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玉芳
【摘要】深度学习是相较于浅层学习而言的,强调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迁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深度学习是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主要途径。在实施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着力探究引导他们深度学习的策略。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从课前、课中和课后这三个阶段入手,具体阐述引导初中生深度学习物理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 深度学习 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2-0080-02
众所周知,深度学习是现代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思想,以驱动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习能力为主的学习方式。[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地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以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地,选择、应用多样的教学方式,驱动学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有效地建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解决具体的场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2]物理课程标准中的如此要求与深度学习思想是不谋而合的。所以,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结合教学需要,探索多样的策略驱动学生深度学习,使学生借助深度学习实现有效发展。那么,我们要如何引导初中生深度学习物理呢?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详细阐述引导初中生深度学习物理的策略。
一、课前:自主学习
建构物理知识是以学生自主学习所得为基础的活动。[3]简单地说,在缺乏学生对新知自主认知的情况下,课堂上建构知识是较为困难的,不少学生在此过程中遇到诸多的问题,如不知所云,陷入迷茫状态。所以,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是他们在课堂上建构知识的保障。课前预习阶段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初步认知新知的阶段。在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物理的时候,教师要把握课前学习阶段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任务单是学生自主学习新知的依据。自主学习任务单上不仅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还有练习内容,驱动着学生边学边思,有利于通过发挥自主性对新知建构初步的认知。因此,在引导初中生深度学习物理的过程中,笔者会立足课前预习阶段,设计、应用自主学习任务单。
以“光的折射”为例,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笔者设计了如下自主学习任务单:
《光的折射》自主学习任务单(节选)
1.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了解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其他介质中的偏折规律;了解光发生折射现象时,光路是可逆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观察活动,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折射现象的美妙,产生物理学习兴趣,建立亲近大自然之情。
2.学习任务
(1)温故知新。通过学习光现象,我们知道,光在均匀的介质中( )传播;当光遇到玻璃、水等的时候,会发生( )现象。
(2)探究实验。将一根筷子插入装有水的水杯中,筷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在碗底放入一枚硬币,移动视线地斜着看碗底的硬币,直到看不到碗底的硬币,开始向碗中倒水,( )可以看到硬币,这说明,光不再沿着( )传播,而是( )。
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
3.学习反思
通过学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如此自主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指出了明确的自学方向,便于学生带着任务,有针对性地探究新知内容。尤其,发挥思维作用,积极思考,学有所获,为在课堂上有效地建构知识打下基础,同时,顺其自然地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二、课中:建构知识
课中是指物理课堂教学。物理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物理的主要活动。[4]在开展物理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应用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建构知识。
(一)创设生活情境,初步感知新知
感知新知,学生有效建构新知结构的基础。课堂导入环节是学生初步感知新知的主要环节。物理场景是学生感知新知的载体。以“噪声及其控制”为例,噪音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进行互动的一种声现象,早已对噪音建构了认知。立足学生的生活所得,在组织课堂导入活动的时候,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现了不同的声现象,如舒缓的乐曲,尖锐的拉玻璃的声音,刺耳的刹车声等,引导学生对这些声现象进行分类,看看哪些是噪音。在体验该情境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迁移生活经验,找出噪音。立足他们的分类情况,笔者提出问题:为什么将这些声现象归入噪音呢?噪音有什么特点呢?带着问题,学生主动思维,对声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初步地把握噪音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出,在体验生活情境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主动思维,锻炼思维能力,还可以在生活经验的作用下,初步地感知噪音,为接下来进行深入探究,建构知识结构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出探究问题,引发深入感知
深入感知知识,是学生建构知识结构的主要过程,也是进行深度学习的关键。深入感知知识是以学生已有的感性认知为基础的。教师立足学生的感知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可以使学生由浅入深地一步步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主要方式。所以,在物理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时候,笔者会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根据教学进展,提出一个个问题,引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思维作用下,解决问题,深入感知物理知识,顺其自然地建構知识。以“摩擦力”为例,测量滑动摩擦力,了解滑动摩擦力是学生在课堂上需要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在实施该知识点教学的时候,笔者在桌面上放置一个木块,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绳子,牵引木块前进。在此过程中,笔者提出问题:这个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了哪些力?怎样知道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呢?为了使学生有效地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还提出了其他问题,如可以使用什么样的工具来测量滑动摩擦力呢?可以直接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木块的摩擦力吗?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木块摩擦力的原理是什么呢?在一个个问题的作用下,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思考,在教师的点拨下获得问题答案。
(三)操作物理实验,建构物理知识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的重要内容,是学生透过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建构知识的主要途径。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要求。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操作实验,是物理课堂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在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物理的时候,笔者以物理实验为载体,驱动学生观察、操作,借助实验现象获取物理结论,建构物理知识,同时锻炼实验操作能力。以“浮力”为例,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先演示了实验:将一块木板放到水中,木板会浮在水面上。据此,笔者提出问题:为什么木板会漂浮在水面上呢?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呢?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筆者继续演示实验:将一块铁片放到水中,铁片沉到水底。借此,笔者继续问题:为什么铁片会下沉到水底呢?是否受到了浮力作用呢?在学生回答此问题之后,笔者鼓励他们走进合作小组中,合作利用弹簧测力计、木块、水杯等物品操作实验。如先用弹簧测力计垂直地对木块进行测量,接着将木块放到手心拖着,继续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然后将木块放到水中,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通过一次次的操作,学生可以直观地发现实验现象,对浮力以及浮力的三要素建构认知。
三、课后:应用总结
走进具体的场景中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是学生深度学习物理的关键。应用物理知识是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梳理总结知识,锻炼物理应用能力的主要活动。基于此,在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物理的时候,笔者先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所学接着对所学进行应用,使他们通过体验、应用、总结这样的一系列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一)应用思维导图,总结知识
以“物态的变化”为例,在本单元,学生学习了汽化、液化、熔化、凝固、升华和凝华这些内容。由此可以看出,单元内容较多,而且在学习知识过程中,部分学生受到自身能力的影响,对这些知识产生了混淆,导致知识建构效果不佳。基于此,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边梳理每一节内容,边建构思维导图。在建构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需要将每一个知识点特点、转化过程等标注清楚。在建构了思维导图之后,学生立足总结出的内容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汽化、液化等的特点以及区别,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建构思维导图,学生的思维变得具有逻辑性,有利于推动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完成课后任务,应用知识
以“噪声及其控制”为例,组织了教学活动之后,笔者先利用教材和教参,为学生设计了与噪声有关的练习题,同时设计了如此任务:利用所学,书写减少噪声污染的倡议书,提出具体的方法。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和任务,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知识建构效果,同时还锻炼了物理应用能力,便于提高物理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在实施初中物理教学的时候,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可以课前应用自主学习任务单驱动学生自主感知新知;课中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操作实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物理,建构知识,锻炼学习能力;课后总结知识,应用解决问题,使学生加深理解,借此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提高物理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郭真.聚焦核心素养 初中物理深度学习课堂有效构建[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48(22):15.
[2]肖永琴.以设计思维引领的初中物理深度学习策略探讨[J].物理教师,2019,40(8):43-45.
[3]骆波.初中物理深度学习的典型特征及其教学意义[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9):13-17.
[4]白孝忠.初中物理课堂活动教学应重视的几个问题——基于促进“深度学习”视角说明[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8,47(2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