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婉东
【摘要】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科书创新性地安排了古典名著的学习,聚焦语文要素的培养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从“创设情境激兴趣”“指导方法助理解”“拓展阅读提素养”等方面进行探索,引导学生“悦”读古典名著,细品百味人生。
【关键词】创设情境;指导方法;语文素养
悠悠中华,流传下来许多优秀的文学篇章。古典名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能让人在阅读中感受知识的力量和语言的魅力。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第二单元以“走近中國古典名著”为主题,编排了四篇从四大名著中节选的精彩内容,意在带领学生走近中国古典名著,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这是第一次集中安排古典名著的学习,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如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可以减轻学生对学习古典名著的畏难情绪,可以让阅读变得更加顺畅,从中学有所获。
一、创设情境激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小学阶段进行古典名著的阅读教学时,尤其要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和谐的教学情境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方。
1.播放动画激兴趣
动画片、影视片以其直观性、趣味性为学生所喜爱,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度运用相关的影视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教学《猴王出世》一文时,课前用猜谜或出示图片的方式引出《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一令人喜爱的角色,说说有关孙悟空的故事。然后,播放“猴王出世”的片段,再让学生谈感受、评角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推动学生自主地阅读课文。
2.利用活动激兴趣
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游戏、猜谜等活动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景阳冈》时,笔者出示谜语“武松—— (打一动物)”让学生猜,很自然地将课文的主要人物与事情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3.读题质疑激兴趣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从课题中可以捕捉到很多有关课文的信息。比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板书课题后提问:“课题中哪个字最关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纷纷回答:“题中的‘借字是关键词。”“谁向谁借箭?”“为什么借箭?”“是怎样借箭的?”“结果怎样?”……如此一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抓住课题的“题眼”,进而推演、质疑,明确了学习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探究。
二、指导方法助理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初次接触学习古典名著,虽然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是,只要我们教师能读懂编者意图,明确教学目标,适时指导阅读方法,避免拔高要求,学生学起来也不会有负担。
1.串联故事情节,把握故事内容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而不要求“运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逐步把握课文内容。
比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谁借箭?怎么借?借到没有?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应的段落或语句,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说说诸葛亮借箭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在这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比如,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经过——诸葛亮请求鲁肃帮忙,在大雾漫天时,把20条布满草把子的船开往曹军水寨,叫军士擂鼓呐喊;曹操看不清虚实,下令放箭,草船上插满了箭;结果——诸葛亮如期如数交箭,周瑜自叹不如。然后,让学生把这些内容串起来,故事的主要内容就明晰了。教师还可以适当提供相关资料,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2.抓住关键语句,感受人物形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比如,在《草船借箭》一文中,引导学生抓住“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这个句子进行揣摩,从周瑜的神态、动作中,可以体会到他的用心险恶;从诸葛亮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面对艰巨任务,诸葛亮爽快答应,气定神闲,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神机妙算。又如,在《景阳冈》一文中,引导学生抓住武松在冈下酒家与店家的对话描写,体会武松的豪迈气概;引导学生抓住武松在冈上打虎时的一系列动作描写,去感受武松力大无穷、思虑周全、武艺高强的英雄形象。
3.猜测联想,粗知故事大意
合理猜测与联想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自主学习,获得新知。为保持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允许学生粗略地读。阅读时,遇到不理解的语句,可运用多种方法猜读,没有必要细究,只要能猜出大概意思,就继续往下读。然后,鼓励学生结合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了解故事大意。比如,《猴王出世》一文中“石碣”一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从下文“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句子中,学生猜测得知“石碣”指的是刻字的石碑;“瞑目蹲身”“伸头缩颈”“抓耳挠腮”等词语,可以通过做动作来猜测意思。又如,《红楼春趣》中“籰子”“剪子股儿”“顶线”等词语,学生只要能猜出是与风筝有关的物品就行了。
4.活动表演,再现精彩情节
活动表演是一种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学习方式,充满趣味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采用多种活动形式来将文字“活”起来,让学生更愿意阅读、学习。讲故事、猜谜、补充歇后语等活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故事事件、人物形象的理解;表演课本剧,再现故事精彩情节,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教学完整单元课文后,布置一次课本剧表演活动,给足时间,学生会主动从“选课文”“分角色”“怎么演”等方面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关于“选课文”“分角色”,学生需要对故事进行研读、对比、选择;关于“怎么演”,学生需要就“如何设计角色的台词、表情、动作”等进行讨论,并制作简单的道具。从精心准备到入情入境地表演,无不体现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学生的思维发展与言语建构同步提升,活动有趣又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