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探究

2021-08-14 20:25何萌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项目化学习家国情怀

何萌

摘    要: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等历史结论,往往只知道其字面意思,而无法据此深入思考,提升对家国情怀的认知。运用项目化学习,结合学习内容,精准恰当地选择主题,把“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分层细化入驱动性问题中,可以让学生在研讨史料的过程中,逐渐深化并融会贯通地理解这些历史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项目化学习;“家国情怀”素养;驱动性问题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对于诸如此类的历史结论,学生往往只记住一些具体的历史史实,很难深刻理解其内涵,无法让高阶思维生成,更无法实现提升“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要求。采用项目化学习,合理地安排高、低阶认知策略,实现高、低阶思维均衡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从深层次理解這些历史结论。

一、项目化学习主题的选择

项目化学习是指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研究并解决一个真实的、有吸引力的和复杂的问题、课题或挑战,从而形成对重要知识和关键能力的理解[1]8。布鲁姆把认知目标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马扎诺把认知策略分为低阶认知策略和高阶认知策略。低阶认知策略主要体现为信息收集、组织、存储和巩固;高阶认知策略体现为问题解决、创见、决策、实验、调研、系统分析等[1]64。

在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与社会》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近代中国深受列强欺压,中国人民为了救国救民,展开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历史在选择社会主义之前进行了很多次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在被历史选择后,又经历了无数次的选择,最终才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救国救民的历史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历史结论,笔者把项目化学习的名称定为:选择。然后,细分为三个驱动性问题:近代中国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选择,近代中国人民的选择。

精准制定教学目标是确定这一课题的依据。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学科核心素养、学生的思维层次、学习目标层次、课程标准等因素密切相关。学生先在史料熟悉和历史认知的过程中,运用低阶认知策略完成低阶思维的学习任务,即基础知识的找寻组织。然后在史料解读的过程中,使用高阶认知策略去总结历史事件间的关系,在对比分析中形成对某一历史事件的深入认识,明确历史事件之间的前因后果,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深化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本课主要涉及“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其中,家国情怀又可细分为四个层次: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共产党自身发展的艰辛;共产党的艰难抉择;人民的选择。

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分层细化

(一)历史的选择

近代中国各阶级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为什么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其中又有哪些原因呢?

学生活动:查询课本和资料,完成有关各阶级为拯救中国所作努力的表格,如表1。

学生通过翻阅课本和查阅相关资料把上述表格填写完整,梳理总结出近代中国不同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努力、结果和失败原因。但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什么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为什么表格里的阶级都未能完成救国救民的历史任务等问题产生了疑问。

学生疑问的形成就是高阶思维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接下来要进行史料的解读分析,并进行历史解释。在解释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使用问题解决、创见等高阶认知策略,这就使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评价等高阶思维得到了提升,实现了增强“历史理解”核心素养的目的。

李秀成是“受贿”高手……公开摊派寿礼费……上行下效,中下级将领也拼命搜刮民脂民膏。

——赵葆惠、贾东瀛《腐败不除,天国难兴——太平天国腐败问题初探》

通过阅读分析资料,学生梳理出太平天国在取得初步胜利后从上到下风气和追求的变化,再把他们的表现与起义之初的口号进行对比,得出他们违背了运动起初追求建立“有田同耕……无人不保暖”的目标。

学生在这个活动中主要运用了问题解决、系统分析等高阶认知策略,解析了太平天国的变化。通过对这个变化的分析,得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主要是指缺乏先进的领导阶级,缺乏先进的指导思想,所以在取得初步胜利后就迅速变质。由此可知,背离了自己当初的追求目标,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最主要的原因。

再对比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可以发现,这些探索活动都缺乏先进的领导阶级、先进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的目标以及具体可行的道路。但单纯梳理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失败的原因,并不能佐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历史的选择,所以还要从中国共产党自身去分析。

学生在阅读课本、查阅资料后,指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紧接着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会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并第一次提出明确的民主革命纲领。

横向对比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相对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而言具有这些优势:先进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先进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明确的革命目标——反帝反封建。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具有的种种先进之处,满足了救国救民历史任务的客观需要,所以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接着,学生对共产党完成救国救民重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二)中国共产党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是通过做出哪些选择完成救国救民重任的?学生合作完成表格,梳理中国共产党在面临自身发展和历史挑战时做出的一系列关键的选择,尝试解答这个疑问。

1.共产党自身发展的选择

学生梳理出中国共产党应对自身发展中诸多挑战的种种选择,见表2,明确并理解了这些挑战的波谲云诡及相应选择的曲折正确。这些艰难挑战让中国共产党如履薄冰,选择稍有不慎就会把自己葬送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同时,学生也总结出,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善于学习、善于总结,故每每在生死存亡的挑战中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并最终在实践中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但学生对于为什么是这条道路适合中国国情仍有诸多不解之处,这就需要从解读史料中来解惑。例如:

一国之内……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那就是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我们只须知道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不断的,则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学生通过分析史料,总结出中国的最独特国情,即白色军阀政权连年混战。各路军阀为保存自己的实力,互相盘算着如何削弱对方,在彼此的势力范围之间形成了非常大的夹缝。在这个军阀混战的夹缝中,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最为广阔的发展天地,得以生存下来。

继而学生认识到,只有找到自己国家与其他国家的根本不同点,因地制宜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地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个“核武器”。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面对历史发展的挑战,不断地做出正确的选择,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

2.面对历史发展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做出的选择

学生通过翻阅课本和查阅资料,完成了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发展历程中的选择、面对民族大义时的选择,梳理出不同时期为应对不同挑战所做选择产生的巨大历史意义,见表3。经过分析,学生总结出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大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阶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最终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由此,学生逐渐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学生通过分析、综合中国共产党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进一步深刻理解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形成的来之不易。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坚决抵抗日本的侵略、实现救国救民的历史任务的分析,学生增进了对中国共产党面临诸多重大挑战时艰难地做出抉择的理解,增进了对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必然性的理解。

(三)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其实是备受各界质疑的。在《孙文越飞宣言》中,孙中山认为,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均不能引用于中国。越飞则赞同孙中山的观点。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越飞是苏联政府在中国的代表。连他们两个人都认为在中国没有适合马列主义生存发展的条件,就更不用说对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不甚了解的普通人了。究竟中国共产党做了什么,才能被中国人民所选择呢?

作为我党早期“农民运动大王”的毛泽东,心中十分清楚: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因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

——熊华源《毛泽东、朱德共同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贡献》

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得知,土地是人民最大的需求,谁能满足人民对土地的需求,谁就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人民的选择。

学生合作完成表4。

學生通过完成上述表格,总结出这些政策所产生的非常重大的影响,即广大农民看清了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得出正是由于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才能在解放战争中取得胜利,并最终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综上可见,结合学习内容,精准恰当地选择项目化学习的主题,把“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分层细化入驱动性问题中,可以让学生在研讨史料的过程中逐渐深化对“为什么在那么复杂的近代中国历史环境中,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成功”的认识,最终让“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在学生脑海中生根发芽并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11.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与社会项目化学习家国情怀
以项目化学习为推力的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探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
当项目化学习遇见STEAM课程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项目化学习·多元呈现”教学模式的探究
项目化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与社会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
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