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标指出:培养英语语用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转换人称式复述、变换时态式复述、改编内容式复述、变化体裁式复述等四个方面,对如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中运用创造性复述策略,培养学生英语语用能力进行探究。
【关键词】创造性复述 ;语篇教学;语用能力
【作者简介】苏翠贞,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实验小学。
一、引言
语用能力,也就是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它包括了对语言的“正确”运用的能力,也包括了在不同的场合里选择合适的语言的能力。《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实践操略》(乐伟国,2013)指出:只有掌握具体的语言形式所表现出的语言功能,结合语境去理解和使用,才能真正掌握一种语言。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
二、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存在问题及现状分析
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的现状:1.教学策略缺乏有效性,采用的教学策略往往不能把握整体情境,甚至会脱离语篇情景。2.偏重于知识点的教授,忽略了整体目标的把握。3.在目标的设定上过于强调对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而把语用能力培养这一最终目的给忽略了。
英语语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技巧的同时,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提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可见,针对语篇进行创造性的复述,能很好地解决在语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问题。
三、创造性复述策略在小学高年级语篇教学中的运用
那么,在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中,教师该如何优化创造性复述策略,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和操作:
1. 转换人称式复述,体会不同的情感表达。转换人称的复述指的是变换作者的写作人称。让学生用转换人称的方法复述,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在英语中,同一篇课文,不同人称转述的情感的变化,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目的。转变人称的复述在英语语篇教学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有时候人称的改变会带来时态动词的变化。因此此种复述形式对学生在语言的正确运用上有很高的要求,学生必须能掌握人称与正确的动词形式的搭配。
【案例1】PEP六年级上册Unit 4 “I have a pen pal' Part A let's read”
這一单元刚好学习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而在前面的Let's talk里已经提及这一知识,做好了铺垫,因此在Let's read里,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用法的认识,也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地在语篇里运用这一知识,笔者进行了以下设计:
先让学生将句子中主要的动词都划起来,接着提示学生把I变成She.在转述前先给学生做一句示范:She lives in Australia.让学生明白动词需要变成第三人称单数,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转述。转述的时候提示学生注意划起来的词的变化。转换的目的是看学生能否正确地运用语言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人称朗读时所发生的微妙的情感变化。
转换人称的复述提高了学生对语言运用的灵活性,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此复述形式适合用于:时态的对比教学或者是时态复习。它不但让学生懂得了不同人称,英语时态动词的正确用法,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不同人称转述时的语气和情感也是不同的,让学生在不同场合,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运用语言,感受语言。
2.变换时态式复述,把握正确的语言形式。变换时态式复述也就是在一般现在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这四种时态中,根据需要与情景的变化,将文章的时态变换,但是基本内容不改变的复述。《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实践操略》(乐伟国,2013)指出:语用是不会脱离具体情境的,语用学研究的是特定话语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也就是语言的形式是脱离不了语境的,时态变换式的复述也必须跟情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理解语言,体会不同情景需要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领悟时态会随着情景的改变而改变,从而正确地运用语言。
【案例2】例如在六年级下册Recycle 1 read and say.
这是一篇将来时的语篇,该语篇处于复习的位置。根据实际情况,从课本录入此对话到上课的时候,显然visit Kunming这一事情早已过去;而前面三、四单元刚刚学习了“过去时”,为了让学生对时态有个对比性的认识,这时让学生把对话改成过去式,设计主人翁在谈论假期情况,显得自然又贴近生活。因此,笔者在教该语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任务:The holiday passed, Zhang Peng and Mike meet in the school. They talk about their holiday. 让学生扮演Zhang Peng 和Mike谈论刚刚过去的假期。并在PPT上给出这样一个语言支架:
这一步有两个level。Level 1:选择老师给出的语言支架去变换时态。Level 2:学生可以直接看着书本去变换时态。
这种变换时态的复述也是对文本的一个复述,但是并不是简单的复述,学生在复述的时候必须经过思考,考虑动词的变化,体现了教学的思维性。笔者通过情景创设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假期活动进行过去式的询问,让学生领悟同一内容,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景,英语语言的形式与用法是不同的,进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3.改编内容式复述,激发创新的思维活力。改编内容式复述就是在故事主线或者是语言支架、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将其中的一些内容或者情节改变,使得故事更具创新性,体现学生的想象性思维。学生在复述已有故事概要的同时,也加入了自己对故事的理解与思考,将故事的情节改编,使得故事更具趣味性。
【案例3】例如六年级下册Unit 3 part B let's read。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讲述的是Mike和 Zhang Peng一起去公园放风筝,突然风筝掉水里,后来小狗帮他们把风筝捡回来的故事。当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
给出语言支架,让学生填出认为合理的词,后面的省略号,给予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去改编这个故事。
语言能力不仅仅是说话、写作时的遣词造句的能力,它往往又和想象等能力密切联系。改编内容式复述正是这样,帮助学生构建起正确的语言图式,在提供语言支架,培养学生造句、成篇的同时,又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改编内容式的复述是高要求的复述。在复述“语言支架”的同时还加入了经过自我思考的东西,是思维课堂的一个体现,也是学生语用能力得以提升的一个表现。
4.变化体裁式复述,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在小学英语教材中,课文的语篇有两种形式:对话式和叙述式。在小学语篇教学中变化体裁式的复述,一般指的是将对话性语篇变成叙述性语篇,或者是叙述性语篇变成对话性语篇。前者是为了让学生从对话语篇里获取重要的信息,后者是根据情景创编的需要,在语篇的主要内容中加入问题,让学生通过询问,进一步巩固该单元所学句型的同时,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语用能力。
【案例4】六年级上册Unit 5 “What does she do?”Part A let's read.
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询问第三人称的工作,涉及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笔者在复述的环节,采取了变化语篇体裁的方法,将对话式的语篇变成叙述性的语篇:
笔者在设计创造性复述环节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 Amy 回家后,将她在Wu Yifan家里了解到的东西告诉她妈妈听:
考虑到学生水平的差异,笔者设计了两个层次:1.可以看着老师上面給出的框架来进行复述。2.可以自己把Wu Yifan's aunt和 Uncle的情况说出来,老师只给出:Wu Yifan's aunt is……Her uncle is... 这样两句话作为开头。
这样的改编简洁、明了,有这样的语言支架给学生,学生就懂得如何将一个对话式的文段,变成叙述性的文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培养学生对语篇信息的提炼与总结能力。再者,这样的改编使得文段的重要信息很容易被学生记住。
四、 运用创造性复述策略的思考
1. 创造性复述的运用要体现“目的性”。创造性复述的运用不能为了“复述”而“复述”,必须要明确这一运用能否为提高学生语用能力而服务。而且难易程度要合适,不能使这一学习策略的运用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或者是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2. 创造性复述的运用要体现“情境性”。“脱离了情景,语言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语言的运用,都离不开生活中的情景,因此我们在设计复述活动的时候,必须为复述提供一个合理的、有效的情景,让学生明白这语言用在什么地方,从而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3. 创造性复述的运用要体现“思维性”。创造性复述不是一般的复述,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述。无论是“转换人称”“变换时态”“改编内容”还是 “变化体裁”的复述,在任务的设计上都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体现学生思维的发展。
4. 创造性复述的运用要注意“因材施教”。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复述要求,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取不同的复述形式。对于学习脚步稍慢的孩子,我们需要给出关键词、线索或者是复述的框架,甚至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复述。对于学习脚步快的孩子,我们可以尝试给出情景,给出任务,让他们自己进行复述,这样就让班里的孩子都得到提升。
五、结语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在语篇教学中,“创造性复述”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支点”的作用,它既是对教材所提供的语篇的一个回顾,也是学生思考、内化成自己语言的一个“支架”。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创造性复述这个“支架”,激活学生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学生的语用能力再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乐伟国.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实践操略[M].宁波出版社,2013.
[2]沙云玲.要重视课文复述的作用与训练[N].时代英语报(教师版), 201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