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学科素养与立德树人的深度融合探究

2021-04-14 22:37:51王永芳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2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立德树人传统文化

王永芳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高中语文学科素养与立德树人进行深度融合,传承传统文化经典,领会精髓,赓续文脉,重塑学生品格,让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一座座民族文化的丰碑,我一直在探索实践。

【关键词】传统文化  学科素养  立德树人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2-0191-02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1]。高中语文学科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部分[2]。依托语文学科素养,立德树人,进行深度融合,让学生立起道德形象,精神丰碑,形成人格,服务新时代,这是语文课程和课堂应担当的使命,基于此,我通过实践探索,总结以下几点共勉。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如何诵读千古美文,提升语文学科素养,赓续文脉,领会精髓?如何发展学生素养,立德树人?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教学的课程、教师、课堂。将高中语文学科素养与立德树人进行深度融合,让学生走进民族优秀文化的殿堂,让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一座座民族文化的丰碑,重塑学生品格,在新课程背景下,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任重而道远。下面就谈谈我在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吟诵千古美文,品味语言之精妙,在学生心中树形象丰碑

“古文不厌百回读”,古诗文不吟诵,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不吟诵,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情感之切,意蕴之深;不吟诵,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风格之新,手法之巧;不吟诵,不足以体会文章的形象之高,境界之远。

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吟诵千古美文,让学生在体会文字之精练,音韵之和谐之中,建立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树起作者的高大形象,在心中建碑塑像。

通过诵读教学,可以品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语言之美,意境阔大辽远。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个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树立一个招贤纳士将领形象。

通过带领学生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可以在学生心中自然而然会树起一位壮志未酬、心潮澎湃、仰慕古贤、渴望建功立业的贤达志士的形象,在这“须关西大汉,指弹铜琴琶,手持铁绰板”的豪放词风中树立起豪迈词人的英雄形象。

文学形象的建立,品德修养的教化,靠的是吟诵,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倡导吟诵经典诗文是很重要的。让学生吟诵一些好的诗文,让我们的民族英雄、名人、伟人走进我们的国人心中,活在后世的文字里。

新时代,让我们高高站起,挺直腰杆,端好文本,高声吟诵“关关雕鸠,在河之洲……”;让这经典之声,通过校园,传唱到每个国人心中,经久地响彻神州大地,化作灿烂的明星,照耀历史的天空。

二、聆听千古佳话,形成审美与创造,在学生心中树精神丰碑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诗文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大家都清楚,学习古诗文除了语言文字障碍外,还有一个时代久远,生活状况不同,时代价值取向不同,人们的生活方式,交流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的问题。让学生的精神得到滋养,受到熏陶,决不是游离于语文之外,而渗透到语文的课程里,我认为要让一个远古的文化感化学生,在心中树起精神之碑。介绍文人相关的典故、传说,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让学生在聆听一段段千古佳话中,漫漫走进古代传统文化的精神殿堂,领悟作者,体会作品的文词之美、意蕴之美、精神之美,并从中得到精神的濡染,升华自己的精神世界。

当我在教学生学习《蜀相》时,我会讲刘备三顾茅庐求贤才的真诚,介绍孔明征师北伐的知恩图报的竭诚,会抒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动,正是这千古不朽的佳话,正是我们有选择真情表白,进驻学生的心灵世界,我们的经典篇目,传统文化才得以世世代代的传习。

当每位远贤古圣,名作佳篇,在社会的流传中,会因时代的需要,或传播途径的不同,会有各式各样的传闻、花絮。作为语文教师,应在尊重历史客观现实的前提下,有选择地挖掘作者,作品的精神内核,作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明文化的傳承人。所以我们要将阳光的一面介绍给学生。

以美言叙佳话,以阳光之心播千古美谈,客观公正,有选择地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去引领学生体会传统文化,让他们心更纯、情更诚、精神更崇高,这就是我们语文的责任使命。

三、品味苦乐人生,理解传承文化,在学生心中树人格丰碑

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文化人因其是文化的缔造者、守护者和传承者而成为社会人群中身份地位都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命运也因此与一个时代文化的兴衰、发展、变异紧密相连。

一篇文章是一个作家思想的结晶,一种精神的升华。读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超避之”等就会得到高尚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等等。在我教学解析这些范例,训练学生阅读的时候,就会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努力把模范人物的品格移植到自己身上,借助教材中这些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优化学生的人格结构。

例如,苏轼一生先是年青得意,顺意进士,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贬谪黄州,在沉浮不定、变幻无常的苦乐人生面前,苏轼表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当我们学习《赤壁赋》时,要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就必须品味作者的苦乐人生。

通过品味这一个个文化人的命运,往往可以捕获一个时代精神发展的脉胳,折射出当时风俗时尚的变化。通过品味中国文人的沉浮不定、变幻无常的苦乐人生,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放低自我,在心中升腾起座座人格极其完善、精神永远不倒的丰碑,经过这种文化的陶冶,品味不同的苦乐人生,连苦难和沧桑都会显示出平和的美丽,只有这种文化,这种人格,这种艺术的天赋,才会让我们的灵魂摆脱羁绊,让我们目明心清洞悉他们的人生历程,生成我们独立的人格,铸就民族人格丰碑。

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经典的同时,我觉得引导学生品味作家的苦乐人生,能更全面感知作者,客观地评价作品,深刻地体会生活,正确地引导人生,在自己的心中雕塑出一个鲜活的人格完善的名人、伟人之碑。

四、挖掘现实内涵,发展提升思维,在学生心中塑时代丰碑

语言总是和社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彼此息息相关;文化总是在社会发展变化中衍化升华;思维总是和时代不断创新。

古代作品、传统文化或文化传统都有其鲜明的时代印记,随着时代的进步,哪些东西是精髓要保留、传承,哪些东西是糟粕要剔除,这些都要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来继承。

所以,我们在学习古代文化,鉴赏古代诗文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时代的特征,挖掘古代传统文化的现实内涵,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放出时代的眼光,推陈出新。让这些文化的精义,在时代光芒的照耀下,矗起一座座闪烁时代之光的丰碑。

汉语的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心理的烙印,是一种从形式到表达都充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的语言,所以,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掘汉语所渗透、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因素,尊重和发展阅读主体的个性和现实的创造性,以此来充分体味作品中的人文情趣和人文品格,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创造能力,重塑时代形象。

例如,教《归去来兮辞》一文,我们不仅只从获取知识这个角度来解读,我们还可以领会到其语言精练、行文流畅、文字表意清晰,还要以通过陶渊明娱情诗酒、崇尚自然的描写,反映作者厌恶官场、鄙弃功名的超脱态度,但这仅是阅读过程中的表征印象,还未触及文章的内核,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包含着陶渊明强烈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意识的思维特征,这是一种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试想,倘若没有这人文思想底蕴深层探索,不去把作品置于广阔的人类文化背景以历史的透视,又怎能引领学生去探索作品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呢?但仅此还不够,我们还要置于时代的背景之中审视作品和作者,把住作者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文意识,去引导学生讨论体会,找准其作品及作者思想的现实内涵,让作品的精神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焕发出新的光芒。

五、结语

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結合部编新课程,经过几年的课堂实践,我深刻地领会到:人才的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其中育人是根本,体现为立德铸魂[3]。语文教育,实际就是一种精神培植,就是个体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及文化涵养的加深。新课程背景下,广大语文教师应积极以教材为依托,更新观念、改变教法,使课堂不仅成为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开发智力的场所,更要成为体验人生、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完善人格的地方,做到语文学科素养与立德树人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5

[2]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6,12(3):14-15

[3]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1:10-11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立德树人传统文化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34期)2016-12-20 20:24:16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体育师友(2016年5期)2016-11-28 11:20:01
学科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践教学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35:01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3:28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2:24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