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顺
摘 要: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细细地品味它们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方法,只有通过咬文嚼字地细读,绘声绘色地朗读,入情入境地体验,才能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走进人物内心,感悟人物的崇高品质,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让语文素养不断提升,让语文教学丰盈而唯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物形象;细读;朗读;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07-0024-03
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部编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就关注到写人文章中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一直到六年级,始终不断渗透这三个方面的作用,从单元的“语文要素”中可见一斑,对这些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要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的年级段要结合《课标》,按照各册教材提出的不同意见,对其制定相应的目标,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对人物形象塑造和感知,对课文的理解和品味达到一定的高度。
一、细读,抓住动作,突出主体形象
关于读,有关语文教学方法的论述说的较多的是朗读、默读、熟读、速读、美读等等,似乎对细读不甚重视;其实,细读才是读的基本功,是汉语素养和文学素养生成和提高的主要途径。金圣叹也主张:“书要‘细细读之”。他说:“《水浒传》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人家子弟稍识字,便当教反复细看,看得《水浒传》出时,他书便如破竹。”对于人物的动作,不仅需要知晓,更要加以提炼,只有品味出动作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才能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四年级上册的《牛和鹅》一课中,作者主要抓住动作写牛怕人,鹅不怕人。对于牛是“拍”“模”“触”“捶捶”,这些动作描写都可见牛的憨厚和讨孩子们喜爱;而鹅却截然相反,文中重点写鹅的“凶恶”,具体动作体现在:惊呼、逃跑、吓得、跑不快、掉了、脱了、又哭又叫……这些动作与前面的孩子对老牛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尤其是“把鞋子弄脱了”从侧面写出了孩子对鹅的害怕达到了极致,这都要细品;后面金奎叔的出场动作则又展现另一番景象:跳上岸、飞快、握住、提了、摔到,在强大的力量面前,鹅的凶悍也显得微不足道。《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则通过写作者登台表演时的“套上”“戴上”“弯下”“爬上”“直叫”“躺下来”展现了作者表演的紧张和狼狈,细品“躺下来”,不仅是作者表演的结束,也是心情由无比兴奋到特别紧张再到彻底放松的宣泄。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动作体会人物心情,在《牛和鹅》中作者开始因为牛的可爱是心情放松的,而看到鹅的凶狠则显得尤为紧张,再看到金奎叔“揍”鹅而又变化为喜悦和兴奋;在《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中,作者心情也不断变化:接到角色的自信→排练时的犯难→演出时的尴尬,可以抓住上面的动作想象当时的画面,领悟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和精妙。
高年级的动作描写在体会人物品质的同时要关注人物内心,心情是是没有感情色彩的,而内心是带有丰富的情感的。《军神》中沃克医生的“审视”“颤抖”“大声嚷道”,这些都通过沃克醫生的动作的变化,从侧面不断加深对刘伯承宛如“军神”般的意志力的尊重和敬仰;《青山处处埋忠骨》中的毛泽东主席得知爱子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吸着烟”“按着”“喃喃着”“望着”“打湿”这些动词都显现出毛主席失去爱子的万分悲痛,也体现出为革命奉献一切的高尚情操;《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的“合不拢眼”“嚼”“咽”“睁开”“抚摸”都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位舍己为人、恪尽职守的共产党员形象。
二、朗读,品味语言,引起内心共鸣
朗读,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早已从生活语言中脱颖而出了,它不但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它还体现出人们对语言完美的追求。语文教学是与朗读密不可分的,尤其是人物的语言描写,朗读是其最有效的学习途径。
在《“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中,船长哈尔威有三次语言描写,第一次是通过与机械师和大副的简短而有力的对话体现船长的临危不惧,第二次是“把克莱芒救出去”体现出他的舍己为人,第三处是“快干”为他的恪尽职守埋下伏笔。只有结合时代背景,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出船长话语中的威严和镇定,才会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而《黄继光》一文中,黄继光的两次语言描写“指导员,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让祖国人们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都值得我们反复朗读,短短两句话展现的却是坚定的信念和保家卫国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当然让学生了解当时抗美援朝的背景,体会战争的残酷,更能读出两句感叹句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高年级对于语言的描写在表现人物品质的同时,对于内心的表现则更加细腻。《军神》中刘伯承虽然深受重伤,却坚定无比,朗读中要有所体现;而文章大量了描写了沃克医生的语言,从一开始“你叫什么名字”,接着“你是军人”,然后“你,你能忍受吗”,到最后“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内心由冷漠,到怜惜,再到敬佩,最后崇拜,一览无余。《清贫》中方志敏的“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十六年前的会议》中李大钊的“没有什么,不要怕”,《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这些感人肺腑的话语无不体现出革命者一心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革命情怀。在朗读中要抓住这些语言描写,深入人物内心,感受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读出朗读中这些应该注意的“递进感”,朗读教学方能名至实归。
三、体验,还原神态,展现生活场景
教师必须从整体上认识到语文教学离不开体验性,离开体验性,语文教学将一事无成。人物的神态也是刻画人物形象时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对人的心情和内心的展现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牛和鹅》中鹅被金奎叔一摔,孩子们都笑了起来,作者也挂泪笑了;《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中作者用“殷切期待的目光”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而得到角色,表演时同学们的笑声让我“脸上一阵热”,等到结束时我“满头满脸都是汗珠”;《陀螺》中民警答应作者给他一只陀螺,作者立即陷入“一整天恍惚的状态”,看到陀螺下面的滚珠时“手舞足蹈”,最后斗陀螺胜利而“陶醉许久”。这些神态可以先让学生想象会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然后再尽量模仿,如“挂泪笑”伴随着生日时无意中收到爸爸从远方寄来的礼物这样的场景,“殷切期待的目光”则是老师上课让自己回答问题应有的目光,“脸上一阵热”“一整天恍惚的状态”则是自己考试没有考好被家长的批评后的样子,可以让学生描述并演示这些场景,让文中人物的神态在生活中得以展示和延续,这样学生就能真正设身处地地领略到文中人物在故事不同阶段的不同心情。
《军神》中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表情也是随着手术的变化而变化的:冷冷地问→目光柔和了→生气→愣住了→吓了一跳→惊呆了→肃然起敬;《青山处处埋忠骨》中毛主席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念”,这些都可见毛主席失去爱子的痛彻心扉;《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神态也很丰富“好像回味似的”“皱紧眉头”“支吾着”“眉头拧成了疙瘩”“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这些神态描写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人物的优秀品质:侧面烘托刘伯承的顽强意志,毛主席的爱子心切,老班长的舍己为人,也展现了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在模仿这些神情中感受到喜爱、崇敬、向往、同情,再让学生先欣赏周星驰电影中丰富的表情变化视频,并联系自己的生活,按照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神情变化编一个故事,并通过表演展示这一神态变化的过程,学以致用,深化文本。
总之,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细细地品味它们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方法,只有通过咬文嚼字地细读,绘声绘色地朗读,入情入境地体验,才能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走进人物内心,感悟人物的崇高品质,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让语文素养不断提升,让语文教学丰盈而唯美。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376.
[2]金圣叹文集[M].巴蜀书社,2003年版:262.
[3]张 颂.朗读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6):5.
[4]王元华.语用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