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佑国
摘 要:学党史、知国史,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共产党人的奋斗征程,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操。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党史教育”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教学,以历史情境促进认知,让学生感受英雄人物身上的革命精神,以审美品析提升心灵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传承红色文化基因、优化生命品质。
关键词: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党史教育
学党史、知国史,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赢,改革开放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好;学党史、知国史,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信仰、赓续血脉、启迪思想、砥砺品格,感悟真理的光芒,汲取前行的力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能够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作用。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下简称“统编教材”)中,有许多关于党史的内容,可让学生了解共产党人的奋斗征程,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操,是开展党史教育的重要资源。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挖掘和使用党史教育资源。
一、开展党史教育的价值
开展党史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途径。初中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格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在初中教学中开展党史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与意识。语文学科在开展党史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即能够充分发挥文学艺术的感染力,潜移默化地让党史教育深入人心。党史教育展示共产党员在革命与建设年代发挥的作用,与当代初中生的生活背景相差很远。而统编教材中有关党史的文本兼具思想性、文学性和情感性,在具象化的描述中再现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可以让党史教育更加具有活力,触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内在认同 [1]。
二、教材中党史教育资源的挖掘
统编教材收录的文本中,有许多都体现了红色文化,是党史教育的重要资源。经过梳理,笔者将各年级的党史教育篇目整理如下:七年级的《纪念白求恩》《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黄河颂》《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驿路梨花》《太空一日》,八年级的《消息二则》《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白杨礼赞》《最后一次讲演》《回延安》,九年级的《沁园春·雪》《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梅岭三章》。
此外,统编教材的“名著导读”部分,还介绍了一些反映党史的文学作品。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研读,要注意一文一法。比如,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模块中的必读篇目《红星照耀中国》时,可以通過专题的形式,探究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长征精神的内涵以及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等问题。学习自主阅读篇目《长征》时,要重点把握长征的时间推进、地域转换和历史事件中的精彩细节,全景式感悟作品史诗般的宏大与庄严。这些也是可用于党史教育的重要资源,可以让学生借助丰富的资料了解党史。
而统编教材“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例如,开展七年级下册“天下家国”综合性学习时,可以举办党史上的爱国人物故事会、爱国诗词朗诵会、爱国名言展示会等,让学生充分感受优秀共产党人关心国家命运,持续不懈地为之奋斗、拼搏的家国情怀。开展九年级下册“君子自强不息”综合性学习时,可以通过演讲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党史上自强不息的青年党员的先进事迹,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
统编教材中,有的文本直接叙写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发生的重要史实,如《消息二则》《老山界》等;有的以党史为背景,借助文学的形象化手法,表现当时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以及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如《沁园春·雪》《白杨礼赞》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党史教育,意味着师生要共同仔细研读文本,挖掘这些文本中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教材中党史教育资源的使用
只有运用适切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发掘统编教材中文本资源的价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党史教育时,既要遵循语文教学的普遍规律,又要体现出党史教育资源的特质,如此方能提升教育成效。
(一)还原历史情境,创设认知支架
在党史教育中,对历史情境的还原十分重要。课文中讲述的是发生于历史场景中的真实事件,它们与前后的事件具有因果联系,体现了时代的趋向。只有将其置于完整的历史链条下,学生才能够理解其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补充一部分背景材料,为学生创设认知支架。
例如,八年级上册的《消息二则》是关于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新闻类文稿。这两则消息用语简练、准确,介绍了1949年4月22日的前线捷报。但仅在第二则消息中部分涉及了战役前的事件,且交代的内容不多,学生难以对整个战役形成感性认识。因此,笔者使用多媒体展示了一段关于历史情境的文字,突出以下三个时间点:
1949年4月15日,举行国共谈判第二次会议;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不接受和平协定;4月21日清晨,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
提供这样的历史情境,能够让学生了解渡江战役前的紧张时局,了解渡江战役对于保卫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的意义。在课堂中,笔者还以课本插图还原情境,让学生通过读图感受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的气势。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到渡江战役的发生符合历史大势,认识到它决定中国未来走向的重要意义。
九年级下册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首表现爱国主题的朦胧诗。要想准确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诗歌主旨,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交代“文化大革命”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历史,让学生初步感知上山下乡、改革开放等情景,了解伟大历史转折的意义,进一步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二)聚焦具体人物,展现革命精神
统编教材中有关党史的文本,许多都塑造了为革命而热血奋战的人物形象。他们铁肩担道义,以至诚的精神投身到革命中,体现出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在教学这类文本时,要聚焦具体人物,让学生体会英雄人物的精神力量,在人物的选择与行动中感受革命精神 [2]。
例如,在教学《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时,笔者将主体教学部分分为两个环节,分别引导学生探究作为学者诗人身份和革命者身份的闻一多形象。在两个环节中分別结合细节描写,让学生感受闻一多的人格特质。然后,笔者提问:“闻一多本是一位著书立说的学者、诗人,后来成为一名走在革命前沿的民主战士。请想一想,在这两个形象中有哪些共同点?”通过思考,学生发现两个形象之间的共同点就是追求真善美,是对真理和正义的执着信念让闻一多成为一名大勇的革命烈士,勇敢地对国民党独裁统治说不。闻一多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生前虽不是党员,但是其思想观念深受马列主义的影响,赞成共产主义主张,其风格气度更是显示出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这样聚焦具体人物,让学生受到人物的人格感召,认识革命年代中志士仁人的奉献与牺牲精神。
在教学《邓稼先》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看中国分别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视频,初步感知国家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像邓稼先一样默默奉献的“两弹元勋”。再引导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比较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异同,充分认识“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的深刻内涵。
(三)重视审美品析,提升心灵体验
审美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点,这同样表现在对党史教育资源的利用上。有关党史的课文传达了坚定的理想信念,表露出豁达乐观的精神,也体现出独有的美学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审美品析,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美、体会美,感受革命主义美学中的精神力量 [3]。
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以抗美援朝作为背景。抗美援朝对保卫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巩固革命战果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党史中的重要一页。文章以写实与抒情相融合的方式,刻画了志愿军士兵的形象,将他们称为“最可爱的人”。在开展教学时,笔者以审美为重点,和学生一起探究为何志愿军才是最可爱的人。在教学中,我们依次品析了文中的三个典型事件,体会志愿军战士英勇、善良、无私的品质。对于作者与吃雪战士的对话,笔者开展朗诵活动,要求学生在朗诵中体现出战士纯朴、爽朗的性格特征。借助对文本的微观探究,学生体会到文本中刻画的人性美,感受到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之美。
又如,《沁园春·雪》作于1936年2月。当时,中共中央决定东渡黄河东征抗日,毛泽东率领部队抵达距离黄河仅10公里的小山庄袁家沟。一场大雪之后,毛泽东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触发诗兴,填写了这首气吞山河的词。教学中,笔者重点探究诗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激发想象,感知画面的雄奇壮阔、意境的壮美雄浑、胸怀的博大豪迈,进而体会人民领袖空前伟大的政治抱负和无比坚定的革命信心。
(四)唤醒情感共鸣,传承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形成的文化资源,反映了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过程中的团结奋战,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统编教材中收录的反映红色文化的篇目,饱含着真情。在教学时,教师要着重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体会红色文化的深厚魅力。
例如,诗歌《回延安》就是反映红色文化的典型作品。在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认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感受这种诗歌体裁中浓郁的陕北风情。然后,将内容精读与学生的自主朗读相结合,引导学生读出诗中对家乡的热爱与期盼之情。最后,以全诗最后一节作为开展党史教育的重点,因为该节中有许多关于共产党发展史的重要地点名称,如杨家岭、宝塔山、枣园等。课堂中,笔者使用多媒体逐个介绍这些地点的意义,让学生了解延安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并提示学生在朗读最后一节时应更多一分自豪感。在这样的教学中,笔者将知识探究与自主感受相结合,让学生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在教学《梅岭三章》时,笔者先解读“梅岭”,让学生知晓陈毅同志当时的处境:重伤患病,被敌人包围,在“虑不得脱”的必死的险恶处境中,他写作了这三首绝命诗。然后,通过朗读和品析,让学生学习写实与想象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感受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最后,通过自由花等典型意象,让学生体会红色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爱戴之情。
每一次对党史的深情回眸,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初心的叩问、信仰的尊崇。教师一定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党史教育资源,立足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让学生体会文学性、审美性、情感性,在富有生命力的课堂中收获感悟,升华心灵,提升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梦琦,俞佳丽,梁烨敏.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新课程研究,2020(32):54-55.
[2]吴春艳.红色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山西教育·教学,2017(6):28-29.
[3]蔡尤臻. 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精神——初中语文“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教学探析[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0(5):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