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育人策略

2021-08-23 02:33陈志峰
阅读(教学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渗透

陈志峰

【摘要】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目标更多地指向温暖和润泽儿童的心灵,而实现这一目标的理想方式就是渗透。只有根据语文学科的育人特点和整本书的独特价值,在读写交互、人物重构、对比赏析、情节回忆中,让学生感受整本书的情节之美、内容之美、语言之美、人物之美,才能潜移默化地温润童心,实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育人策略 渗透

高尔基说:“文学就是人学。”整本书,特别是经典文学作品,总是因其“美”而使人趋向“好”。然而,从文学作品的“美”到读者的“好”并不是直通的,需要以渗透为主要教学策略,实现儿童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在读写交互中发展道德认知

读写交互的力量是无穷的。经典的文学作品或者是作品中的片段,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语文能力的提高,更有道德认知的发展。有这样一个真实案例,笔者原本想通过仿写《我扶起了一棵小树》来教育学生随手捡起废纸,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仿写的题目中既有与环保有关的《我捡起了一张废纸》,也有与大自然有关的《我捡起了一片花瓣》、与爱国有关的《我捡起了一面国旗》,更有超越现实的《我捡起了一份梦想》。在仿写中,学生的环保之心、爱国之情、追梦之意油然而生。

我捡起了一份梦想\它坐在人来人往的街头\像找不到妈妈的孩子\和心灵失去了联系\它没有被发现\也不曾有人为之奋斗\它哭泣着\哭泣在为之向往的城市\这城市的人们都在茫然奔波\它哭泣着\因为它受到别人的排挤\被人踩碎,重重地扔到垃圾堆\万物在欢乐中早已将它忘记\大家都享受着他人的赞美\我捡起了一份梦想\像捡起了一枚金币\仿佛它有颗怦怦跳动的心向我呼吁

儿童文学作品中也存在着一些有缺点的人物,这些人物同样拥有审美价值,他们提醒我们,如果不能改正缺点,至少不要让缺点成为伤害别人的工具。共读完《一百条裙子》后,笔者引导学生用“当              ,我就是              ;当              ,我也是              ”的句式检视自己的缺点,发现自己的长处。不少学生写道:

当我取笑他人,揭露他人的短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我就是佩琪;当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时,我也是佩琪。当我对他人的过错视而不见时,我是玛蒂埃;当我为自己的胆小、懦弱而羞愧,并付诸行动时,我也是玛蒂埃。当我为了尊严而被迫撒谎时,我就是旺达;当我以沉默面对他人的取笑,心中始终充满阳光时,我也是旺达。

对小学生而言,道德认知如果通过直接教育甚至灌输的方式进行的话,往往收效甚微。著名学者周国平说:“对心灵发生重大影响的绝不可能是一種灌输,而应是一种共鸣或抗争。”学生只有对书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或抗争,才能建立并发展相应的道德认知。

二、在人物重构中形成道德追求

学生读书,最初看到的往往是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浅表化特点,一般不会往深层次去想,更不会把书中的人物联系起来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人物重构,将人物信息和情节整合到一起,形成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

《青铜葵花》中,青铜与青狗都是不幸的孩子,但青狗的不幸明显超过青铜,为什么会这样?教学中,我们把描写两个孩子家庭、成长环境的内容重构,然后进行比较。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能发现两个孩子的家庭环境不一样,青铜是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的,一家人都爱着他,而青狗没有妈妈,爸爸的脾气又非常差。我们进一步对两个孩子的家庭成员进行重构,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家庭中灵魂人物的区别。青铜一家因为有了奶奶这样一个灵魂人物,才使得整个家庭虽然像一辆破旧的马车,但自始至终是一辆结结实实的马车,虽然走得很慢,但永远有前方,永远有一路的风景。而奶奶这样的灵魂人物,青狗家并没有。

由青铜的奶奶这样一个家庭的灵魂人物,还可以过渡到整个大麦地的灵魂人物——村长。他在整个村子遭受前所未有的灾难时,把大家哄到村前的空地上,组织女教师带领大家唱歌,唱得不卖力的,他就喊:“把腰杆挺直了!挺直了!挺成一棵树!”正因为全村有了村长这样的灵魂人物,才使得大麦村在遭受一次次的灾难时,都能化险为夷。只有进行这样的内容重构,灵魂人物的光辉才能显现出来,人物形象的审美意义才能体验到位,引导学生追求精神美好的道德境界才算渗透到位。

三、在对比赏析中构建道德图式

道德图式是指儿童的道德认知结构,它影响着儿童的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在阅读中,通过对比品读的方式更加便于儿童建构积极的道德图式。

这里的对比可以是同一本书中不同人物的对比。比如在《青铜葵花》中,爸爸、妈妈和奶奶在劝青铜从桥墩上下来时,使用的不同的语言。我们先来看爸爸、妈妈的语言:

爸爸上了已经漂到岸边的小船,将它撑到水泥桩下,仰起脸来叫着:“下来!”

青铜动也不动。

“下来!”爸爸提高了嗓门。

爸爸火了,举起竹篙威胁着:“你再不下来,我就用竹篙揍你了!”

青铜根本就不理会爸爸。

妈妈在岸上喊着:“青铜,下来吧!”

“你就死上面吧!”爸爸无可奈何,只好将船撑到岸边,气呼呼地爬上岸,牵着牛耕地去了。

人们看够了,也一个一个地离开了岸边。

“你就坐在上面吧!有本事一辈子别下来!”妈妈也不管他,回家去了。

再看看奶奶的语言:

奶奶望着高高地坐在水泥桩上的青铜说:“你光坐在那里,有什么用?心里有话,要对你老子说,他是一家之主。你不说,坐在上面一辈子也白坐……你可想好了,以后你就不能再贪玩了,要挣钱……还不快下来,再不下来,就被人家领走了……要对她好,一点也不能欺负她,你要是欺负了她,我可不饶你……快下来去找你老子,我看得出来,他喜欢那闺女,他只是想到我们家太穷了……下来吧,下来吧……”

用檀传宝教授的观点来看,奶奶的这段话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隐性课程。讲话的目的和内容实际上与爸爸妈妈是一样的,但奶奶的语言组织形式、说话的腔调等明显蕴含着德育的意味,最终是奶奶把青铜劝了下来。教学中,笔者通过对比赏读爸爸、妈妈、奶奶的话,引导学生体验奶奶的劝说艺术。

对比赏读也可以是不同作品中同一主题的对比。如在学生读完《小王子》《时代广场的蟋蟀》《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夏洛的網》等作品后,引导学生梳理“爱就是放手”“人生的意义”等主题,间接德育的意味就比较明显了。像“苦难”“成长”“生命”等主题,不同的作品都有涉及;对未来充满希望几乎是每一部儿童经典作品的主题,把这些主题放在一起对比,对学生的影响将更加深刻,学生更容易形成道德图式,只有形成了道德图式,才能在当下或将来可能出现的真实情境中迁移运用。

另外,对比赏读还可以是不同作品中同一形象的对比。如“公主”“王子”“老鼠”“狗”等常见的儿童文学形象在许多作品中都存在,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你更喜欢谁?比较同一类形象的差异,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在情节回忆中明晰道德判断

儿童的心理毕竟处于未成熟状态,是非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特别是在面临一些挫折、委屈、困难时,往往无法独自走出困境,轻则消沉,重则酿成悲剧。一些特殊儿童更是具有敏感、脆弱的心,单亲儿童渴望父母双方的关爱,贫困儿童渴望过上正常的童年生活,留守儿童渴望长期的亲情陪伴……这种敏感、脆弱的心理如果不加以积极引导的话,对儿童将来良好性格的养成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干预的方式不当,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不同儿童的特殊情况,采用回忆故事情节的策略,来明晰儿童的道德判断、温暖他们的敏感心灵,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他人的误会,不少学生要么怨恨他人,要么独自流泪。在实践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回忆《青铜葵花》中嘎鱼爸爸冤枉青铜偷了他们家的鸭子这一情节,引导学生认识到,面对他人的冤枉时,用事实证明自己的清白,是更为理想的做法。

亲情缺失也是不少儿童的共同处境,在实践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绘本《我的爸爸叫焦尼》以及儿童小说《傻狗温迪克》《亲爱的汉修先生》等经典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告诉孩子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感受父母的爱,理解父母不同的爱的表达方式:在一起生活是爱,放开手也是因为爱。

遭受挫折更是绝大多数儿童共有的生活经历,每当遇到这种情况,笔者总是引导学生回忆《草房子》《青铜葵花》《桥下一家人》《一百条裙子》《绿山墙的安妮》《童年》等国内外经典作品中的相关情节,将学生的现实遭遇与书中人物的苦难进行对比,让他们明白曹文轩先生所说的:“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

“书犹药也。”对儿童来说,每一本经典作品都是一剂心灵良药,让儿童在情节回忆中了解人物的具体行为和具体事例,有利于明晰他们在特殊时刻的道德选择,始终以阳光的姿态迎接未来。

中国自古就有“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说法,整本书阅读与儿童的心灵成长永远无法分开。从创作的角度说,任何作家创作的第一动因都是“以文化人”,“以文化人”关键在一个“化”字,这就决定了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春风化雨”式的无痕渗透策略,方能发挥文学作品独特的育人功能。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东桥小学教育集团)

猜你喜欢
渗透
幼儿园课程渗透美术内容的教学策略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例谈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