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校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1-07-13 04:36郑雨辉
科技创新导报 2021年36期
关键词:合作机制工科院校合作模式

作者简介:郑雨辉(1990—),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摘要:随着社会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工科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竞争环境也随之变得日益复杂、激烈,生存和发展成为工科院校需要认真面临的问题。校际合作是校校联合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简要阐述了校际合作的概念、类型及校际合作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分析探讨了工科院校校际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校际合作开放程度低,合作意愿不强;校际合作目的性不强,难以形成合力;校际合作限制因素多,合作机制不完善、流程不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工科院校校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相关路径,包括以信息技术驱动校际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优势资源建设,夯实校际合作的基础;建立完善的校际合作长效机制,推动校际合作长远发展。

关键词:工科院校  校际合作  合作模式  合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201-5640-4946

高等院校间的交流、合作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是高校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方法的传播推广,提升人才培养有效性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1]。工科院校是我国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随着工科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院校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变得日趋复杂,在招生、就业、师资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激烈竞争,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合作空间。我国工科院校的校际合作在20世纪90年代便已经开展,武汉、重庆、安徽和北京等地的工科院校在此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在校际联盟、教学共同体、交换生计划等校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成果斐然[2]。但进入21世纪后,高校间的合并、联合发展快速,校际合作发展相对较为缓慢。与合并办学相比,校际合作有着独特之处。在合并办学下,参与合并的高校会失去其原有的独立地位,成为合并后高校的一部分,在办学理念、模式、管理等方面要受一定的节制;而校际合作则是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参与合作的学校在教学、师资、科研等方面展开合作,相互之间的地位平等,保持独立性,这使得校际合作可以使参与的学校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选择合作的项目,能够充分发挥参与各方的优势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形成合力,提升人才培养的效力。基于校际合作所具备的诸多优势,在当前工科院校规模不断扩大,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探索工科院校校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校际合作概述

1.1 校际合作的概念、内涵

校际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资源共享、优化配置、优势互补来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校际合作从根本上来说是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这是其开展各类合作项目如教学合作、科研合作的基础。每一所院校都有着自身的办学特色与资源优势,如专业设置、师资力量、招生渠道、就业服务、教学设施等存在着一些短板。通过校际合作,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强化薄弱环节,对院校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校际合作具有自身的一些鲜明特点,主要表现为参与院校各自独立、地位平等,在招生、教学、科研与管理等方面不受校际合作的影响,拥有自主的管理权与决策权,双方的合作以意向协议为基础,在协议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合作、交流与资源共享,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与操作性。校际合作是解决高等院校在教育资源有限性方面的重要途径与有效方式,依据不同的合作目标有着不同的合作方式与内容,合作深度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主要模式有联合体、学院群和战略联盟。大学联合体强调学校之间所建立的合作关系,参与院校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相互协作、资源共享,从而拓展学校的发展空间;院校群则更多强调校际合作的地域性,即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整合同一地域内院校的教学资源,从而增强区域高校的竞争优势。战略联盟则更注重校际合作在战略发展上的一致性和前瞻性,合作更多的是以项目驱动。

1.2 校际合作的形式

从不同的角度,校际合作可以分为多种形式。从合作内容上来说,校际合作可以分为教学型校际合作、科研型校际合作和社会服务型校际合作等;从合作对象和数量来说,还可以分为多边型校际合作和双边型校际合作;而从资源利用、共享的角度上看,校际合作可以分为互补性合作、整合性合作和拓展性合作3种类型。互补性合作是高校校际合作的重要类型,是指通过校际间的合作来实现不同院校间资源的交换,使得参与院校能够各自获得开展教学、科研等活动所欠缺的资源,从而促进院校的高质量发展,如联合招生、师资互聘、教育和科研资源共享等。整合性合作是指参与校际合作的院校,通过资源整合和需求整合来共同完成特定的项目和任务,使得参与各方能够共享合作成果,完成无法独自完成的目标或任务,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获得额外的管理效益,如校际合作共同开发相同专业的教材、课程及共同申报重大课题等。拓展性合作则是通过校际合作来汇集资源和力量,共同推动新项目开发或是拓展新专业、新领域,如申报设置新专业、开设新课程等。

1.3 校际合作的原则

1.3.1 自愿参与、独立自主的原则

自愿参与、独立自主是校际合作的基本原则,也是其区别于合并办学的重要特点。自愿参与、独立自主原则体现了校际合作的平等性、互利性及开放性。遵循自愿参与、独立自主的原则能够使校际合作的參与院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参与积极性,便于校际合作顺利开展。也只有在自愿参与、独立自主的原则基础上,校际合作才能得到共赢、互利的成果。任何不平等、强加的关系,都难以长期维持;在合作中无法独立自主,也势必会影响参与院校的积极性,勉强合作也难以有效推进,达到预期的合作目标。每一所高等院校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办学风格、理念及文化,这种独特性使是校际合作必须要建立在满足参与各方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自愿参与、独立自主原则在某种程度上为校际合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遴选机制,只有符合自身实际的利益需求,独立自主、自愿参与的院校,才能真正实现校际合作的目标。

1.3.2 长久合作的原则

校际合作要在人才培养方面、科研方面产生显著的合作成效,必须要遵循长久合作的原则才能实现。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研,都不是短期内可以显现成效的,而校际合作作为两个及两个以上院校的合作,主体数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合作的复杂性,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合作,才能形成完善的合作机制,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

1.3.3 优势互补的原则

每一所高等院校都具有自身的优势特点,同时也存在短板,任何一所大学都不能在所在方面都具备优势,因此,优势互补也成了校际合作的重要原则。校际合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合作院校的优势资源带动本校的相关专业、学科的发展,从而可以使本校能够集中优势资源来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学科。另外,通过校际合作的优势互补,可以在整体层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科研水平。参与校际合作的院校可以在教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互派、交流与学习,在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特点,提高资源利用的同时,通过优势互补来提升教学、科研的薄弱环节,从而实现双赢。

2 工科院校校际合作的必要性

当前,在社会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工科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工科院校之间的竞争趋于激烈,生存与发展成为工科院校普遍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每一所工科院校可以说都有自身的办学特点,或在教学特色、或在专业设置、或在教学管理及科研等,但也基本都存在短板。激烈的竞争环境对工科院校资源的和机会的获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获取更多的资源并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成为工科院校实现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这为工科院校的校际合作提供了基本条件和发展空间。激烈的竞争环境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办学模式创新提出了挑战。在单打独斗越来越难以应对竞争环境的变化时,“抱团取暖”成为各工科院校普遍采用的策略,而方式、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合并办学,通过规模的扩大、资源的整合来提高办学质量及知名度、影响力,但无疑也面临着失去独立性、自主性的问题;同时,一些办学特色不是十分突出,招生困难的工科院校,合并办学实质上成为了一种被动选择。二是校际合作,通过战略联盟、联合体等形式,在不失去办学自主权、独立性的基础上,通过校际资源的整合,优势互补来实现院校的持续发展。虽然就目前来说,合并办学是工科院校发展的一大趋势,但校际合作在保持工科院校办学多样化并实现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必要性。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校际合作有利于工科院校克服不利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任何一所工科院校来说,都要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所带来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地域限制较大的工科院校,面临着更多的竞争压力,如招生压力、就业压力及师资队伍建设压力等,不利的条件使得这些工科院校的持续发展受到较大的制约。校际合作一方面使工科院校之间避免了恶性竞争及办学同质化,同时,使合作的工科院校的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获得规模效益,有利于工科院校克服不利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持办学特色,从而更好地应对竞争环境的变化。

第二,有利于工科院校提升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创建教育品牌。工科院校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多,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教育的同质化,导致招生和就业困难,社会认可度降低。通过校际合作,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育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发展战略从规模扩张转变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改善工科院校的教育同质化现象;另一方面,校际合作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利于工科院校建立教育品牌,走品牌化發展道路,进而提升社会影响力的知名度。

第三,有利于工科院校整合优质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多,导致工科院校重复性建设问题突出,教育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资源效益下降。校际合作整合参与合作院校的教育资源,取长补短,在互利的基础上使教育资源共享,从而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提升工科院校的办学效益。

第四,跨区域的校际合作,有助于工科院校实现区域间的均衡发展。受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工科院校的发展在区域间表现出一种二元化的发展趋势,即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工科院校发展极不均衡,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的工科院校能够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发展快速;而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的工科院校则只能获得相对有限的教育资源,发展相对缓慢。这是造成当前工科院校合并办学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跨区域的校际合作,使优质教育资源在不同区域的工科院校间流动,有助于实现不同区域工科院校的均衡发展,进而推动工科院校整体的高质量发展、均衡发展。

3 工科院校校际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校际合作开放程度低,合作意愿不强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工科院校也普遍意识到了开放、合作、共享的重要性,也在尝试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开展校际合作。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很多院校对于校际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认识、理解还不够深刻,校际合作的开放程度低、合作意愿不是很强,具体表现为:校际合作的范围比较小,很多合作仅仅局限于校际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参观访问活动,更深层次的合作推进困难;合作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过于强烈,没有充分理解校际合作的本质内涵,将竞争性合作作为校际合作的基调,这导致校际合作的基础较差,总是希望可以从对方获取更多的资源与帮助,互利性原则难以有效贯彻;一些院校缺乏战略意识,合作意愿不是很强烈,尤其是一些规模相近、实力相当的院校,往往纠结于校际合作的主导权问题,在合作意向谈判中过于强势,往往难以达成有效的校际合作成果,即便勉强达成合作,开放程度也比较低,实质作用有限[3]。

3.2 校际合作目的性不强,难以形成合力

很多工科院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基于竞争环境的变化,对于校际合作的重要性普遍认可,也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开展校际合作。便由于对校际合作缺乏经验,对自身的发展境况缺乏全面的调查、分析,导致校际合作的目的性不是很强,校际合作难以形成合力。一些工科院校没有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确立合作范围、方式及合作内容,存在为了合作而合作的现象。校际合作的目的性不强或是目的不清,很容易导致合作过程中出现相互敷衍、相互戒备的问题,参与学校在资源调配方面“不走心”,没有将优质资源投入到校际合作中,校际合作浮于表面,缺乏实质性内容,某种程度而言,这样的合作反而牵扯了更多的院校精力,变相成为一种资源浪费。此外,校际合作没有形成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也是合作难以形成合力的重要原因。一些工科院校的校际合作意向不明,只是简单地委派相关人员进行校际合作对接,却没有相应完善的合作方案与计划,这势必难以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培养人才的目的。

3.3 校际合作限制因素多,合作机制不完善、流程不畅

校际合作是工科院校的一种高层次合作,随着合作的深入,开放程度必然要加深,也必然会涉及工科院校管理、教学、科研等诸多方面。就目前来说,工科院校的校际合作尚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合作机制,这使得在合作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限制因素,导致合作流程的不畅,甚至阻碍校际合作的有效开展。例如,在组织层面,不少工科院校并没有设立校际合作的专门管理机构,更多是将其归入行政办公业务或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范畴,一旦这些部门的本职工作与校际合作发生冲突,势必会将其放在次要位置,从而影响校际合作工作开展的有效性。此外,校际合作涉及了工科院校多部门的协作,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必然会导致校际合作的推进受到阻碍,无法高效运行,这也是校际合作与合并办学相较存在的最大不足之处。

4 工科院校校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4.1 以信息技术驱动校际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当前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驱动各行各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于工科院校的校际合作来说,将信息技术应用作为校际合作的重要支撑,无疑将大大提高校际合作的效率,同时也会为校际合作模式、方法的创新提供重要的途径。具体来讲,传统的校际合作更多是一种线下的合作,包括学生互派、学术交流、教师互聘等,资源利用的效率并不是很高,而且存在较多的限制因素。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校际合作可以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校际合作平台,在一个统一的平台、系统中优化配置参与合作的工科院校资源,从而实现校际合作的高效运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借鉴幕课形式构建校际间的网络课程资源,参与合作的院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选修不同院校的相关专业课程,学分互认,从而达到不同院校优势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通过统一的校际合作网络平台,可以突破学术交流的时间、空间限制,以视频会议为支撑的学术交流网络平台,极大地提高学术交流、科研活动的效率;通过统一的校际合作网络平台,可以改变教师互聘的传统模式,以网络教学为核心优化配置教师资源,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此外,建立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校际合作网络平台系统,还将为工科院校间课程资源开发、专业申报设置等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途径,促进校际合作的深度开展[4-5]。

4.2 加强优势资源建设,夯实校际合作的基础

校际合作的根本与核心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这就要求参与校际合作的工科院校,必须要具备自身的一些突出的特点,具备较强的优势资源,才能吸引实力相当,同样具备优势资源的合作院校参与。因此,校际合作的工科院校必须要加强优势资源建设,夯实校际合作的基础。具体来讲,工科院校应大力加强核心专业建设,倾斜更多资源强化特色专业、核心专业的发展,提升相关专业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建立专业品牌;针对工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应加强社会人才需求调研、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在招生、就业等方面加强管理,提升社会影响力与认可度;应加强高质量人才的引进与吸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6]。总体来讲,只有夯实基础,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才能使校际合作具备基本的条件,真正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达到合作双赢的目的。

4.3 建立完善的校际合作长效机制,推动校际合作长远发展

校际合作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长久合作才能检验成效的系统性工程,因此,建立完善的长效合作机制,校际合作才能产生实效,促进工科院校的长远发展。在此方面,工科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来进行校际合作对象的选择,而不是盲目地开展校际合作。参与校际合作的工科院校,必须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的目标,在办学规模方面要相近,在专业方面要具备一定的特色、优势,具有互补性;要能够在“资源共享”方面达成一致,具备参与校际合作的强烈意愿;在具体的合作方面要能够投入优势资源,在战略发展方面要具备一致性、前瞻性,只有如此,校际合作才具备坚实的基础,才能够长期运行。此外,校际合作要实现长远发展,还要求参与各方共同制订长期合作的具体方案、计划,使校际合作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运行,如此才能形成合力,推动校际合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继明,王洪才.基于协同发展的高校集群治理——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向度[J].复旦教育论坛,2020,18(5):12-18.

[2]苏纯,章志荣,谢明珠,廖思涵.新工科背景下校校协同育人的实践与创新[J].大学教育,2020(6):170-172.

[3]陈书燕.资源共享下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6):168-170.

[4]刘永贵,欧梦吉,刘瑞.基于区块链的高校联盟学分管理系统研究[J].软件导刊,2020,19(11):120-125.

[5]刘锐,蒋毅,陈波,袁姝一.基于区域型慕课联盟的在线开放课程质量保证体系研究——以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为例[J].软件导刊,2021,20(12):235-239.

[6]银奕淇,欧迪巧,歐长贵.株洲市职教集团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14):56-59.

猜你喜欢
合作机制工科院校合作模式
工科院校《概率统计》课程的几点教学体会
班级管理中组建合作小组及运行合作机制的研究
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
体育美学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我国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的概念性框架及其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