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题教学中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

2021-06-21 09:21蓝雪敏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深刻习题教学问题

蓝雪敏

[摘  要] 为了更好地发挥习题功能,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可设计触发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走探究之路,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充分探究中发展思维。

[关键词] 习题教学;问题;思维;深刻

数学习题“题海无边”,如何体现习题的思维价值,让学生的探究真正发生?倘若习题教学仅仅是就题论题式讲解,那么教与学的展开必然是苦不堪言,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倘若教师能改进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走探究之路,充分经历推理过程,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习题教学中,引领学生深入探究,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是十分必要的。

一、一道习题引起的反思

习题呈现:

该题是三年级期末考试的一道思考题,该题的原型是教材中的一道思考题(如图2),由此可见,这是一道常规习题的变式,全校三年级8个班的学生都应具有解决经验。但考试结果出人意料,本班40名学生答对的人数不到半数,而W老师所带班级全班仅有几名学生出错,一下与其他班拉开差距,遥遥领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笔者带着这份疑问去求教W老师,以下为W老师与本人关于教材中思考题的教学过程对比:

(一)笔者的教学过程:

1. 与学生一起读题,明确解题要求;

2. 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并纷纷作图解决问题;

3.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反馈步骤与结论;

4. 组织学生小结与反思。

(二)W老师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的前3个环节与笔者相同,但在进入下一环节前又展开了深度交流。

4. 深度交流

师:这道题做对的同学有多少呢?请举手。(学生有的举起小手)

师:做对的学生的思路都与适才呈现的10种分法一样吗?有没有其他不同的思路?你是怎么想的呢?能不能和大家分享?

生1:我和他的思路不一样。我是这样想的,在作图之前,根据条件“大长方形宽5cm”和“小方形宽2cm”,而2×(    )不可能等于5,我推断横着分是行不通的;接着,我又想到5可以分成2和3,而小长方形的长是3cm。因此,我认为如果先横着分一次,再豎着分一次就可以利用得最多了。

师:老师听明白了。生1在解决该题时并非以作图来确定分法的,他是比较大长方形的宽和小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大小,从而确定分法。哪位学生和老师一样听懂了?可以给大家再讲解一遍吗?(板书:思考2×( ?)=5   )

5. 方法比较

师:在刚才的探究中,我们得出了两种方法,即①作图试一试,寻找正确的分法;②分析图形中的关键数据,确定分法。你们认为,哪一种分法更具有优势?它的优势体现在哪里呢?

6. 小结反思

师:以上两种方法中,第一种是“以形代数”,第二种是“以数解形”,这种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时常会用到……

教学反思:从教学效果来看,本班学生对问题的领悟只是摆脱了水平方向分割的思维定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但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够丰富,也不够深入,从而导致题型稍有变化后学生依然思维卡壳,无从下手。W老师则以探究性学习作为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着力点,遇到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研究方法;遇到新问题,解说具有方法层面的意义,让学生不断地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尤其是“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具有很好的育人价值。显然,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但让学生领悟了正确的解题方法,还帮助学生积累了基本活动经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引领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刻。

二、习题教学需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为了发挥习题的功效,最大化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笔者拟进行以下教学过程改进。现结合以下习题教学,具体谈谈自身的两点做法。

1. 设计触发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例  通过计算机算一算前4题的答案,并直接在横线上填写后两题的数。

①1×1=           ;

②11×11=           ;

③111×111=           ;

④1111×1111=           ;

⑤11111×11111=           ;

⑥      ×      =           。

教学过程描述:

师: × =       (PPT出示习题)

师:从例1的算式出发,试着填一填本题的答案。(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们躁动地小声谈论)

生1:这也太难了吧,那么多个1。

生2:这数也太大了,太难了!

师:这道题的两个乘数都较大,我们还可以这样依次推想得出结果吗?

生3:肯定不行。

师:那该怎么办呢?(学生陷入沉思)

生4:我觉得这道题得数是1234…199919981997…4321。因为乘数由1999个1组成,那结果自然要从1一直向后写到1999再依次写回到1。

师:你是如何由乘数想到这样的思路的呢?(不少学生举手,看来大家都有了新发现)

生5:题①两个乘数均是1,得数也就是1;题②两个乘数均由两个数字1组成,得数中最大的数字是2;题③两个乘数均有三个数字1组成,得数中最大的数字是3,以此类推,本题的两个乘数均由1999个1组成,那得数中最大的数字肯定是1999。由此可见,得数中最大的数是几,就是从1一直向后写到这个数再一次写回到数字1。

师:生5的归纳很精彩!从他归纳的结果,我们是不是可以回过去检查刚才所做的两道题目是否正确呢?

生6:比如1111×1111,两个乘数均由4个1组成,那积则是从1写到4再回到1,结果就是1234321。

师:非常好!以后在完成规律题时,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到竖向的比较,而且横向的比较也很重要,只有全面观察和比较,才能有更为深入的思考和发现。

教学反思:例1作为常规规律题,它设置的小问题是合理且有价值的,但在教学过程中直接练习和评析,难以将其最大价值发挥出来。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将一个单向推进的习题转化为一道无法一次推导的“难题”,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平衡,引发了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思维的流畅、聚敛和发散训练,使学生对规律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逐步走向深刻。

2. 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量出下面每个图形中各个角的度数。

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过程描述:

师:我们刚刚已经发现了图3中图形内角和的特征,那现在你是否存在什么疑问呢?

生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都是180°呢?

师:哇!这个问题提得真好!你是怎么想到的呢?

生1:刚才我们一起量过,第一个图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和昨天课上我们量的三角尺的三个角合起来度数一样。

师:看来你是从这几次的例子中猜测而得的,你的推理非常合情合理。现在老师告诉你,你的猜测十分正确,这一内容是我们五年级即将学习的知识。其他同学还有问题吗?(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们开始蠢蠢欲动,积极思考起来)

生2:我特别好奇,为什么每个图形的内角和都比前一个多180°呢?

师:这个问题也是老师准备提的哦!那为什么呢?有没有同学知道呢?(学生纷纷沉默)

师:那下面老师来给大家变一个魔术,说不定你们一下就清楚了。(笔者在每个图形上添加辅助線,将后面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切割为若干个三角形)

生3:我明白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四边形被分为两个三角形,那就是两个180°,同样的,五边形的内角和就是3个180°,六边形的内角和就是4个180°,刚好每次多一个180°。

教学反思: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通过鼓励和引导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些问题所带来的探究深度已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使他们积极主动进行数学思考,真正有了一种“亲自”实践的愉悦,加深了对多边形内角和特征的认识,同时也无形中浸润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

总之,习题教学中引领学生思维走向深刻的方法多种多样,需要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仔细钻研教材,深入研究和思考,让教师的“教”基于思维,学生的“学”缠绕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和深化。

猜你喜欢
深刻习题教学问题
一片树叶启情思
浅谈作文立意
学生写作积极思维品质的构成与培养之探索
紧扣学教“四性”加强数学习题教学探研
初中物理习题教学探究
初中英语习题课小组合作方式探究
习题教学在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分析
网络思维:超越“深刻”的“浅薄”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