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挈领 窥斑见豹

2021-08-26 08:52周昕
求知导刊 2021年16期
关键词:板书设计

摘 要:文言文教学“一体四面”各自为政的现象屡见不鲜,而作为教学内容及过程缩影的文言文板书亦是良莠不齐。本文以《黔之驴》教学实践为例,分析板书生成的方法,阐释文言板书设计要遵循整体性、层次性、启发性和艺术性的原则,以达到由板书反思教学设计、优化文言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板书设计;文言教学;《黔之驴》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16-0040-02

引 言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课程,是初一阶段较为艰涩的部分。随着统编版教材的全面推进,文言文教学比重不断增加,但文言文教学现状并不乐观。王荣生教授指出: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载体,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很多初中语文教师选择以“串讲”的方式进行文言文教学,而相应的板书就是字词注解、句式呈现,有的加上标题、作者、写作背景之类,以致出现板书设计“无影无踪”“形同虚设”“过分随意”等现象。其根源在于理念的偏差,教师没有依据文本特质、作者意图、编者意愿设计并组织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活动。

文言文教学是立体的流动过程,包含多重矛盾关系,要使这一过程臻于完美,就要从小处入手。2010年,谢玉芝老师发表了《精心设计微型学案——板书》,文章开篇提出:“好的板书是一份优秀的微型教案,它能帮助学生直观地认清文章的脉络,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整体感知和概括的能力。”[1]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语言、媒体等,运用文字、符号、图表向学生传播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板书是微型教案”,不仅凸显了自身的作用与优势,更给教师开辟了一条优化文言文教学的路径。笔者以《黔之驴》教学实践为例,探究文言课堂教学中板书设计的规律与原则。

一、概括中显整体

板书是微型教案,意味着板书中要有教材、单元目标的体现,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突显,文章思路的展开,主要内容的概括等。简言之,好的板书應是把文章压缩成提纲,是知识的浓缩,也是能力的浓缩。从《黔之驴》一文来看,首先,教师应立足文章,把握寓言文体的规律性。笔者先让学生介绍柳宗元,但学生基本停留在“唐宋八大家”这一概念上。因散文与该文关联性不大,于是笔者直接导向文体:“除了散文,柳宗元最具代表性的体裁是哪种?”学生想到了寓言。笔者板书之后,让学生谈谈什么是寓言。之后,教师提炼并板书:故事→道理。这样就从整体上抓住了寓言的两个要点,并凸显了两者的关系。

这类“要素+符号”式板书简洁明了,体现了概括性原则,从整体上架构了课堂教学的框架,并从学生已知入手,由寓言的普遍性走向单篇的特殊性,达到了温故知新的目的。接下来,笔者让学生诵读故事,要求读出寓言的味道。学生立足“寓言”这一基本点走进文本,在“有要求的读”中,从声音的感性体悟中理解寓言的味道。在诵读分享中,笔者顺便解决重点字词的读音、解释,对文言文随文而教,避免了“串讲”老路。学生在诵读、听读中,互相比较、补充,慢慢学会以“夸张”的方式讲寓言故事,从而读出故事中驴、虎的形象。文本与学生的共生、学生与学生的共生,会让课堂“放”出最好的寓言故事。

二、动态中现层次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精粹。板书的动态呈现揭示了教与学的思路。板书既要符合作者思路发展的内在逻辑,符合教学进程发展的内在逻辑,又要符合学生认知思维发展的内在逻辑。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教师有层次地挖掘“文学”的价值,才能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

《黔之驴》中涉及三个对象,即显性的驴、虎,隐性的好事者。笔者从标题入手,先讲“驴”的故事,设计活动:请圈画出写驴的语句,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驴的。交流分享中,板书就自然生成了:来历→外形→本领→下场,其中会有词语提炼不够精准的情况,如提到“断其喉,尽其肉”是驴的“结局”。学生通过再次夸张地朗读,体验到用“下场”更能凸显故事内涵,也更符合寓言特征。这样的板书改动是学生精准表达的过程,更能体现出层次性。

接着讲“虎”的故事,文言文教学应避免手段的单一。笔者结合文本特点,设计活动:为虎画一张“心电图”。这一活动不再是查找与概括,有了更高的思维要求。初一伊始接触简易文言文,笔者就用思维导图设计活动,所以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步骤与方法。但每张思维导图会暗含不同的思维重点,也包含不同的思维漏洞。该部分板书是由学生板示的。首先定点,因为是“心电图”,学生会关注文中大量心理的呈现,根据程度选择相应位置。然后是连线,学生能判断曲线走向,根据情节起伏确定曲线的陡缓。但学生几乎没有颜色分类意识、线条的粗细规划意识,这反而成了教学价值点。学生初始板书是共生种子,而教师的提醒是共生养料,在对文本内容来来回回的咀嚼中,生生共生,师生共生。学生通过质疑、分类、补充,改进“心电图”的体验,越来越理解到“黔之虎”所经历的心路历程,是与驴“一鸣”“一蹄”的突发行为、虎具体的行为过程相伴而生的。同时,颜色渐变也是心理渐变的过程,而虎最终心理不止“喜”。笔者通过添加颜色线,激发学生解疑释惑,虎心理的丰富性就被挖掘出来了。这样的板书修润,是学生思维缜密的过程,更能体现出层次性。

“思维导图”式板书丰富而灵动,记录着学生的成长。学生通过板书能直观地产生不同的理解,减少学习过程的盲目性。在思维碰撞下,学生将文本中精妙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感情意蕴、深刻的思想内涵等,抽丝剥茧,纲目分明地呈现出来,更在自我反刍中,习得方法,修得能力,最终“绘”出最真实的“心跳”。

三、比较中促启发

板书如果只是对重点内容的摘录,就是死的;板书如果只是学生生成的记录,就是僵的。好的板书是在两者的基础上,交给学生的金钥匙,能启迪学生打开文本的大门自己去体验、领悟,从而提升语文素养,使其具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讲虎故事中,对板书的启发性已略有涉及,但笔者更想凸显“比读”板书对学生思维启发的培养。《黔之驴》分两课时完成,第二课时笔者恢复了前一节课的板书,并做了一定修改,启发学生发现不同并说说是否赞同这样的修改。板书重现是“温故”,但“温故”不只是默写,改动细节能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更是对文本又一次的研读。

首先,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增加了对象——好事者。文章开头往往是庖丁解牛第一刀,“好事者”直接和驴的来历有关,而驴遭遇“断喉尽肉”不仅是“黔驴技穷”,也是“好事者”的多此一举。增加“好事者”可丰富作者对“黔之驴”的情感,对寓意也是一种补充與完善。其次,学生发现在心理变化中添加了观察和“三近”。前一节课对虎故事的呈现是“心电图”,与主板书内容有一点割裂。板书添加,完整地呈现出转变的关联性:转变源自观察,观察细化就是“三近”。同时,在中国古典作品中常用“三”,有“三”的故事更精彩,同样是“近”,以不同方式“往来视之”,既简洁明了、波澜起伏,又符合规律、暗含主旨与文化现象。

之后,笔者让学生继续比较,并设计主问题:“文章主要笔墨是写黔之虎,但为什么以‘黔之驴为题呢?”笔者用“?”启发学生思考。学生揣摩作者用意:用虎反衬驴。但模式性理解是不够的,笔者顺势补充写作背景。对于文言文教学,知人论世是必不可少的方法。启发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缜密、思想更加深邃。这时,笔者将之前写在“黔之驴”后的“黔驴技穷”擦去,在板书最右侧竖着大大地重新写上,启迪学生继续思考、发现。探究后,学生发现将“黔驴技穷”写在整个板书后面为宜:“黔驴技穷”和所有寓言对象有关联,是三个小故事都凸显的道理,这样写符合寓言故事性的需要;“黔驴技穷”又是另外五个成语的核心与根源,符合寓言启示性的需要。这样的板书变形,进一步回扣文本最基本的寓言要素。

这类教学活动凭借的是“板书微整形”。板书变形是极具启示性的,能启迪学生透过呈现的结果去发现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去探究内部的关联性。

启示性不仅可在文本内部游走,在同一文体之间巡行,还可以有更多的突破。比如,在“几分甜蜜在心头”写作中,很多学生讲故事呈流水账,缺乏心路历程。于是,笔者将虎故事的文本作为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切口与凭借,用改写思维导图的方式,启发学生感受作文过程的合理化。向经典学习,板书提取与改动可以是一种路径。

四、平实中求生动

板书是最实用的教学工具与最直观的教学手段,讲求实用性,但并不意味着板书必须呆板。教师的板书如果能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引起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活动,由此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认知的形成和强化、技能的形成和巩固,定能让文言文教学灵活而趣味盎然。教师若能将生动性提升为艺术性,如书写的美观、布局的合理、色彩的搭配、图文的和谐等,定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与享受,这样的文言文教学必定事半功倍。

结    语

板书设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板书设计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力图整体性、层次性、启发性、艺术性的呈现。但板书是“纲”,纲中见“文”,领中有“生”。文言文板书不仅是“纲”,又是“斑”,承载着文言文、文章、文学、文化。教师只有用心、用智,才能带领学生遇见更为缤纷斑斓的“花纹”。

[参考文献]

谢玉芝.精心设计微型教案:板书[J].广西教育,2010(28):39.

作者简介:周昕(1982.11—),女,江苏江阴人,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语文教研副组长,曾获无锡市“教学新秀”称号,获无锡市教学基本功一等奖。

猜你喜欢
板书设计
《高中生物教学中板书设计的研究》课题的启示
中学语文板书设计微探
核心素养需要板书设计回归理性
浅议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课堂板书设计
试析初中语文课堂板书设计原则
小学数学板书设计的有效性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板书设计
板书
语文阅读教学融切入点于板书设计的探讨
板书设计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