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教育对策探析

2021-04-14 21:34宋亮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2期
关键词:农村小学成因学困生

宋亮

【摘要】学困生主要是指对学习存在厌学情绪或学习困难的学生,这类学生是教学课堂组成,完成学困生转化是教师教育职责。小学生认知水平本就处于发展中阶段,再加之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学条件不及城市,学校没有对学困生引起足够重视,导致学困生一直存在于课堂中。本文便以此展开研究,探讨农村小学学困生的主要表现、成因,提出有效教育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  学困生  成因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2-0009-02

小学生存在个性化差异,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情况各不相同,这便衍生出一批学困生,学困生是教师必须面对的教学群体。这类学生身体素质、智力与常人无异,通常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存在懒惰心理或学习能力较弱等。造成普通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较多,而造成寄宿制小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更多,既与学生自身有关,有时也与家庭、教师等也有一定关系。

1.农村小学学困生的主要表现

1.1学习态度不端。大部分寄宿制小学学困生均存在学习态度不端的情况。学困生虽然智力和普通学生无异,但却缺乏足够学习动力及动机,在平时生活中充满活力,一旦进入课堂便显得无精打采。学困生对学习兴趣不高,在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时更喜欢依赖别人,缺乏自主学习及思考能力,这对于小学生发展而言是不利的[1]。小学生各种能力素养正处于发展重要階段,在小学课堂中学习到的诸多知识、技能可以为其将来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如果长期保持错误学习态度会使其习惯性依赖他人,不利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1.2存在懒惰心理。小学生往往拥有较强的学习潜能没有得到挖掘,在面对学习时不愿意主动投入进来,认为学习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导致学困生产生懒惰心理的原因之一便是没有看到自身闪光点,认为即使自己投入较多精力学习也不能取得好成效,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懒惰心理与行为,特别是在遇到学习瓶颈时会显得焦虑。其实有许多问题只要在同学或教师指导下便可获得正确答案,但学困生存在抵抗心理,这种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困生知识系统完善。在任何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学困生是最容易发展成为后进生的群体,而一部分原因便与学困生学习心理有关,正是由于懒惰心理致使学困生放弃学习希望,遇到难题会选择逃避。

1.3学习能力较弱。寄宿制小学学困生还普遍表现为学习能力较弱,大部分学困生无法系统摄取、内化课堂知识。往往,在相同教学内容、指导力量及学习时间内,学困生与优等生所掌握的知识内容存在较大区别,学困生掌握到的知识通常比较碎片化,很难增强知识之间的关联[2]。比如,优等生在学习完某个知识点后可以做到举一反三,但学困生却无法做到。随着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量不断增加,学习要求也随之提高,在学习更多新知识内容后学困生无法建立知识库,不能同时储存大量知识内容,在学习新知识后就会遗忘旧知识,各知识之间相互干扰。当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频繁出现该情况时仅存的学习热情会被浇灭,并产生一系列学习倦怠、消极现象,不利于提高学习质量。

2.农村小学学困生的主要成因

2.1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导致农村寄宿制小学出现学困生的主要原因与学生群体有关。从学困生现状不难发现,部分学困生正是由于缺乏学习自信导致自身不愿意学习或学习质量低下。一些学困生不愿面对自己真实的学习情况,当学习成效不佳时不会分析自身根本原因,而是认为自己不具备学习天赋,尤其是在与优等生对比后会形成一种自卑心理,使其更不愿投入学习。但是,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优秀面,比如学困生的语文、数学成绩虽不好,但却拥有画画、唱歌天赋。学习成绩不好并不是因为智商比优等生低,一部分原因是缺乏学习自信导致的。当学习任务与难度不断增加时学困生没有突破瓶颈的勇气,认为自己肯定不能解决问题,随着学习难点积累越来越多便逐渐丧失学习斗志[3]。

2.2教学方法不适用于学困生。教学方法是推动教学课堂高效进行的关键,当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时便无法提高教学质量,也进而形成一批学困生。从当前我国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学现状来看,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学困生,且容易滋生新的学困生。填鸭式、灌输式等教学方法依然比较常见,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未得到凸显,整个教学过程比较被动。当学生做错题或没有取得好成绩时会被教师责骂、批评,甚至存在体罚学生的情况,使学生对教师存在严重惧怕心理,对于该教师的课堂也无法全身心投入,最终导致学生出现学习态度不端、学习能力差等情况。学困生在教学过程中属于常见群体,只要教师花费心思精力进行纠正、引导便可以实现学困生转化。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对学困生给予足够重视,相比之下,教师更关注课堂优等生,在这种情况下学困生在课堂中如同空气一般,师生关系逐渐恶化,学困生也因此产生一系列逆反心理及行为。

2.3受家庭教育影响。小学生从一出生便在接受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会伴随学生一生,如果家庭教育没有掌握好分寸会给学生奠定不良基础。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亲子关系逐渐疏远,长期没有得到父母直接教育,而是接受隔代教育使学生性格比较孤僻,这也使其在课堂中的表现不积极。从农村寄宿制小学现状来看,大部分生源均来自农村或经济水平不高的家庭,这些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对于孩子的学习较不关心,相比之下更关注孩子物质生活。而学生常年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隔代教育难免对学生价值观形成一些影响,使学生对学习不抱期望,缺乏正确教育引导。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在孩子学习方面不能给予足够帮助,平日相处时没有与孩子交流任何与学习相关的话题[4]。有的父母在常年外出务工后价值观发生变化,认为读书并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只有打工才能养家糊口获得经济来源。并将这种思想灌输给孩子,使孩子对学习渐渐产生消极情绪,最终导致孩子成为学困生。此外,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一周在家的时间较少,每周日下午到校后周五才可回家,这使其与家长之间缺乏交流,致使家庭教育缺失。

3.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有效教育对策

3.1帮助学困生形成学习自信。只有帮助学困生形成学习自信才能让学困生正视自身学习实际情况,在循序渐进中完成学困生转化工作。教师可以展开自我认知教育,这是让学困生快速了解自我的有效方法,促使学困生在充分认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提升自己。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长短处,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困生看到自身优点与缺点,并向学困生传递人人平等理念,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目标。学困生一旦形成便需要花费较多精力完成转化,整个转化过程会经历醒悟、反复、稳定等多个阶段,帮助学困生形成学习自信则是醒悟的开始,可以为后续转化过程奠定基础。因此,在该环节教师应引导学困生发现自我闪光点,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鼓励、辅导,当学困生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态度、行为存在问题时,教师则需进一步加强引导使其产生优化行为。而在该阶段学困生会变得比较敏感,教师的眼神、行为都可能影响到学困生,所以教师必须合理表扬学困生,使其进入稳定阶段。

3.2转变教学理念及方法。教师应关注学困生课堂地位,以公平、平等的态度对待课堂所有学生,并意识到学困生转化工作必要性,对学困生引起足够重视。考虑到寄宿制小学学困生学习实际情况,教师切勿对学困生提出较高要求,而是应根据其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能力等制定适合的教学目标。应投入更多耐心、经历引导学困生,使学困生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与重视,在教学中不断感化学困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分析小学生心理特征,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能在课堂中獲得教师表扬或给予自我展现平台。在日常相处时多给予学困生关怀,促使学困生长时间保持愉悦心情。同时,亦要关注学困生良好学习能力培养,使其在课堂中可以掌握更多有效的学习技巧。比如,在正式上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对内容展开预习,划出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课堂中向教师或同学请教。在课堂结束后及时复习本堂课内容,并进行总结与反思,可再次向教师、同学请教问题促使知识内容消化,避免学习难点日积月累。

3.3加强家长沟通互动。为转变当前农村寄宿制小学学困生家庭教育现状,教师应肩负起家长沟通职责,可通过电话、微信等途径与学困生父母及时沟通,传递正确实用的教育方法与技巧,从而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共同发挥教育作用,实现学困生转化。在与父母沟通时教师可向父母反馈学困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也可与学困生监护人交流了解学困生家庭教育实际情况,使监护人及父母均能转变传统认知观念,加强对学困生学习、心灵等多方面关心,在家庭与学校双方科学引导下改变学困生不良行为习惯。在课堂中教师再采用有效方法进一步引导便可以起到较好的教育作用。

综上所述,学困生作为教学组成部分应得到足够重视,从农村寄宿制小学学困生现状来看,大多数学困生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存在懒惰心理及学习能力较弱。导致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较多,当学生缺乏学习自信,教学方法不适用或家庭教育不正确时都会导致学生遭受影响,从而逐渐转变成为学困生。要想实现学困生有效转化,教师需帮助学困生形成学习自信,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及方法,并加强家长沟通互动,全方位增强学困生教育重视。

参考文献:

[1]向琴.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教育对策探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0, No.674(2):170-171.

[2]潘彪.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J].甘肃教育,2020(18):33-35.

[3]杨海平.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 甘肃教育,2019(19):154-156.

[4]赵宏.浅谈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J]. 信息周刊, 2019(35):1-1.

猜你喜欢
农村小学成因学困生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