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林
【摘要】育人是语文学科的重任,传统文化是育人的载体。语文学科中不乏传统文化内容,在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在育人重任的驱动下,挖掘传统文化内容,融入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在传统内容的作用下,加深对所学的理解,同时形成文化素养,良好思想,夯实有效发展的基础。笔者在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着力探究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策略。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结合教学经验,具体阐述教学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融传统文化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借鉴,推动语文学科育人重任落地。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教学策略
【课题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课题立项号:GS[2020]GHB1691)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2-0007-02
《完善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详细地论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要求,驱动着各学科教师承担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切实地将中华民族传统文件融入教学中。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是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活动的载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文化素养,增强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同时,明文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多种策略的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1]随着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提出,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且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落实育人任务的载体。[2]基于此,笔者在组织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立足该学科的育人性,把握该学科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应用多样的策略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使学生切实地受到传统文化熏陶,实现有效发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总结出了如下几种教学策略:
一、传统文化以汉字为基础
众所周知,汉字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最为鲜明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汉字也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首要内容。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应当以汉字为基础。
(一)韵律识字,融入传统文化
韵律识字是针对低年级小学生开展的识字教学活动,是以汉字的韵律特点为基础,驱动学生有效地掌握汉字,提升汉字识记效率的活动。在组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时候,笔者立足学生的汉字储备量以及认知、记忆规律,以常用字词为基础,编创具有韵律的韵文,或者直接从网络上选择适宜的韵文,驱动学生阅读,轻松地获取汉字,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以《三字经》为例,这是不可多得的韵律识字教材。《三字经》中的内容韵律轻快,内容简单,符合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可以在自主性的作用,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教材内容,自然而然地识读汉字,丰富汉字储备量。此外,《三字经》以汉字的特点为基础,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人伦等内容,闪耀着传统文化的光辉。所以,学生在诵读《三字经》识字的过程中,可以自然而然地受到其中传统文化因素的熏陶,夯实传统文化启蒙基础。
(二)自理识字,融入传统文化
自理识字是以汉字的造字法为基础,引导学生建构汉字与具体事物关系的识字教学法。象形是汉字造字法之一,象形是汉字的显著特点之一,象形字具有直观性。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较为发达,往往借由直观的事物学习知识。所以,在组织识字教学的时候,笔者应用自理识字法,引导学生建构具体事物与汉字结构的关系,并借助具体事物思索汉字的含义,借此理解汉字内容,同时通过汉字与中华民族傳统优秀文化互动。
以“社”为例,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这个汉字的甲骨文。在学生观看图片的时候,笔者引导他们重点观察“土”,同时进行想象。部分学生在先想象力的作用下,觉得“土”好像是一片破土而出的叶子。立足学生的发现,笔者顺其自然地引入传统文化内容:古人认为土地滋养了万物,为万事万物赋予了生命。之后,笔者继续按照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礻”,同时结合“社稷”这一词汇,讲述儒家的祭祀礼仪。教学实践证明,应用自理识字法组织汉字教学,不仅可以使识字教学生动有趣,还可以使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储备传统文化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熏陶。
二、传统文化因诵读得法
诵读是古人学习经典的主要方式。语文课程标准立足语文学科的特点,提出了诵读教学要求。[3]所谓的诵读不是机械地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而是在应用诵读技巧的过程中,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的应有之意。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经典之作。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笔者应用诵读法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感受经典中的传统文化内容。
(一)诵读经典诗词
诗词是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奇葩”。诗词内容是小学语文学科的主要内容。诵读古诗词,不仅可以使学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理解诗词内容,还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传统文化熏陶。但是,单纯地诵读古诗词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导致传统文化学习效果不佳。在古时候,古诗词是配乐歌唱的。所以,在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的时候,笔者会选择播放情感基调或场景相似的乐曲,驱动学生倾听乐曲,想象具体画面,并在画面的作用下,走进古诗词深处,品味诗人蕴含其中的情感,受到诗人思想、精神的熏陶。以《清平乐·村居》为例,这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佳作。辛弃疾在这首词中,利用简单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处理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为了使学生感受到词句场景,体会人情之美、生活之趣,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笔者应用网络渠道搜集了与之相关的乐曲,并利用多媒体播放乐曲。在乐曲的作用下,学生高度地集中注意力,自主地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描绘具体的场景。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利用喜悦、轻快的语调诵读这首词。在伴乐诵读的过程中,学生穿越时空般地与词人进行互动,感受他寄托在词句上的情感,有效地体会到人情之美、生活之趣,为古人高洁的志趣所熏陶。
(二)诵读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语文阅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教育领域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要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在丰富阅读储备,锻炼阅读能力的同时,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立足整本书阅读要求,结合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情况,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笔者选择适宜的文学作品,以传统文化为“工具”,驱动学生诵读品味。比如,在实施整本书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为学生选择了少儿版的《红楼梦》。少儿版的《红楼梦》中有诸多的诗词曲赋内容,点缀在字里行间,展现出了人物的命运,推动了故事发展,使得故事具有可读性。立足少儿版《红楼梦》的如此特点,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笔者以其中的诗词曲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细细诵读,在感知诗词曲赋内容的同时,感受人物命运。如此教学,不僅使学生趣味性地实现了整本书阅读,储备了阅读素材,还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传统文化熏陶,便于提升传统文化学习效果。
三、传统文化引材为源
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是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依据,也是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保障。语文教材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载体,但是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是有限的。据此,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挖掘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资源的教学要求。课外是广阔的学习天地,在体验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与多种多样的内容互动,其中不乏传统文化内容。立足学生的课外体验所得,在组织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时候,笔者以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为指导,走进现实生活中,应用多样方式挖掘其他与之相关的内容,实现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使学生大量学习,自然而然地储备传统文化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熏陶。
(一)挖掘传统节日资源
以节日风俗诗词为例,语文教材中不乏以节日风俗为主的古诗词。古人在参加节日活动的时候,有感而发,书写了诸多的不同节日习俗诗词,这为学生了解节日习俗,感受传统文化提供了便利。所以,在组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笔者以节日风俗为指导,利用网络渠道搜集相关的诗词,如《清明》(黄庭坚)、《元日》(王安石),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搜集相关节日的古诗词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迁移阅读经验,了解节日习俗,感受传统文化,同时锻炼阅读能力。
(二)挖掘建筑文化资源
建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参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阅读了与建筑有关的文章,如《赵州桥》《故宫博物院》等。通过阅读这些文章,与建筑文化进行了互动,尤其部分学生对我国的建筑文化产生了兴趣。此外,在体验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与本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进行了互动,对本地的建筑物建构了认知,渴望了解本地的建筑文化内容。
总而言之,在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立足新的教学要求,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应用多样的策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创设适宜的传统文化渗透活动,使学生在获取基础知识的同时,受到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熏陶,形成文化素养,为成长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生举.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J].才智,2019(28):5.
[2]邓涛.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J].北方文学,2019(27):232.
[3]靳亚娴.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浅谈[J].科技风,2019(2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