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
【关键词】历史教育 新教材 核心素养 民族神话
第一章 绪论
自高中历史统编新教材出现至今,大部分省区已然开始使用,浙江省便是其中之一。在此之前,浙江已使用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十余年。由于两套教材的编写方式差异甚大,对于习惯了人民版教材的专题史教学模式的教师而言,突然更换为通史教育,无论是在教材解析、教学设计还是在课堂实践环节中,都要面临很大挑战。
众所周知,新教材存的应用最先面临的便是时空跨度大与有限课时量之间的矛盾。统编版教材中每一课的历史跨度,都远超人民版教材。以《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课为例,便是将整个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状况分为了三个时期,秦汉时期、隋唐至两宋时期以及元明清时期。由于教材篇幅有限,只能以纲要形式简单呈现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精彩纷呈的民族与对外政策。若教师只考虑课时量,以照本宣科之法简单处理这一课内容,对学生而言,其实并不能起到在核心素养层面的培养作用,甚至可能使他们对历史学习产生枯燥与乏味的感觉。这无疑与教材编写者的初衷相悖了。笔者认为,历史纲要这样的编撰方式,不是为了简化历史教育,恰恰是给了教师最大限度的自主空间去为学生设计一堂更加精彩的历史课。习总书记曾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提到:“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确实,历史不会因沧海桑田之变而成为空中楼阁,它曾真切发生,将古今中外的社会变迁融入民族血脉之中。正因如此,历史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是比想象中更重要的责任。新教材赋予学生史学之筋骨,而教师则要将血肉还施其身。课时量是有限的,但课堂内容却丝毫不得松懈,如何精选最恰当的史料注定成为接下来诸多历史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人民版教材的教学方法已臻成熟,这一点可以从众多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中便可见一斑。尤其是命题方向的明确,更使得专题史的课堂内容安排以及史料选择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思维定式。新教材的出现也是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地接触历史这门学科本身。不拘泥于课本上的字句之间,而是更好地培养史学思维,以史为鉴反哺为人处事之理。这也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新时代与新发展对中学历史教育的新要求。正所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为坤。”1物无不备即“富有”,变化不息曰“日新”,物“生生”则变。社会更迭带来的新气象令先人思变,今人亦如是。历史已然发生不容改变,但教材可改,教学方法可改,教学内容也可改。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自当以新教材为基石,选择更吸引学生,更贴合教材的史料,筑造一个全新的历史教学园地。如设计《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这一课时,便可尝试融入新史料,自各民族神话入手,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神话的变迁与异构,更清晰地感受到中华各民族同源同祖、和谐共生的理念,体会相近的神话故事在不同国家的差异,从而感悟更深层次的家国情怀。
第二章 神话与《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可供选择的民族神话史料及相关著作
有关民族神话的史料,并不像大多数人所想一般稀少难以寻找,相反,学界关于这一领域所做的研究很是深刻。而神话故事也不是很多人认知中的完全虚幻,只是之前对这部分史料的利用出现了误区。相当一部分神话故事,有赖口耳相传延续至今,又因为其内容同当代科学的观念全然相悖,使其表面上看来似乎并不可信。实则不然,正因为这些神话故事的不科学性,反过来保留了古今民族思想发展演变的痕迹。
没有哪个民族自诞生起便能与其他民族天然融为一体,中华民族亦然,我们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多位一体的交流,耗费了漫长的时光,才逐渐形成诸多民族都认可的华夏观念。在那之前,各个民族都在相互吸引与排斥之间徘徊。最明显的便是华夷观。汉时刘表以书谏谭曰:“且君子违难不适仇国,交绝不出恶声,况忘先人之仇,弃亲戚之好,而为万世之戒,遗同盟之耻哉!蛮夷戎狄将有诮让之言,况我族类,而不痛心邪!”2言语之间,将蛮夷戎狄剔出本民族之中,于文化层面表露出了排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没有思想交融之处。事实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一直存在,直至今天也可从不同民族的创世神话中窥见一二。
而有关神话的史料与研究著作也浩如烟海。先秦时期可供参考的文献有《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等;秦汉时则有《史记》、《淮南子》、《春秋繁露》、《韩诗外传》,另外,云梦睡虎地秦简、马王堆汉墓帛书、银雀山汉墓帛书等出土文献中也能够找到当时的一些神话传说;魏晋时期的《搜神记》与《搜神记后传》;隋唐时期的《玄怪录》及敦煌文献;宋辽金时期的《太平广记》;元明清时的各种小说杂记等等。当代整理的一些关于民族神话的资料有《中国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故事》、《中国少数民族神话传说选》,尤其是《中国各民族神话》总集,搜罗了中国所有民族的代表性神话传说。至于与神话相关的研究著作及论文就更多了,像那木吉拉的《中国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比较研究》;夏正楷与张俊娜的《黄河流域华夏文明起源与史前大洪水》;颉加丽的《中外洪水神话比较研究》;杨显的《汉代神话研究》;杨弃的《从两京地区汉墓壁画看汉代神话传说》;王丹的《“同源共祖”神话记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思想文化根基》;张国栋的《中国上古神话中的民族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等等。
这些资料,都是我们在教学设计环节可以参考运用,并借以丰富课堂内容的。
第二节《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部编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本课一共分为三个子目(秦汉、隋唐至两宋、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材通过介绍中国古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讲述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本课在第四单元中占有重要地位,学好本课才能理解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古代外交,为了解今天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奠定基础。
一、导入
为了能在课堂之初便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选择学生比较熟悉,但又能体现民族融合及对外交往的神话故事进行导入。
比如维吾尔族的创世神话中就有关于女天神创造人类的传说:“……真主念女天神曾为自己做过不少事情,又已经认错,就满足了她的要求,向泥人吹了口气,于是泥人有了生命;泥人就像刚睡醒一样,哼哼着,揉了揉眼睛,站起身来,又伸了伸胳膊和双腿,打了一个很响的喷嚏,睁开双眼向女天神致谢,感谢她创造了。这就是亚当。女天神聽了亚当的话很是高兴,就又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一个女人,起名夏娃,让她做亚当的妻子。从此地球上有了人类。”3在课堂上,笔者等学生看完这这个神话故事后,便请了几位同学讲述自己看完的感想。大部分同学都能想到女娲造人与上帝造人的神话故事。接下来便由教师将各位同学的观点进行整合,说明这是一则非常典型的“中西合璧”式神话,一方面,有汉族神话女娲抟土造人的影子,另一方面,又融入了西方亚当夏娃的故事背景,而作为“上帝”存在的真主,则是维族信仰的伊斯兰教的主神。一则短短的神话故事之中,跨越了时间、民族、国家,不正是文化交融的表现吗?
二、百川终归海
当然,神话世界也不单纯是古人的想象。马克思认为神话是自然在人类精神层面经过思想加工的反映:“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4史前文明虽没有留下文字,但结合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与现有考古学成果,却可窥见其某些方面的真实性。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便是大洪水这一神话母题。这里,笔者向学生询问都记得哪些洪水神话,而学生也大多能回答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诺亚方舟”等等。
确实,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神话“大禹治水”就与史前的大洪水有关。关于这一场大洪水的传说,司马迁对其的记载为:“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道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5而其他民族的神话中也有不少与之相关的记忆。流传于广西壮族的神话中则有:“有一年,天突然连绵不断地下着大雨,久久不停,造成了罕见的大水灾。那时整个大地都被洪水淹没了,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黄水,一片汪洋。人们有的被水吞没,沦为鱼鳖;有的坐着竹筏在水上漂泊,等待死亡;有的逃到最高的山上去寻找生路。水已经淹了九天九夜,再继续下去,人类就有灭绝的危险。布碌陀非常着急,就决定带领幸存的人开凿一条河道,把水疏通,引进海洋。”6通过分析这两则神话,我们请学生寻找其相似性,最终学生得出无论是大禹治水还是布碌陀的治水方法,都以疏导为主,且两者的目的地也都是大海的结论。这两则材料,笔者由先秦秦汉时期的疆域图入手,将疏百川以归一的治水之法与天下大一统的趋势经由相关史料牵线搭桥,引导学生们回忆起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并请同学将秦汉时的民族关系借两广地区的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以及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等标注在地图上,帮助学生更好地在时空观念的层面理解民族交融的真正内涵。
三、丝路贯东西
撒拉族的神话《洪水破天》中提到:“天上的水门大开,洪水像决了堤似的冲来。地上的泉眼也喷开了,泉水像水柱般往上冒,地上像开了锅一样混乱。那些不信奴海话的人,一个一个被淹死,唯独奴海夫妇和那些善人,还有那些家畜野禽,坐在船上,平安地漂流。”7当然,不仅仅是中国的神话记忆与这一场大洪水相关,被众多西方信众奉为圭臬的《圣经》中也有这样的故事:“这样过了七天,洪水就开始泛滥在地面了。就是在挪亚六百岁那一年的二月十七日那天,所有地下的水泉和洪流涌溢开来,天上的水源也敞开了。雨倾盆般的倒在地上,有四十昼夜之久。在那天,挪亚和他儿子闪、含、雅弗,还有挪亚的妻子和三个媳妇,都进了方舟。所有的野兽、牲畜和各样在地上爬行的生物、飞鸟都按着种类,一对一对地走进了挪亚的方舟。之后,上帝就为他们关上了门。”8笔者在讲这两则神话之前,先提示了撒拉族分布于我国青海、甘肃一带,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乌古斯语组。他们信仰伊斯兰教,其民俗文化受到古丝绸之路的外来影响很深,因此这两则神话故事的内容结构几乎一致。接下来将学生分为三组开始小组讨论,分别找出隋唐、宋元以及明清时不同民族的神话出现相似性的原因并整理成表格形式。隋朝时,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唐朝政府也与突厥、回纥、吐蕃等周边政权联系密切;两宋与契丹之辽、党项之西夏、女真之金长期并立;元明清大一统时期又进一步将这些民族置于同一中央之下进行管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逐渐加强。
四、神话传中外
为了让学生们能更好地领会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笔者又提示了这些民族不仅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更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贯通中外文化的角色,并请学生在课本第三个子目《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中找到中外文化交流的表现。隋唐时期与西域的商路通畅,阿拉伯商人将造纸术等中国技术传到西方的同时,也将西方的宗教文化带来了中国。像撒拉族信仰的伊斯兰教,便是公元7世纪中叶自西亚传入中国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洪水破天》同《圣经》中的神话故事如此相似。
接下来笔者又为学生展示了日本的洪水神话来证明这一点,“兄妹始祖型洪水神话”。西川立幸引了村上顺子的观点,指出日本的洪水神话主要有两种类型:(1) 宇宙斗争型:神与人之间发生的斗争导致洪水。一对兄妹爬上瓜类逃难。兄妹进行占卜而结为夫妇。妹妹生下了肉团哥哥把它割成碎 块。之后这些肉块都变成人而成为人类之祖。(2)原初洪水型:原初发生淹没万物的洪水。不久水落而地露。一对兄妹天神从天上降临到大地之后结婚。9这与中国流传的伏羲女娲的神话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从神话的角度显示了中日在古代的联系。尤其是唐朝时期,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随船而来,将中国文化带到了日本。
最后笔者在总结课堂内容之后,为学生准备了一份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填空的思维导图,请同学们以本课学到的知识将其填写完整,以便学生在课后可以更直接体会到中华民族与文化的多元一体性。
第三节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课最需注意到的一点便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这也是笔者设计最后一份思维导图填空的原因。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北逐匈奴、南征百越、辖西南夷,多元一体格局就成了历史的主流。尤其是汉族的形成,这是中华民族形成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多元一体格局中产生了一个凝聚核心。10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便是对这一点的证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改汉姓、穿汉服、学习儒家典籍,加速了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隋唐时期,皇室成员虽有鲜卑血统,但依然以儒、道、法的内核治理天下。及至元明清时期就更不用说了,无论统治者是谁,最终的治国之道却终归儒、法。这是在思想层面走向统一的表现,不论哪个民族成为统治者,都会受到汉文化的影响。
张国栋提到:“华夏民族的形成史昭示我们,华夏民族凝聚融合的过程就是和合向心的团结精神奠基的过程。在这种精神的感召和滋养下,一方面,华夏民族通过对外扩大文化认同变夷为夏; 另一方面,周边民族通过文化认同和祖宗归依(认同炎黄) ,由夷变为夏,成为华夏子民、龙的传人,由此促使华夏民族不断壮大。”11而神话传说,则是这种精神最初的源头,甚至于,神话传说也脱胎于现实。就好像大洪水神话,故事经由想象加工,背景却在考古发现中得以证实。研究表明:“我国各地的证据表明,全新世大暖期收尾阶段,大约从距今 4500 年前开始,气候逐渐恶化,尤其是距今 4200~4000 年前,干旱事件和洪水事件皆有发生。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事实, 也表明距今4200~3800 年前出现了一个严重的气候恶化期。漆水河谷距今 4300~4000 年前大洪水事件,正是发生在这个气候恶化期内。”12不同的生活环境会造就千差万别的文化习俗,但相似的创世神话却证明了各民族在漫长的古史时期逐渐交融,最后在日益密切的相互依存和往来接触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这也是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的重点,家国情怀不是靠上下嘴皮一碰讲出来的,也不是填鸭式教育能灌输进学生脑海中的,而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感悟到、领会到的精神。
第三章 小结
本课的基础学习目标在于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便于学生从时间和空间角度落实汉唐、元明清时期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的基本史实。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本课的基本知识之后,学生能够感悟伟大祖国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家园,明白明清对外交往的狭隘处理为中华民族近代的落后挨打埋下了伏笔。
本课基于教材解读和学情的基础之上,将学生们熟悉并感兴趣的神話故事作为线索,引导他们通过这些神话故事更加主动地去了解我们国家在长期的民族交融中屹立于世界的原因。帮助学生更深层面地了解中华民族同源同祖,和谐共生的理念。与此同时,总结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使感性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培养学 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史料解释 、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能力的目的。像秦汉时期的郡县地图填空,对学生而言,很容易就能回忆起高一时学过的内容,对于本课的学习也会更显得得心应手。
当然,本课的教学尝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像学生们在小组合作时有些流于形式,不少同学都是直接摘抄课本内容,缺少了自己的主观思考。另外,在史料的准备中也略有不足,引自历史文献的材料还不够多。而选自《史记》的《大禹治水》的篇章于我们的学生而言,阅读难度相对较高,为了解读这部分内容,在课堂上花费的时间过长,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可以在教学准备环节,提前将史料进行分析与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另外在问题设计上有些过于简单直接了,特别是表格的内容,在启发性上是有所欠缺的。
总之,对于新教材,大家都是首次进行教学,属于摸着石头过河,对于教师而言,需要有更大量的知识储备与课堂把控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收获更多知识。
参考文献:
【1】(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561页。
【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412页。
【3】 满都呼:《中国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故事》,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31页。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33页。
【5】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50页。
【6】 陶立璠,李耀宗:《中国少数民族神话传说选》,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77页。
【7】 满都呼:《中国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故事》,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100页。
【8】丰华瞻:《世界神话传说选》,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73页。
【9】 西川立幸:《水蛭子考 ——中日洪水神话比较》,《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04期。
【10】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页。
【11】 张国栋:《中国上古神话中的民族精神及其当代价值》,《文史哲》2021年第4期。
【12】 黄春长等:《黄河流域关中盆地史前大洪水研究—以周原漆水河谷地为例》,《中国科学》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