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淑芳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语文教学重构了技术支持学习的课堂教学新形式,对促进学生辩证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名著《艾青诗选》中的阅读教学,着重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高阶思维;现代教育技术;名著阅读教学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将思维过程具体化为六个教育目标,由低到高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其中记忆、理解和应用通常被称为低阶思维,分析、评价、创造是高阶思维。 在《课堂教学情境下学科高阶思维的结构与发展规律——以语文学科为例》一文中,作者深度挖掘了语文课堂中高阶思维活动发生、发展的表现特征:“语文学科高阶思维是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以语文学科知识与技能为载体,综合使用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背后的思维方式(如分析、比较、推理、综合、质疑、想象、判断、反思等)。”
以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2018阅读策略与2009-2015修订对比表为例,我们发现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整合、解释(阐释)、评价、批判、创意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发展高阶思维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交互式白板、微课、云课堂计算机教室等已逐渐渗透各级各类、各学科教学,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活力,将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应用到初中语文的教学领域势在必行。本文将以名著《艾青诗选》阅读教学为例分析如何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艾青诗选》是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配套的名著阅读书目,本单元为活动探究单元,教材要求名著阅读需以任务为轴心,以阅读为抓手,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资料搜集、活动策划、实地考察等项目,形成一个综合实践系统,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运用能力。我们参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重要作家作品等文化常识(识记),能有技法地朗读诗歌(应用);2.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3.品味诗歌含蓄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分析);4.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评价);5.尝试有创意的表达(创造)。鉴于对课标及教材的分析,我们对这堂课做如下设计:
《读、品、解、写——〈艾青诗选〉》教学片断
1.设计目的
通过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模式,提前录制微课,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自主完成低阶知识的学习目标,而使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合作探究、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深度的交流,实现更好的课堂效果。通过智慧课堂“互动”功能 (拍照、点赞、点评、同屏、分享)实现班级全覆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每一个学生获得课堂参与感,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个性表达的能力,促进学生分析、比较、推理、综合、质疑、判断、反思、想象、创造等高阶思维的训练。
2.内容简介
本课深度探究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及艾青诗歌中的意象及艺术手法。
3.流程介绍
步骤1:分享优秀作业——配乐朗诵《艾青诗选》片断,并点评同学作品,通过投票功能选出 “最美朗读者”,同时在课堂互动中的评论区总结朗诵技巧。
步骤2:回顾《诗歌分类八大标准》微课内容,跟着老师一起现场完成中国诗歌类型的思维导图,根据作业平台大数据分析反馈出 “词、曲不分” 的问题,重点讲解二者的区别。
步骤3:课堂深入探究,结合老师推荐阅读《哄小儿》《寄心》《我遥望》《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笑》《新月》《初春的家園》,讨论分析中国现代诗歌的八大特点:分行排列、饱含真情、立意新颖、跳跃自如、凝练集中、形象生动、意境优美、虚实相生。
步骤4:分组讨论。专题一:探究诗歌的意象:《艾青诗选》的意象种类有哪些?专题二: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与主题。
步骤5:巩固知识所得,布置作业:创作一首诗歌,在班级空间提交,同时点评同学的作品。
通过以上教学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可以把单一的传统课堂转为双课堂模式,让教育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高阶认知目标、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
综合上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创设智慧学习环境,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接受知识主要来自于教材和教师,课堂知识容量相对较少,不利于开阔学生视野以及学识的丰富,而现代教育技术弥补了这一缺陷,它可以将收集到的信息以最简洁、最精炼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如推送文章、视频、习题等学习资料,让学生归纳、整理、分析、评价,进而沉淀、内化。学生在整合各种信息的基础上,学会整体性地比较、分析,在原有阅读经验和生命体验中进行自我反思,最终学生的思维由低水平的思维状态走向高水平的思维状态。
在《艾青诗选》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推送的资源有文本内容《哄小儿》《寄心》《我遥望》《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笑》《新月》《初春的家园》;文章《现代诗歌朗诵技巧》《浅析艾青诗歌的乡村意象》《朴素·单纯·集中·明快——艾青研究之二》《艾青诗歌的忧郁气质与法国象征主义文学传统》;微课内容《诗歌分类八大标准》;音频内容:学生配乐诗歌朗诵,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搜索解决问题的相关资源、在线交流讨论、上传自己的完成成果。
2.开启翻转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学为主,老师对他们进行学习上的引导与帮助。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高度融合,重新建構“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流程:课前教师推送学习资源,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对困难点和解决办法进行重点讲解、总结;课后拓展延伸,学生反馈评价。这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高层次思维与能力。
1.1课前:我们布置记忆型、低层次型理解与应用型学习任务,将有限的课堂时间聚焦高阶思维的训练,这更加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高效教学;如录制微课《诗歌分类的八大标准》,由作业平台发送给学生,通过系统数据分析推送个性化题目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将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细化;
1.2课中:将课堂聚焦在 “分析现代诗歌的特点”于“探讨艾青诗歌意象特征”两大难点问题上,并针对作业平台数据分析所反馈的问题“词、曲不分”“意象与意境混淆” 重点讲解,课堂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推理、综合、判断、辨析能力;
1.3课后:通过班级空间布置朗读、创作诗歌、编辑诗集的作业,让语文课堂的形式更加多样:听、说、读、写相结合,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3.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传统课堂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给予学生的参与空间是非常有限的,总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被遗忘,渐渐地失去在课堂上表达自己想法的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制约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助于互联网搭建交流平台来解决。比如,借助智慧课堂互动功能,由老师提问,所有学生都可以通过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能够及时地反馈出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老师通过翻阅同学们的交流记录不断完善和丰富教学方法。此外,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可以互动交流,比如通过微信群、QQ群、贴吧等与同学互动,点评同学的作品,提出个人意见,推送好的学习资源,同时也可以通过官方的APP给师生提供平台进行专题的探究。
在阅读《艾青诗选》这部名著中,我们在智慧课堂作业平台中分阶段布置了一些小任务,如:《艾青诗选》中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请将《艾青诗选》中的意象进行归类;请根据微课内容《诗歌分类的八大标准》绘制诗歌分类的思维导图;请为同学的诗歌朗诵点赞,并书写50字左右的评语。在完成这些小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参照文本以外的标准,对文本语言、内容、感情、文学形象进行个人的价值判断。在分析与评价中,发现问题所在,从而表达出质疑与否定、肯定与认同的论断,并反思自己在思考过程中的理解水平。
4.开发移动终端程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过去的语文教育必须依赖于教师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后的学习与复习缺乏指导。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移动终端程序,集中了各种优质的教学资源,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弥补当前教学资源的不足,而且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如通过网站以及手机APP等渠道教师上传教学视频,学生根据自己的进度与接收能力进行自主的选择,随时随地都能观看课程,除此之外,慕课程序还可以收录其他名校的课程,这些课程提供精品课件、动画演示等生动逼真的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突出个性化、自主式学习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进心、创造性思维。
在我校的微写作APP上,学生提交了自己的诗作:
1.你和他之间/永远保持着距离/就像反比例和坐标轴/有缘在同一个平面/却又长路漫漫无交点。(立意新颖)
2.我看那鱼肚白的天边/泛起粉红的光/凝夜紫的沙场/阵阵血腥/若未有生命的萧条/怎会有季节的延续。 (视觉冲击)
3.若未有苦难的烧灼/怎会有伟大的灵魂。 (富有哲思)
4.黑白照片上嘴角/微微翘起,是你/像月亮般,弯弯眯眼,是你/齐肩短发,稍稍别在耳后/调皮几缕散在额前,是你/彩色照片里/向日葵般灿烂笑颜,是你/眼眸暗淡 ,是你/奔忙如蝼蚁 ,是你/细纹挂眉梢/是你。 (饱含真情、跳跃性强)
5.我说你是最欢快的季节,/在阳光的欢快中交舞着变。/你是孩子们乘凉时的笑脸/微风吹着他们的热汗 在/无声中落/那光,那雨点,你是,新鲜/冰凉的瓜果 你吞咽着,你是/可喜、微甜/操场上的追逐 你像 火焰/清晨的露,你是,透明/微尘飘浮在他们的发间 /你是蝉 清唱在树上/是欢喜,你是最欢快的夏天。(形式新颖、意境优美)
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在进行诗歌创作的过程中,突发灵感,以新颖的、独创的,而又不失深刻性的方式灵活地迁移转化了所学知识技能,并在实践活动中有效地运用。在点评环节中,全部学生参与到线上课堂中,让老师迅速掌握班级整体学习情况,更加明确教学目标,实现更加高效的课堂。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过程都被记录,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个性表达、质疑与反思的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
当然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
1.新媒体新技术,对于教学而言,最重要的是将传统课堂中针对低阶认识(应用、理解、记忆)的训练转移到高阶认识(分析、评价、创造)上,当然不是说完全抛弃低阶认识,而是把它们转化到课前,这样才能在我们的课堂上集中主要精力来实现更高思维的训练,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
2.部分老师在应用新技术的初级阶段时会受技术的限制,本末倒置地为展示其功能而忽略教学的实际需求,在这一点上各学科应根据学科特点而适当应用。技术为教学而服务,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应研究学情、研究文本、研究教参,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瑞霞.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新发展及其教学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伍中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4]俞向军,宋乃庆,王雁玲.PISA2018阅读素养测试内容变化与对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的借鉴[J].比较教育研究,2018(5):3-10.
[5]陈沛,王思方.拓宽名著阅读视野 发展高阶思维能力——2018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试题述评[J].北京:语文学习,2018(10):67-71.
[6]孙晔隽.“互联网”背景下指向思维的语文阅读范式重构[J].北京:教育研究与评论,2017(10): 14-20.
[7]向文娟.应用现代化技术创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路与策略研究.中学教育,2019(4):111.
[8]孙宏志,解月光,姜玉莲,钟绍春.课堂教学情境下学科高阶思维的结构与发展规律[J].电化教育研究,2020(6):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