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几何模型的应用

2021-09-22 14:19王涛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数学建模数学思想初中数学

【摘 要】代数与几何作为初中数学的两大教学模块相辅相成。代数重运算,几何重逻辑推理,在两个模块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培养的指向不同,侧重点也不一样,虽然二者在初始教学阶段相对独立,但最终会相互融合。很多学生在学习几何的过程中反映,课堂上知识听得懂,但下手就出问题,没有思路,找不出问题的切入点,难以做到与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对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双基”与数学模型的构建及应用有机结合,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学会应用数学,感受数学的作用,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几何模型;数学思想;初中数学;数学建模

【中图分類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16-0062-02

1  几何模型应用的必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体验建模过程,发展模型思想,思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基础数学教学的抽象性、应试性,增强数学教学的实用性和研究性[1]。现阶段,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新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但要实现质变,仍有一定难度。学生对模型的认识较少,想要做到掌握并灵活运用更是难上加难,严重制约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此,加强数学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既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2   几何模型应用的优势

模型式教学,相比典型问题教学架构小,但在应用的延展性和对知识点的整合方面有很大优势,更难得的是,它易于学生掌握,能促进学生发散思想的培养,让学生从基础数学学习开始,逐渐养成利用数学建模求解问题的思维和习惯。

2.1  能最大限度整合知识点,综合性强

数学知识点间的关联性很强,全等与相似、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图形变换与特殊平行四边形等知识点的关联比较自然,这部分内容的整合学习能大幅提升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也能进一步得到提升,对问题中遇到的模型,当现有方法不能解决时,学生能尝试发散思维,从其他角度思考模型的应用,扩展模型应用范围。这样能让学生从单一的知识理解与应用,逐步上升到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和锻炼数学思想,归纳和拓展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2.2  延展性好,便于升级改造

随着知识的丰富,几何模型的应用范围从局限的“特征”“结论”拓宽到广域的作用,再到综合类实际问题的求解,解决问题的类型范围更广,难度更大,其功能性得到较大提升。不仅如此,相同条件下,结合不同信息构建的数学模型,彼此间可以形成共振,一个几何模型的形成也会促成另一模型的构建,为模型相关性质和判定定理的应用创造条件,使模型互联互通,相辅相成。如三角形一边垂线与一角的平分线二线合一时,会触发等腰三角形模型的形成,同时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得到中线,能发现中点,为三角形中位线模型的建立创造条件。模型间关系的建立,能为问题的解决找到新的突破口,促进模型延展性的进一步发展,其功能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而学生收获的是思想的拓展,多维度分析问题、数学思想运用也更加熟练,模型应用的灵活度也更强。

2.3  应用范围广,研究性好

几何模型一旦构建,其应用的方法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变的,只是会改变模型应用的问题环境。如关于最短路径问题,从最初的“将军饮马”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求函数图象交点坐标”,再到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或正方形)计算两点间距离,从“两定一动”问题,再到“一定两动”和“三动点”问题,研究的方法都要先确定其中“一个定点的对称点”。通过改变问题环境,兼顾考查相关知识的特性。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也会潜移默化地使用数学思想,所以用好模型对提升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日常学习中,学生研究问题会以熟悉的几何模型作为问题的切入点,如果分析物体的受阻情况,也会尝试新的思维角度,通过顺向思维、逆向思维甚至多向思维,克服思维定势,开阔建模思路。

3   几何模型的构建

几何模型的构建是分层次的,需要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实战练习,类比归纳,不断总结充实。

模型是显性的,学生要善于发现,能够从复杂的图形环境中抽离出来,结合已知条件,围绕模型进行信息整合。如在矩形图形中进行翻折变换,能发现矩形对边平行的性质和翻折变换出现的角平分线相互作用,会构建等腰三角形模型。

模型是隐性的,学生要学会构造。学生需要整合关键信息,找出某一特定图形的辅助线制图,这有利于学生突破几何问题中辅助线制图的难点,也是提升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途径之一。如建立两条线段中点,同时观察到两条线段存在公共端点,连接另外两个端点,便可构造中位线所在三角形,而如果两条线段并没有公共端点,则要通过取第三条线段中点构建多条三角形中位线,以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2]。同一模型对不同知识点的应用也不尽相同,既有关联,亦有区分。如一线三垂构建的“M”字模型,关联三角形全等,可证“对应边或对应角相等”,而关联三角形相似,则可利用对应边成比例计算边长或计算抛物线上特定点的坐标。这样的模型搭建还有很多,如等腰三角形常用模型,见“底边中点”,常常连接顶点和底边中点,构建等腰三角形中线模型,又可根据三角形的特殊性,联系“三线合一”的性质。如果三角形的形状再特殊一些,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则又可联系“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一半”的特性。不难发现,在数学建模中,知识间的联系更紧密,学生的思维能得到多维发散,知识的运用能得到较大提升。特别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重要的几种几何模型,如“角平分线+两直线平行”,构建等腰三角形;“一边中点+两直线平行”,构建“8”字形全等三角形;“一边中点+倍长另一线段”,构建平行四边形等,将成为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久而久之,为学生解决复习问题奠定扎实的模型基础。

4   几何模型的应用

4.1  注重积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要想利用模型化解难题,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的“模型库”。模型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借助日常的课堂教学,通过探究、开放性问题设计和类比探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条件的特殊性发现模型,用切身的体验感受数学模型的优点,强化学生数学模型建构意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要让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通过典型问题自主累积几何模型。课堂的时间有限,但模型的世界无限,教师不可能把所有数学模型都教给学生,所以,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总结归纳才是模型库不断充实的主要途径,以共性条件分类汇总,建立自己的模型条件树等都是不错的常用方法。

4.2  抓好关键条件,培养“靶向”思维

模型虽好,关键在用。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学会构建几何模型,也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这样建立模型”。如圆的问题中,经常涉及“90°圆周角”的模型构建,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你是怎样想到这样做辅助线的?”学生回答:“因为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学生能明确关键的条件在“直径”。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确建立模型的关键条件是什么,建立几何模型与对应关键条件的关联,确定的条件指向确定的模型,培养学生的惯性思维。“靶向思维”不只存在于条件和模型上,模型和方法间、模型和问题类型间也有必然关系。如选择和填空题,常用特殊值法。相似三角形一旦确立,必然会指向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求证相似的目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会指向相似的性质。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个别学生在面对计算两边比值问题时,不知道关联相似三角形知识,这就是“靶向思維”缺乏的表现。所以,“靶向思维”也是分析问题、关联相关知识点的必要能力之一,这也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关注、加强训练的重要

方面。

4.3  做到灵活应用,不受模型所限

模型虽好,但也不是万能钥匙。更何况,个别模型的用法具有多样性,一道问题包含的模型数量也不唯一。无论是谁,在面对问题,选择方法上总会受“习惯”的影响。而习惯,主要是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熟练度的问题。旧知识比新知识上手早,意识上先入为主,思维直接,使用上也更称手,但只有对比后才能发现新方法的优势所在。熟悉的模型应用一旦受阻,解题思路也会受阻。因此,模型的选择要既要学会用,也要学会活用,要跳出固有的思维局限,针对相应的问题和条件,观察和发现其他几何模型,平时积累模型要有意识、有针对地做好区分归类,多尝试一题多法,多对比选择,做到活学活用,发挥模型的优势,真正实现模型的巧用、活用。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虽然教师采用生动多样的课堂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但仍有很多学生学得困难,学得枯燥。将数学模型引入教学,不但使看似很难的问题变得简单,而且能提升学习的趣味性,提升学生钻研问题的乐趣,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它能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和意识,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的实践能力。模型化教学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信经过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一定可以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发生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徐颖.初中数学“模型解题法”教学的几点体会[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17).

[2]胡乌云.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几何体模型的应用[J].读与写

(下旬刊),2018(2).

【作者简介】

王涛(1979~),男,汉族,山东胶州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数学建模数学思想初中数学
《复变函数》课程的教与学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建模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树立建模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最小二乘法基本思想及其应用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