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2021-11-12 07:43梁玉国赵立艳李秋华
煤炭高等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产教共同体学院

梁玉国,赵立艳,李秋华

一、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及时代特征

1.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需要更深层次、更加紧密的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需要通过共建产教共同体,进而形成命运共同体[1]。《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 号)等系列文件皆明确指出要“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高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

所谓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是指高校、政府、企业行业等不同利益主体基于一定的价值认同与理念共识,将共同利益与未来愿景以互利共赢、共生发展为纽带联结而成的生命有机体。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能以最大限度激发利益相关者参与高等教育的激情和活力,增强归属感和获得感,推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有序发展。相互尊重、休戚与共、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这是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础;“顶岗实习”“订单班”“厂中校”“校中厂”“职业教育集团化”是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基础[2]。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是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职业教育的新实践、新要求,是我国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创新与突破。

2.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的时代特征

(1)以多元性、跨界性为前提和基础。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首先表现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它既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宏观指导,又需要行业组织和第三方机构的评估监测,更需要企业和高校的主动参与。其次是实践领域的多样性,它既是生产与教学、实训与就业的融合,也是产业与专业的对接、专业集群和课程模块的契合。第三,它是政企行学共同协作的系统工程,既是教育系统的产业活动,又是产业系统的教育活动,具有跨界性的显著特征。

(2)以互惠性目标、以联动性为重点。互惠性是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建立的基点,也是产教融合可以深入持久进行的前提和条件。产教融合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无偿“输血”和单边援助,而是基于对方优质基因的新生命体的构建与利益共同体的达成,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它既是产业链和教育链现有资源的静态整合和固态融合,更是新技术革命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产业迭代升级和教育创新产出之间的呼应和联动。一方面产业业态布局的更新、技术的更迭需要教育链在学科上交叉重组、专业上集群发展和人才上复合创新;另一方面,学校的人才输出、社会服务和科技创新,又需要紧贴市场和需求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以产业学院为最优载体。2017年6月“北京指南”提出各高校要“建设一批集教育、培训及研究于一体的区域共享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2020年《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要以区域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建设若干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产业学院是一种典型的产教融合组织形态,是校企紧密相连的利益共同体,是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产业学院的优势在于校企双方利益交错,是价值共同体,以此为平台,能整合人才、资金、技术、场地等要素,深化产教协同育人,是对松散校企合作本质上的超越[3]。产业学院是学校与产业之间构建的“知识传播—创新—转化”的教育共同体,能做到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协同育人目的,将各方利益最大化。

二、产业学院的研究现状及运行困境

1.国内产业学院研究的四个阶段

产业学院发展至今,各类高校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出发点,创新性地成立各具特色的产业学院。在中国知网的检索发现,以“产业学院”为关键词的期刊论文自2017年开始出现快速增长,截止到2021年4月共有282 篇,其中2020年有107 篇。

第一,萌芽阶段(2005—2012年)。本阶段出现了国内最早的产业学院即2006年浙江经济职业学院与浙江物产集团创建的物流产业学院和汽车后服务连锁产业学院。本阶段的研究呈现断续状态,2008年和2012年处于空档期。研究主体倾向高职教育管理者,重点围绕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等问题,积极探索高职学院产业学院办学模式。这一阶段的研究对象以浙江、成都、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高校为主。第二,稳步提升阶段(2013—2016年)。本阶段呈现稳中有序的研究状态。研究主体扩展到本科应用型高校,重点探讨政、校、行、企协同育人等产业学院的运行体制、机制方面。第三,飞速发展阶段(2017—2019年)。继《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之后,研究视角呈现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和特征,研究重点在于产业学院如何运行、利益双方均衡、成效等实际问题。第四,推广阶段(2020年至今)。《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发布,标志着产业学院建设正式进入国家级项目推动的新阶段。研究成果凸显了产业学院作为联结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型纽带作用。从上述四个阶段,可见产业学院作为应需而产生的实体组织,经历了“概念呈现—实体建设—逐步推广”的发展过程,而国家政策支持、经验总结与理论研究对产业学院的推进起着重要导向作用。

2.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国外文献研究方面,特里·塞登(Terri Seddon)和斯滕芬·比莱特(Stenphen Billett)等(2005)研究发现,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提出应建立各行业的专门指导委员会,预测社会岗位需求,参与学校专业设置等重大问题的决策[4]。约翰(John)与鲁伯特(Ru⁃pert)等(2009)研究发现,院校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不相符,学生就业磨合期增长,因此应该根据企业要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5]。卡里·莱恩(Kari Laine)等学者(2015)提出,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优势专业,创办产业,并依托校办产业,为师生提供实践实习基地[6]。实践方面,德国的“双元制”(行业协会主导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学校办企业模式)、日本的“企业大学”(企业办学校)等,都给我国产业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3.产业学院的运行困境

产业学院作为联系区域经济与校内资源的新型载体,是学校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对接的纽带,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从运行看,还存在以下问题:

(1)产学研协作育人功能薄弱。产学研服务平台是产业学院建设的任务之一,也是教育与产业两个实体之间合作的目的之一,是维系产业学院长期运行的重要因素。高校是合作模式的主导,但是容易受到行政政策的干预,为规避风险,往往照搬照抄成功模式,从而使得合作育人不能长久。

(2)人才培养目标单一。产业学院往往会照顾企业需求,重视眼前利益,强调“订单式”培养,忽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共性特征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工作岗位的转换和职业发展。

(3)功能定位不精准。学科专业建设和专业师资水平基础不牢固,缺乏支撑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的核心能力。

(4)基于价值共同体的长效运行机制还未真正建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利益机制还不健全,难以持续发展。

三、“三融合”产业学院的构建

山东华宇工学院(以下或简称“学校”)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它坚持以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以学生为中心,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紧贴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全面整合多方资源,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和现行困境,构建了“三融合”的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相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服务相融合。

1.实施“121”三阶段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相融合

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山东华宇工学院在人才培养中强调“情境”与“实践”,以未来职业发展为目标,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大力进行“课程革命”,实施了“121”课程体系。为了打通产业知识与高校专业知识之间的割裂,将产业发展趋势与学科知识相结合,山东华宇工学院将企业岗位的基本要求纳入课程体系,形成“基础课+专业课+企业课”三位一体的、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

第一学年,以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为主。学生通过实地参观,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专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后两学年为专业课教学,以培养学生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为主,依托职业领域课程平台,融入企业课程、企业工程实例及技术研究项目,完成实验、实训、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最后一年为职业准备教学,让学生身处企业真实环境中,立足岗位实际需求,以参与项目、完成任务、技术研发等企业活动作为教学主体,实现从教学到工作实践的无缝衔接。

2.打造“三室一坊”实践育人平台,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

按照专业与产业的相关性,山东华宇工学院组建专业群与地方产业(或行业龙头)合作共建了若干产业学院。例如,与亚太集团共建亚太中央空调产业学院,与华为共建计算机网络产业学院,与城市人家装饰集团共建数字艺术产业学院,与蓝剑集团共建物流产业学院。为了形成“利益共生、情感共鸣、价值共识、责任共担”的共同体,学校搭建了基于五真(真环境、真项目、真设备、真产品、真标准)要求的“三室一坊”(研究室、学生创新工作室、学生创业工作室和师生工作坊),开展浸润式“实景”“实操”“实地”教学。

(1)研究室(研究中心、研发平台、重点实验室等)是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协同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与建设、企业应用技术研究和研究成果转化等的场所。例如学校的信息工程学院与北京博创智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开展产学研合作,获批2 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

(2)创新、创业工作室(创意研讨室、创客工作室等)采用“双导师”(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模式,选拔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参与项目研发、技术创新工作,探索“专业+双创”的教学模式。例如,学校结合专业特色成立了以智能机器人、3D 打印、艺术设计等为主题的10 个共享开放的创新工作室,建立了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库。

(3)工作坊以教师和企业人员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或管理人员带领学生共同完成企业工作任务。一般情况下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管理人员负责总体规划或设计、关键技术环节的操作,学生根据分工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参与或配合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完成相应的工作。

根据学科专业特点,秉持专业对口、优势互补的原则,持续稳定和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学校与德州亚太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共建135 个校外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学校与企业在学生实习、共建课程、共建实验室、共同申报项目等多方面开展工作。校内、外学习与实训的结合,加深了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创新技能,既满足了企业对岗位人员的实际需求又打造了学校的实践育人平台。

3.搭建“三维度”产学研服务平台,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服务相融合

一是校企协同创新。学校与地方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推动专业群与产业学院、地方企业的相互融合和深度合作,组建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科研人员组成的研发团队,发挥双方综合性优势,合作申报专利、联合申报纵向项目、开展技术研发与科研成果转化,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二是校地一体发展。充分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支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省市政府、行业企业“人才库”,参与发展咨询,为本省、本市产业发展、人才引进、规划建设等方面提供服务。三是校行企共建共赢。学校采取根植德州、面向山东、服务山东和京津冀、辐射全国的策略,与行业企业共建实验教学中心,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开展职业技能实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技术交流和项目研发等,推进知识生产、知识传播与知识应用的三者有机融合,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对接。

四、“三协同”运行机制的建立

1.建立协同育人的资源配置机制

资源配置机制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指向。在宏观层面,政府发挥统筹功能,在政策法规和社会环境方面提供支持。德州市出台了《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实施方案》,落实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和激励政策,明确了多元利益主体各自的地位、权益和职责,切实保障了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良性运行的有法可依和有章可循。在中观组织层面,学校与企业统筹规划建立产业学院,明确产业学院组织运行机构、规章制度和监督考核机制,确保产业学院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在微观操作层面,学校与企业深度耦合,依托优势专业(专业群)与企业、产业展开对接,由企业的专家、工程师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接,为产业学院运行提供了强大的师资力量支撑。

2.建立协同育人的教学共管机制

针对人才培养、专业布局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产用”脱节的现象,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充分整合政府、学校、企业资源,在专业建设方面密切联系产业、行业、企业,构建了“三联合”(政府、学校、企业)、“五联动”(就业、职业、产业、行业、企业)的运行平台,形成由产业学院理事会统筹规划、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咨询、建设委员会全面执行的协同运作模式(见图1)。

图1 产业学院的组织机构

产业学院理事会,由企(行)业负责人、学校领导、政府就业指导部门人员组成,负责理事会运行章程,组建运行机构,制定相应的绩效评价考核标准,明确校政企各主体方的“责、权、利”。专家指导委员会由企(行)业和学校共同遴选骨干人员组成,负责专业规划与专业标准等的制订,指导课程体系开发。建设委员会由院长负责,全权负责产业学院的教育教学、社会服务和行政管理等各项事务。

在这一组织架构中,政府导向为有力后盾,多部门、多机构的统筹协调是特色。一则,“三联合”与“五联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优化整合后能实现“1+1>2”的效果,这需要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和推行作用;二则,产业学院在与产业、行业、企业的合作中,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布局、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拓宽个人职业发展面,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打造高效的人才供应链;三则,产业、行业、企业在此平台中获取技术技能人才、创新技术等关键生产要素。“三联合”“五联动”运行平台,权责清晰,定位明确,可以实现经济产业链与人才供应链的有效对接,从而促进多方共赢。

3.建立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共建机制

(1)学校坚持合作共建、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与企业人员共同编制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规范了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并最终构建了以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基础、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的“基础技能—专业训练—综合实践—应用创新”四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2)在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注重协同优化,将教学内容与产业转型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行业新技术、新标准相衔接,与企业共建课程资源库、真实项目教学案例库。如电气工程学院与兰剑物流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编写了《电工实习》《电工基本操作技能实训》等实训教材,将企业案例融入实践教学。另外,学校还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智慧教室作用,开发特色专业虚拟仿真系统,构建“理论知识+实际案例+虚拟仿真”的交互式实践教学模式。

(3)在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学校通过提供厂房、提供设备以及提供土地等多种形式,对接企业车间生产环境。具体来说,先由合作企业根据生产要求提出实训基地功能、设施、场地布局、设备配置清单和环境布置的初步规划方案,再由学校根据自身实训场地情况、专业实训体系建设和项目实训要求进行优化设计,共同制定建设方案。近年来企业人员参与指导学生实践的人数突破了4 000 人次/年,校企共建和合作使用实训基地面积达到3 万多平方米,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猜你喜欢
产教共同体学院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