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单元教学

2021-06-15 07:16李惠娴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1年15期
关键词:单元教学语文核心素养核心素养

李惠娴

摘要:本文试图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指向,以学生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为主线,阐述探究初中语文单元深度学習的背景缘由、设计策略和建构思路。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单元教学;深度学习一、背景和缘由

统编语文教材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它以“单元”编排,每个单元有一个明确的“人文主题”。传统教学往往按单元一课课地教,注重在一篇篇经典文本的学习中完成单元目标。这种方式的学习,往往是零散的,深度不够。单元主题教学能避其短,能拓展提升。这里的“单元”既是显在的按教材内容而定的“单元”,也是隐性的潜在教学抓手,如崔允漷在《如何依据核心素养开展单元设计》提出的“这里所倡导的‘单元设计是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整合目标、任务、情境与内容的教学单位。或者说,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1]

那么,什么是深度学习呢?“深度学习是当代学习科学理论提出的重要概念。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并将其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或能够将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并能解决相应的问题。深度学习是一种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丰富、有意义的语文学习,学习者能够基于自己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知识经验,不是等待知识的传递,而是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能持续开展积极主动的学习。”[2]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旗帜鲜明地提出1+X的阅读教学理念,这无疑对单元教学提出了深度学习的方向。如何聚焦核心素养,探究初中语文单元深度学习,成为笔者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课题。

二、单元深度学习设计策略

“单元深度学习”是以“素养阅读”为本的单元主题教学,整合、关联、拓展单元内容,通过情境学习的创设,锻炼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

那么,“单元深度学习”模式怎么开展呢?笔者结合初中统编教材,总结三点单元深度学习设计策略:

(一)渗透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单元深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及最终归宿指向语文核心素养,或侧重语言,或侧重思维,或侧重文化,让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发展个性,全面锻炼能力,健全人格,以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向文本紧要处深溯

以文本理解为基础,以问题引领学生展开与文本交流、对话,特别关注文本中的反常处(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的穿着言行与警察身份的不协调)、文本的变化处(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不同的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时捕捉这些文本的紧要处,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与文本深度对话中把握文本深层内涵,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阅读鉴赏能力。

(三)重组教学资源

以教材单元安排为原点,根据单元主题,或调整篇目,或合并,或添加,重组教学资源,以更好开展单元深度学习。

三、构建单元深度学习

如何构建单元深度学习,提升学习的语文学科素养呢?笔者主要尝试从三方面实践:

(一)创建单元学习活动群,实践单元深度学习

通过搭建“单元学习活动群”的语文学习形式实现单元深度学习。“单元学习活动群”立足单元主题,由单篇向专题活动转化,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从平面走向立体化。阅读量、语言构建、写作的训练等不同程度激发、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习往进一步发展。

如八下第一单元“民风民俗”的四篇课文考虑它们所具有的“民俗文化”的元素,创设“我是朗读者”专栏,在朗读中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回味多彩的地域文化和多元的生活方式。“同题材名作家”拓展阅读活动,从课内迁移到课外,从整体感知向文本肌理推进,周作人《乌篷船》是一幅水乡特有的民俗风情画。“乌篷船”是一种体验水乡生活情趣的载体,坐乌篷船上,看山看树、看渔舍小桥等,其宁静悠闲的水乡意境自然流于笔尖,与《社戏》中的“平桥村”相得益彰;琦君《粽子里的乡愁》细腻地描写了与之相关的母亲、乞丐和小女孩的故事,表达她对人生的悲悯情怀和对故乡、对母亲无尽的怀念,与《回延安》《灯笼》的主题一脉相承;汪曾祺的《咸菜茨菇汤》在普通的民俗物件中寄寓深厚的情感,在写作上与《安塞腰鼓》《灯笼》相似;《红对联》文化意蕴与《灯笼》如出一辙。从题材、语言、主题、写作手法,学生从拓展阅读活动中自主发现民俗风情类文章的阅读规律,并加以归类。而具体的仿写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仿写技法,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广东民俗采风”综合性实践活动则将学生课内学习拓展到当地地域文化作品的阅读,以及参研身边的民俗文化活动,探究所居住城市的多元民俗现象,从而理解民俗的意义和价值。

八下第一单元学习活动群

这样在单元整体思维观照下,围绕本单元主题,既关注单元选文的共性,也考虑单元内每篇选文自身独特的教学价值,形成篇与篇的互补性。构建“学习任务群”,对同一题材作品、语言表现力、多种表达方式、主题等拓展,综合了语文素养的四维度,重视语文言语的积累,重视学习者个性化言语经验的建构,如“我是朗读者”活动锻炼学生如何用朗读表达作者情感,展示朗读成果是互相学习、点评激励、自我反思与自我完善的方式,在这过程中学生获得听说与阅读能力的提升。“探究家乡民俗文化”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家乡民俗文化的认识,思考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责任意识。“学习任务群”也注重了读写、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勾连,激活了学生内化与迁移运用能力,将语文学习的知识放在动态化的活动中汲取,走向单元的聚拢综合化态势。

(二)创设单元学习情境,实践单元深度学习

从语文生活实际出发,走进单元文本,整合单元阅读,创设语文生活的学习情境,落实文本与生活的关联。

如七下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群星闪耀”、第三单元是“凡人小事”,虽然两单元在语文要素阅读方法、策略方面侧重点不同,但在人文主题上却是相通的,“群星”与“凡人”代表了人类历史长河的两种类型,在教学中,我将这两单元打通,创设语文学习情境:

1.写“回忆录”。选择邓稼先、闻一多、鲁迅、孙权、阿长、老王、父亲其中一位,为他写一篇回忆录。让学生综合教材插图,品读文本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细腻的情感,记叙和评论人物故事,促使学生思考人生及意义,从而更好地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

2.选择封面人物。假如你要主办一期《时代周刊》,封面的候选人是邓稼先、闻一多、鲁迅、孙权、阿长、老王、父亲、卖油翁,你会选择哪位?请结合文本,参照“感动中国”颁奖词,为你选择的人物写一段荣登封面的推荐词,成为国际风云人物焦点。这无疑需要学生深入了解杰出人物的事迹、成就,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其襟怀、品格、气质等,为《时代周刊》推荐人物,拟写推荐词,更全面地评价人物,激发内心的仰慕之情,这样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学习的活动过程性,又落实活动的语文性,既是知识的获取与运用,又架起了当下、未来的语文生活桥梁。

又如八下第二单元说明文单元,单元学习目标重要的一点是“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以跨学科思维去发现、探究世界”。推理能力、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等能力是学生语文生活中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基于学生立场,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在一定真实学习情境中开展,于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枪响之后没有赢家,虽然目前疫情的病因还在研究中,但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假如你是大雁、花、蝙蝠等生存受到威胁的大自然之子,请你参照《大自然在说话》公益广告,以‘我为       代言为题,写一段解说词”,为哪种物种代言,需要综合了解该物种的生存现状,发现其生存受到威胁与人类的关系,并提出警醒式的呼吁,这锻炼了学生发现、思考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推理分析法。

就这样,通过情境创设,以生活化的語文活动,激发学生深度表达的欲望,鼓励学生深度参与,实现对文本深度的理解,从而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锻炼其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这更是一种知识的自我建构。因为“学习的实践是‘建构世界(认知性、文化性实践)、‘探索自我(伦理性、存在性实践)和‘结交伙伴(社会性、政治性实践)相互媒介的三位一体的实践。”[3]而且,当“学习活动总是以某种形式,涵盖了学习者同客体世界、同他者、同自身这三个基轴的对话。反复这种对话的结果是,在个体身上形成某种认知内容(知识)、认知方法(能力)。”[4]因此,创设单元学习情境是实现单元深度学习的有效方式。

(三)聚焦文本紧要处,实践单元深度学习

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单元,我们在复习教学如何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这需要聚焦文本的关键问题——文本理解的紧要处。

如九上第二单元和九下的第四单元,抓住小说文体特点,为了更好引导学生领悟小说的主题,笔者设计了根据小说内容为《孔乙己》《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画人物脸谱,如引导学生关注《孔乙己》,并引导学生由作品走进生活,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

如九年级小说单元,教学鲁迅《故乡》中,聚焦“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中的“严寒”,这只是交代“我”回故乡的季节?如果是,我们是否可以改为“酷暑”或“春初”“深秋”?学生由此展开小说中有关与“严寒”内容对应的语句,从而分析,“严寒”不只是季节,更是故乡的衰败,故乡的隔膜让“我”感到“严寒”,具体可以是杨二嫂的“恶俗”,更是闰土的那声“懂事”的“老爷”,渗透了故事叙述者“我”,一个现代知识分子,阔别故乡多年后返乡与再次带着寂寞离乡的思考,更是作者为人生的冷静“呐喊”(结合创作背景),之后,我们再联读《社戏》,重温“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故乡的景美、情美,更能领悟到没有比“严寒”更能体现《故乡》中“我”的那种失望、悲凉心境。《变色龙》教学时聚焦奥楚蔑洛夫的穿着、言行与警察身份的不协调,《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则聚焦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不同的态度,这样,在文本紧要处引导学习,展开小说单元的深度学习。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单元教学,以学生的语文阅读活动为主线,通过创建单元学习活动群、创设单元学习情境、聚焦文本紧要处,实践单元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崔允漷:《如何依据核心素养开展单元设计》,《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年02期

[2]J.W.佩利格里诺等.运用深度学习提高21世纪能力[J].上海教育科研,2015(2):1.

[3][日]佐藤学 · 学习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38.

[4]石井英真.何谓新时代的学力与学习[M].东京:日本标准股份公司,2015:7,23.

猜你喜欢
单元教学语文核心素养核心素养
运用分析、比较策略设计单元语言实践活动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初中语文单元教学现状与对策初探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学讲方式”在语文单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