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世建
【摘要】语文课堂的多维预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任务。教师需要进行多层次的“先学”,明确教学内容的系统定位、来源演变,明确语文能力训练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所有教学目标”的预习。教师根据灵活的“前测”,对教学目标与策略进行“调焦”,并以精彩预告、成果召唤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课堂期待,为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主动建构和迁移应用作充分准备。
【关键词】多维预构 “先学” 预习 期待
语文课堂的多维预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任务。朱永新教授认为:“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不应只是为课堂教学做一些准备工作,而应尽可能地针对所有教学目标,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可见,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的关键。教师的教学准备,同样是从“学”开始的,是有深度、有广度的“先学”,是多维预构的起点。
一、多层次“先学”,站在课堂的高处
通过调查统计发现,学生的日常预习主要集中在解决会读、会写、能理解的部分任务,目标较单一,教师提供的支持也较少。一些教师为学生提供预习单,引导学生自学教材,也往往满足于学生对浅层目标的尝试,缺乏学科学习方法和学科思维的渗透。
那么,“针对所有教学目标”的预习如何实现呢?首先应着眼于教师的“先学”,做到三个明确:一是明确系统定位;二是明确来龙去脉;三是明确训练方法。
1.明确系统定位
以语文要素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各年级、各单元教材安排上有着内在的阶梯式递进的紧密联系。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这与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有着重要联系。教学预设时,要充分考虑上学期的学习角度,从而在下学期的教学中找准教学起点,进阶式地引导学生建构阅读策略。这样的预设称为“纵向贯通”。
2.明确来龙去脉
语文教学要教学精准的语文知识,明确知识的来源与演变是教师的必修课。如教学“花甲之年”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这一知识源于古代历法中天干和地支的两两组合,又因为干和支之间是相互错杂的,所以也称为“花甲”。六十年一个甲子轮回,所以“花甲”也成了“六十岁”的代称。有些语文知识在历史变迁中会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教学中,教师需要密切关注这些变化,引导学生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再如:“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出自《荀子》。而在《增广贤文》中却这样记录:“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细微的区别,是因为人们在传诵经典的过程中结合语言表达需要,在原文的基础上作出了改变。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避免拘泥于某一经典,灵活变通,巧妙运用。
3.明确训练方法
教师明确了单元和课文要落实的语文要素后,还要进一步明确这些语文要素落地的方法路径。概括能力是小学中高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重点指导学生抓住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故事,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第五单元安排了用小标题概括的方法,把握主要内容;第六单元安排了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主要内容。这几种方法由易到难,也针对了不同类型文本的特点。在五、六年级的教学中,仍要对这些方法进行巩固。教师要明确训练方法,这样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才能得心应手。
二、多维度预设,看到课堂的深度
在多维预构中,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找准学生语文能力的“生长点”。要从目标、策略、资源等多个维度充分预设,深度建构,让课堂变得立体而灵动。
1.灵活的“前测”
“前测”是课堂预设常用的一种手段,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深受教师和学生喜爱的“快闪式前测”,有效提高了课堂预设的精准度。教师在上课前一天检查预习情况,用三分钟检测重要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用五分钟了解学生的主要疑难与学习期待,及时做好分析与评估。对学生预习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找到语文课堂的准确起点。
2.适时的“调焦”
根据“前测”的结果,教师要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首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在《刷子李》一课的“前测”中,教师发现只有极个别学生有一两个生字不会写,于是便果断调整教学目标,把“写美观”作为生字教学的指导要求。同时,针对写错的学生仍设定“写正确”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其次,修改教学环节,让问题预设和实践活动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结合“前测”的结果,教师对基础知识未掌握的学生首先提供帮助,对预学效果不佳的内容进行重点指导。仍以《刷子李》一课为例,在发现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不够准确时,教师调整原教学环节,把“抓主要事件概括、列小标题概括”的指导方法再次引进课堂,巩固这一语文要素的训练。最后,充实课件内容和拓展资料,为学生的学习成效提供有力支撑。学生在“前测”中,对《刷子李》刷墻时“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这一描写很感兴趣,教师就深入研究这句话的表达,发现与《庖丁解牛》中的“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于是就把这一古文片段引入课堂,让学生认识到:即使是再普通的劳动形式,只要能达到技艺纯熟的程度,都能带给人美的享受。
三、双向性期待,触到课堂的温度
师生对课堂的共同期待是课堂预构的重要动力,而期待应当是双向性的。学生期待教师带给自己有温度的课堂,期待所学的知识、习得的能力能灵活运用于生活实践。同样,教师也期待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能迸发思维的火花,能让整个课堂的氛围升温。
1.精彩预告
课堂中精彩环节的预告可以带给学生新奇的体验与惊喜。如教学《景阳冈》一课之前,预先告知学生,课堂上将有“武松打武”的表演环节,鼓励学生读好课文,充分体会人物的动作与情感。学生在预习时,就会带着期待的心情,兴奋而投入地朗读课文,深入揣摩语言文字,课堂学习效果必然显著提高。一些学生还会自发地准备好相应道具,努力提升表演成效。
2.成果召唤
教师在正式教学之前,展示教学过程中有可能产生的学习成果,能带给学生重要的学习动力,从而使学生对学习过程满怀期待,并愿意积极为学习内容做准备。在教学《人物描写一组》一课时,笔者展示了上一届学生根据这一课的学习内容修改自己习作的成功案例。前后鲜明的对比,让学生看到了深入学习课文表达方法的显著作用,学生在预习和课堂学习中,关注语文要素的主动意识有了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语文课本的内容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阅读需求,一步步进行多维度的课堂预构,创设出适合学生个体需求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主动建构和迁移应用,让语文课堂成为有深度、有温度的学习主阵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串场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