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龙
【摘要】数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要确保向学生教授相关的数学知识,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善于运用数学思想来考虑问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因此该阶段的教学至关重要,通过小学阶段的核心素养培养,能够为学生奠定基础,因此,广大教师应积极探索更加高效的教学措施,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核心素养 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2-0181-02
小学教育是教育的起点,承载着奠定基础的重要作用,这里所讲的基础并不只是知识层面的基础,同时也是人格发展的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也不能局限于基础知识的教学,要将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的目标,积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数学教学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本文介绍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就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措施进行探究。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要了解数学的价值、心理学基础知识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教师专业知识并不是多种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对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在此基础上才能保障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但是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仍然未能达到现代教育的要求,仍然有待提升。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能做到认真钻研教材,认为小学数学知识浅显易懂,因此没能认真对待备课,导致教学缺乏计划性,通常都是想到哪讲到哪,教学缺乏逻辑性与条理性,教学效果不理想。除此之外,部分教师的讲授技能、教材处理技能、教学反思技能以及课堂调控技能等也存在不足。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应具备独手画圆的技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借助圆规便可以画出规范的圆形。这种技能既能增强数学美育的成效,也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关注度,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二)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强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只有教会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进行思考才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但是目前部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不强,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层次,既不知道应该如何思考,也不知道应该从何处着手。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会觉得靠自己的努力无法解决数学问题,久而久之便会养成不爱动脑的习惯,逐渐形成思维惰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难发现,学生出现解题错误的原因主要在于學生的审题不清,学生往往会在未曾完全理解题意的情况便开始解题,并且解题时只是机械地套用相关公式,最终导致解题错误,并且在解题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未能得到锻炼和提升。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未能完全放手,总是不相信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担心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在这种心理情况下,教师往往会给予学生过多的指导和帮助,一旦发现学生遇到困难便给予帮助。教师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种做法会使得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和表达。这会导致学生逐渐产生依赖心理,甚至很多问题明明可以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但是由于对教师的依赖心理较强,因此不愿意进行思考。这种教育方法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反而会导致学生思维能力的减弱,更加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策
(一)教师要夯实专业知识
教材在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可以为师生呈现出教学的内容,而教师则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并结合教材的编制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等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开展教学,教学不能只是简单地复制教材,而是要在教材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比如,教师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认真研读小学阶段的所有数学教材,进而能够形成整体的认识和规划,明确当前教学处于哪个环节,掌握当前教学内容与前后哪些知识相关,知道当前的教学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以及向学生渗透哪些基本思想等,这样才能使教学更具目的性与针对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加强数学史等方面内容的学习。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在文化素养培养方面仍有待加强,因此教师应加强数学史方面内容的学习,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相关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家们的故事。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规律,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数学家的思维过程与坚强的意志,与此同时,还可以促使学生发现数学的美,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通过兴趣来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激发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做到联系生活开展教学,在教学中将数学知识运用到数学实践之中,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以“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副边框大小不等的眼镜,然后向学生提问:“老师买了这样一副眼镜,这副眼镜能戴吗?”学生都会回答不能戴。在此基础上再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轴对称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充满兴趣。再比如,教师在讲解“圆柱和圆锥”这一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教学,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圆柱与圆锥,并结合生活设计习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兴趣,不仅能够认真听讲,而且做题的积极性也会提升,即使针对相对比较复杂的练习,学生也能很快完成。除此之外,为了激发学生的乐学情绪,教师应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难发现很多学生都对网络十分感兴趣,甚至有的学生会沉迷于网络。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在于网络中存在着很多的新奇事物,这些对学生充满了吸引力。而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可以将网络的特点用于教学,使其为教学服务。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不仅有助于教学,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所谓专心听讲,并不只是认证的听,同时还要动脑积极思考,动手做题。这样一来,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便可以做到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以及动手实践,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要想使学生认真听讲,教师的教学应做到热情饱满,同时讲课的语调要做到抑扬顿挫,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开展生动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其次,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小学生解题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审题不仔细,因此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不仅要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同时还要明确题目中蕴含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解题。再次,要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习惯。在面对错题时,小学生很少进行有效的反思与总结,往往只是按照教师公布的答案来改正错题。这样一来,在学生再次面对类似的问题时,依然还会犯相同的错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反思与总结,找出出现错误的原因,加深印象,这样才能避免今后出现类似的错误。最后,要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不仅要求学生书写的字迹工整,而且还要规范书写解题步骤,只有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才能使学生明确解题步骤,同时形成认真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促进核心素养提升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科學评价
科学评价首先要改变评价主体,传统的评价主体是教师,而科学的评价应以教师、家长和学生为评价主体。而且评价的对象也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可以进行师生互评。这样有助于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提升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面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有的学生通过思考,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进而求出面积。针对学生的表现,教师应给予积极的评价:“你的办法真多!”“你想法太棒了!”“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听到教师这样的评价,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信心,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再比如,针对这样的题目:“一辆汽车一天可以运5吨货物,那么6辆车10天可以运多少吨货物?”针对这道应用题的解答,有的学生说可以用5×6=30吨,这说明6辆车可以运30吨货物,然后再用30×10=300吨,这样便可以求出6辆车10天的运货量。在这名学生发言后,其他学生会说:“你说的不够准确,5×6=30吨,这是指6辆车1天的运货量。”还有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题,用5×10=50吨,说明一辆车在10天的时间内可以运50吨货物,然后再用50×6=300吨,进而求出6辆车10天的运货量。在这样的讨论过程中,既实现了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也实现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并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松玲.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2018.
[2]刘源源.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小学生隐性学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