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长松
问题意识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在四年级上册安排了“提问”的阅读策略单元。编者意图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对文本提出质疑,进行评论的思辨精神。当学生对所读的材料提出问题时,这些问题就会促进其积极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实现编者的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应将“提问”这一阅读策略的学习,贯穿第二和第三学段。
笔者认为,不同学段提问策略的学习和运用,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小学六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假如我是作者,我会怎样做?”这种提问策略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考,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的清晰度和文章的结构层次。
一、设计指向表达的问题串
阅读文本,学生可以把自己当成作者或者是审校文章的编辑来阅读文本,假定所写的文本是给阅读能力差的人阅读的。整合“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有目的地阅读”两个策略,通过反复实验,师生共同设计了可以思考的五个问题:“我”想告诉读者什么?“我”为什么要告诉读者这些?“我”是怎样表达清楚的?怎样才能使“我”的表达更清晰?如果修改作品,“我”还会怎样表达?
二、像作家那样思考
在教材中,散文占有很大比重。这些课文往往选编自古今中外作家的作品,语言个性化,情感表达也很独特,这是因为文本背后站着一个真实且独一无二的作者。利用问题串可以让学生把散文读进去,让他们像作家那样思考,从而读得清楚,读得明白,成为很棒的阅读者。
1.理清文章结构。执教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草原》时,笔者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上节课,我们共同领略了草原的景色之美。假如你是老舍,课文的第2~5自然段,你又想告诉读者什么呢?认真地读一读,找出你隐藏在课文中的句子。学生很快从课文中提取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些关键句,从而理清文章的结构:老舍先生在文章第1自然段写了草原的景色之美, 第2~5自然段写了草原的人情之美。
2.关注有新鲜感的语言。用文本来教学生学习语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课文的字词句段,揣摩课文的表达和作者的匠心。笔者引导学生:“老舍是语言大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散文的语言往往体现作者的个性。现在,你就是作家,你对自己文章中的哪些句子(当然也可以是一个词语、一个标点或一个段落)最满意,先自己独立阅读,然后和同伴交流。”学生在阅读中,通过自我提问和思考,能够很快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把握作者的表达技巧。下面是几个相关的教学片段。
【片段一】“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我”想告訴读者草原上的主人来欢迎远客。“我”想表现主人的热情好客。把马上的男女老少比喻成彩虹,说明他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显示他们对客人的礼节。“飞”字不同寻常,不仅写出马飞奔的速度快,还把主人迫切见到客人的心情也表现出来了。
【片段二】“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感叹号把作者见到小河的惊喜表现了出来。因为牧民喜欢在水边安营,见到小河就说明快到目的地了。
【片段三】
生:我发现,“这时候,鄂温克族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这里的大方和羞涩是矛盾的说法。
师:作者的表达清楚吗?他为什么这样表达呢?
生:作者想表现鄂温克族姑娘的热情。“大方”是说姑娘们能歌善舞,“羞涩”是怕自己表现不够好,从这两个词能看出姑娘们非常重视自己的表现。
师:看似矛盾的两个侧面统一在“情”字上—— 因为热情,就不会客套,就能毫不拘束;因为热情,想表现最好的一面,而稍显羞涩。浓烈的感情,就隐藏在看似矛盾,其实对立统一的表达中。同学们,课文中还有类似矛盾的句子吗?
生:“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个句子表达前后矛盾,看不见什么东西,怎么又说有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呢?
师: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草原很大,很空旷。
师:去掉后半句可以吗?
生:显得单调,草原也缺少了生机。
师:作者以动写静的方法,更能表现出草原的寂静。其实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我们在生活和语文学习中还遇到过很多。比如——
生: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师:这句话强调了“东风”的重要。经常听到的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条广告的目的是——
生:宣传自己的产品是送礼的最佳选择。
师:作者强调“忽飞忽落的小鸟”,目的是什么呢?
生:给草原带来了生机。预示着后面的变化,引出主人的活动,有过渡的作用。
通常我们可以师生、生生互动合作,可以随时进行读者角色和作家角色的切换。教师在互动交流中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指导。这样有声的思考方式对学生进行示范,既展示了思维的过程,也让学生习得了思考的方法。
三、像作家那样表达
学生通过练习,掌握问题串的使用,会使他们终身受益。教师还可以适当替换文本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思考这样的表达效果与原文的差别。
教师先出示“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然后进行引导: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表达?当“我们”也置身其中,会怎样?让学生尝试写句子:__________,就进了蒙古包。学生会根据当时的情景,写出当时作者进蒙古包的情形。
生:主人们用大手紧紧握着我们的手,就进了蒙古包。
生:主人们热情地将我们前呼后拥,就进了蒙古包。
生:我们在欢呼声中,就进了蒙古包。
师:与“不知怎的”相比,你觉得哪种表达更好呢?
生:我觉得“不知怎的”更能体现“我”的状态,被他们的热情包围了,忘记了自己是怎么走进去的。
师:有人评价,“也不知怎的”简直是神来之笔。不说清动作,更能体现作者的心情。老舍的表达值得我们学习。
(出示: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课文中这句诗不太好理解。“话”是什么意思?
生:话别的意思。
师:能不能说“我们来摔一跤吧”,或者“欢迎下次再来”?
生:不能。
师:会说什么呢?
生:我真舍不得你们离开啊!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里没有人物语言的描写,这是为什么呢?
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很多时候,情感是不需要语言表达的。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是这样表达的: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惜别之情。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师:我们能不能以“太阳已经偏西”开头,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一下主客的依依惜别之情。(生答)
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策略实际上是文本的精华所在,学生在阅读时会被精彩的情节吸引,但很少去理解和思考作者的意图,更不会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利用哪些表达技巧来完成写作意图的。让学生通过问题策略的辅助,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或者让学生站在作者的对立面质疑作者,这样,学生才会对文本含义和形式敏感起来。学生的思考才能够超越文本,从而提升学生阅读欣赏、评价、共情、迁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