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彬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8-066-01
摘 要 田径作为体育教学中的重要运动项目,适度组织田径训练活动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影响田径训练效果的要素比较多,控制训练强度是保证田径运动效果的有效举措之一。本文从初中体育田径训练目标出发,分析有效控制训练强度的几点建议,以期体现田径训练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 初中体育 田径训练 强度控制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适度参与体育锻炼利于促进学生发育。田径运动是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比较常见的项目,想要保证田径训练效果,要求教师要基于学生特点,给不同需求的学生制定差异化的训练方案,合理控制训练强度,避免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初中体育田径训练模式一直都比较单一,教师对训练强度缺乏考量,影响训练目标达成,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因此,面对新时期体育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求,初中体育田径训练强度应该得到合理控制,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通过实测获悉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
体测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运动能力水平,依据实测结果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更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要求。初中体育田径训练计划拟定之前可以利用实测方式了解学生的田径运动能力,依据测试结果给班级学生进行训练强度分层,让学生能够参与其运动能力相符合的强度等级的训练活动。一般在实测中融入速度、耐力、心肺功能、肌肉力量、核心力量、肢体协调能力等几个主要方面的测试项目[1],测试之前组织学生参与热身运动,配合慢跑、拉伸运动以及踝、腕关节活动,然后依据不同性别的学生参与不同评价标准的测试项目,比如女生50米合格成绩为8.5秒,男生则为7.5秒。综合各项目的测试成绩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确定学生分层情况之后,教师要依据学生在参与田径训练过程中不断发生的体能变化情况,结合再次实测的成绩给学生调整分层情况,使训练强度始终契合学生需求。
二、训练计划设计要考虑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想要保证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就要以学生为本,初中体育田径训练活动的组织方式也要贴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田径训练强度控制过程中,需要体育教师基于全面发展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活动[2]。一方面,初中生在生理和心理层面上都体现出独特的发展规律,他们充满活力、精神旺盛,肌肉力量不断提高,身体平衡性更加完善,因此在制定田径训练计划时,教师要讲求科学,田径训练活动之前的热身活动和训练之后的放松活动都不容忽视,且安排的训练内容要体现周期性特点,如速度训练之后不应该继续设计相似的速度训练内容,而应搭配协调性、核心力量训练;力量训练活动之后,可以设计有氧运动项目,调节学生的肌肉。合理搭配训练内容可使学生不会在心理上产生倦怠感,同时不同训练项目在运动强度上也可以强弱搭配。另一方面,训练强度的增减应该循序渐进,学生的体能提升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可以制定分层训练计划,尤其是对于体能较弱的学生,教师要重点指导和有效激勵,帮助这部分学生建立训练自信,逐步提高他们的体能素质。
三、制定分期田径训练计划
分期训练其实是针对参与田径训练活动初期、中期和后期的学生采取不同强度的训练方案。处于不同训练阶段的学生,田径运动能力也有差异,分期制定训练计划更契合当前阶段学生的实际需求[3]。田径训练初期,训练项目以耐力训练和强度训练为主,旨在提高学生体能水平,在体能水平达到基本要求后学生才具备参与中期训练的能力;田径训练中期,训练强度适当提高,在技术指导方面需要得到强化,以专项训练为主;田径训练后期,训练强度要动态化调整,关注体能训练的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并观察和分析训练过程中存在的细节性问题,总结问题并改进训练方案,完善训练计划。对于分期训练计划的强度控制,教师要能够结合对学生训练情况的观察,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更适合学生的田径训练方案。
四、结语
田径训练包括很多训练项目,合理搭配各训练项目,可以促进学生心肺能力、有氧耐力、肌肉能力等体能素质的综合发展,同时给学生提供强化心理素质的机会,真正意义上发挥体育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让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田径训练是学生锻炼心理素质和体能素质的重要路径,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田径训练环节,突出田径训练活动的作用,结合初中生的成长规律和身心发展需求,制定分层的、分期的田径训练计划,让训练强度与学生当前的体能素质相一致,全面优化初中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伟民.初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的强度控制措施探讨[J].新一代:理论版,2020(06):243.
[2]陆晓东.初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的强度控制措施[J].家长(上半月),2020(05):61-62.
[3]吴捷.初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有效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7(16):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