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识历史 教学涵素养

2021-09-13 19:28黄柳春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1年10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黄柳春

【内容摘要】任何历史事件或现象都发生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以时空为主线构建整体知识体系,提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最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时空主线 整体知识 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实有准确的理解。”[1]基于历史学科这一本质特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以时间和空间为主线,教会学生历史时间和空间相关的知识和概念,让学生学会运用时空意识和思维学习,对构建整体化、系统性的历史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既符合历史学科学习特征,也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

一、以时空为主线构建整体知识

初中学生正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过程中,同样在历史学习中,也经历知识表面化、碎片化、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到系统化、逻辑性和分析理解学习的发展。历史教学中,可以时空为主线,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时间和空间的相关知识和概念,了解历史的时序性和历史地图的运用,能够梳理历史制作大事年表,通过方位图或思维导图展示方位等,帮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时空中学习历史事件,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之间的关系,以及隐藏在现象之下的历史规律和特征等,这是以时空为主线构建整体知识的学习特点,也是从知识到培养历史意识、思维和能力的循序渐进学习过程。如七年级导言课可以做一个简短开场白,对同学们从小学毕业进入初中学习表示欢迎,简要介绍学校情况,并鼓励他们在初中学习进步同时展望他们有更美好的未来,接着提出问题,在教师刚才的叙述的内容中,属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分别有哪些?在学生各种答案中总结,一个人、一所学校、一座城市、一个国家,除了有现今的发展以及未来的变化,都有在过去某个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现象,这些就构成人类社会发展轨迹中的历史。接着说明初中三年从古代历史到近现代,从中国历史到世界歷史的学习内容特点,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时序性和空间性的初步认识。在初中起始阶段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每节课中历史时间和空间知识的讲述和运用,如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开始出现具体的时间“公元前2070年”,通过这一时间节点,可以拓展出公元纪年的起源、公元前后的区别、年份转化为世纪的方法等关于历史时间的概念和知识,并在本课出现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841年”“公元前771年”具体时间中,检验学生对年代转为世纪方法的掌握。此外,本课中“二里头遗址”“殷墟遗址”以及夏商西周时期的地图比较,让学生能够在特定空间内了解历史的现象和事件,这些直观、形象、具体的时间和地图,帮助初中学生开始认识历史时空知识和概念,初步具备时空意识为今后历史学习培养了最基本的思维品质,在时间和空间梳理夏商周更替等相关史实中,对中国早期国家的社会发展建立起整体的认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历史时期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特别明显,如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等,中国近代历史中红军长征、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等,在学习中运用时间轴和地图或方位示意图有利于学生对复杂的时局变化有直观和清晰的认识,学会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理解历史阶段特征。

通过以时间和空间为主线学习世界历史知识,也有利于从整体理解复杂的历史知识,如九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从法兰克王国建立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历经上千年历史,具有时间跨度大,空间转换复杂,新的历史概念多,历史场景宏大等特点,一个单元的4课书只能展示典型或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这些事件或现象之间的联系和连贯性并不明显,而且学生对世界古代史的知识储备相对欠缺,不管教与学理解难度都比较大,因此基于时空梳理重大事件及其联系,形成知识的整体构建是比较有必要,通过时间轴把关键时间节点的事件或现象如法兰克王国、庄园和城市、大学兴起等呈现,它们代表西欧封建时代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出现的新现象,加之东欧拜占庭帝国,一起构成欧洲封建历史概貌,如下图:

“强调知识结构化、整合化,防止知识的孤立化、片面化,是将知识转化为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2]在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以时空为主线,构建整体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是进一步把学科知识转化为核心素养的基础和要求。

二、以时空为基础提升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是整个历史认识过程的必经阶段。”[3]对初中学生而言,基于时空主线的历史材料解读和理解,能让各种史料、地图、图示等有思路清晰的落脚点,认识历史阶段特征,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延续、变迁等关系有支撑点,是培养史料实证和初步历史解释的有效方法。如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一课,文献史料对夏朝有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礼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对西周有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通过文言文翻译让学生了解从夏朝到西周先后出现世袭制、法律、分封制。通过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建筑群、出土的镶嵌绿松石铜牌及铜鼎等,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青铜器等,知道夏朝和周朝开始有宫殿、礼器、社会分化、青铜器、文字等,这一切是中华文明的早期成就,也是国家产生的表现。这种基于朝代和地域的史料、出土文物等具体、形象而多样,让“早期国家”“中华文明”等历史概念变得易于理解,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时序和空间角度学习历史,有助于全面、深入理解历史。如八上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制作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大事年表,并引导学生解读大事年表,指出日本对中国的步步侵略、中国逐渐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抗战、敌后战场抗战等史实,并通过问题设置的形式解读这些历史事件的关系,如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意义,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等,这种基于历史时空的体验和探究提高学生理解和解释历史方法和能力。再如,基于以上欧洲封建社会发展时间轴,结合材料和问题,解释欧洲封建社会乡村和城市发展等现象:

材料一:除了盐、铁和贵族所需要奢侈品之外,庄园可生产本身所需要的一切产品。……庄园中的每一个农户, 也以家庭手工业和农业相结合,生产着自己所需用的布匹等日用品,很少需要对外交换。

——何国松《世界文明简史一本通》

材料二:中世纪城镇对于西欧而言,代表着新生事物。 除去少数例外的情况,这些城镇是独立自主的,真正的商业实体,依靠工商业交易的收益而存在。

——(美)C.沃伦· 霍莱斯特《欧洲中世纪简史》

材料三:从人才培养来看,中世纪大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职业性学校。它们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以后充实法律、医学、教学这些世俗专业或献身教会工作所用。

——杨天平、潘奇《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色》

依据以上材料,分别设置以下问题:(1)根据材料一说出欧洲庄园的经济特点。(2)材料二中,为什么说中世纪城镇“代表着新生事物”? (3)从材料三得到哪些历史信息?(4)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些材料和问题说明相继出现的庄园、城市、大学代表着西欧社会在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由此理解中世纪乡村和城市的区别,城市与大学相互的因果关系等,形成对欧洲中世纪新的文明因素的认识。

“防止学科知识的浅层化和学生思维的表层化,是学科教学走向核心素养一个突出表现。”[2]发生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历史总会留下很多痕迹,当学生学习不仅停留在知识浅层化和思维表层化,而是掌握了历史时空的思维方法,对基于具体时间和空间的各类史料信息做出正确而客观的解读和判断,以史料为依据形成对历史事件及联系、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有比较客观和理性的判断时,形成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等核心素养是历史学习的必然。

三、以时空为背景培养家国情怀

“每个学科都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同时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是与学科知识相伴随的内在特征,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2]时间和空间是历史学科特有的符号和体系,家国情怀体现历史学科的价值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达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目标的重要途径。历史学科中培养家国情怀的角度很多,素材非常丰富。让学生在时空背景下,综合各類史料进行体验和探究,深刻领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之悠久,文化之丰富,在历史发展中凝聚的民族精神,人类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文明成果等等。以上所举基于时空主线和基础的例子,不管是构建整体知识还是培养核心素养,最终都指向家国情怀:如夏、商、西周时期各类史料印证我国早期国家的形成,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为我们祖国的悠久历史以及文明延绵至今感到自豪;如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召唤下,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凝聚成民族力量战胜日本侵略者,这种“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精神,至今仍在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砥砺前行;如西欧封建社会发展新因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类文明在推陈出新中不断发展。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从时间视角看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开始,对我国历史发展生产长久而深远影响;从空间视角看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从中央到地方加强对全国统治,而推行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车轨和道路宽窄等措施,以及开凿灵渠和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等,使学生认识秦统一不仅结束分裂,同时也实现了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和边疆地区等方面的统一,这些在国家层面、精神文化价值层面、民族交往交融层面的认同,使学生从时间和空间角度认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从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以时空为主线,构建整体历史知识体系,提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体现学科思维特征和方式的能力和品质,最终培养学生具有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意识和责任感。这些关于历史学习的方法、能力、思维品质,以及具有的家国情怀,将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未来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79,206,253.

[3]徐蓝 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62.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抗战叙述和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