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论述任务驱动教法的优势与局限、实施与创新、应用与思考,提出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运用任务驱动教法展开教学,借助集体的力量推开教程,让更多学生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建立学科核心能力,并在情境创设、模型构建、训练设计等方面进行有效探索,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期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关键词】中职数学 任务驱动 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2-0088-03
任务驱动与中职数学学科教学有较多契合,教师借助任务驱动展开教学设计,其应用价值极高。学生对学习任务有较强的责任感,教师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展开组织和设计,自然能够带来丰富的学习动能。任务驱动围绕具体的任务进行设计、组织、操作、分析、总结,为学生规划清晰的学习路线,明确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任务执行过程中自然成长学科认知能力,因而教师利用任务驱动推动学科课堂构建,其调度效果更为显著。
一、任务驱动教法的优势与局限
任务驱动教法有优势也有局限,教师要对其特点进行理性分析,以便给予科学指导,为学科教学带来更多助力支持。
(一)任务驱动教法的优势
1.重塑教学主体
课堂教学有多重制约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服务,引导学生展开有效学习。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主宰课堂的意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时常是一句空话。如何重塑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自然成为学科教学需要直面的问题。任务驱动教法有自己的优势,利用任务进行驱动,能让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环节,使其学习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2.矫正学习方向
任务驱动有具体的学习要求,教师借助任务进行调动,规划清晰的学习方向,确保课堂学习高效运行。教师设计具体学习任务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群体学生的学力基础,体现因材施教原则,这样能够有效矫正学习方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学习定位,也能够让学生在具体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学习认知。学生的数学学力培养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任务驱动带有阶梯培养的意味,符合学生的学力成长规律要求,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3.历练学科能力
任务驱动下的学习呈现多元化特征,在教师布置任务后,学生要进入任务之中,在阅读、思考、操作、讨论、分析、总结等学习实践中完成任务,促进其多种学习能力成长。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不高,还存在不少认知短板,教师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学习任务,其对应性更强,训练效果也会更为突出。
(二)任务驱动教法的局限
1.直观处理受限
应用任务驱动教法进行实践虽有优势,但也会存在一些局限。数学本身带有抽象性,很多抽象化的数学概念以及實验操作无法形成更为直观的学习任务,利用任务驱动难以展开,这势必造成一定的局限。教师在一些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入的讲解,而不能以任务的形式展开调度,这是由客观现实造成的。
2.学生学力受限
中职学生的学力基础普遍不够好,教师在布置任务时,需要对学生的学力基础有一定的考虑。如果学生的学力基础普遍达不到完成任务的基本条件,这些任务则难以执行,任务驱动受限则成为必然。中职学生大多缺少主动学习精神,其自律性也存在一定差距,如果教师不能做好组织,任务驱动也会受阻。
3.教学条件受限
数学实验等学习活动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而学校的教学条件有限,一些学习内容不能以任务的形式推出,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数学学习有不同的呈现形式,如果不能以任务驱动展开推行,教师就需要做出改变。学生不能进入任务执行环节,其学习效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其任务驱动的执行力自然也会降低。
二、任务驱动教法的实施与创新
在任务驱动教法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在任务情境设计、任务模型构建、课堂训练推演等环节做出积极探索,自然形成学习起点,在任务驱动下展开具体的思考、操作、研究、分析、互动,形成完善的学科认知体系。
(一)任务驱动情境创设
1.创设模仿情境
中职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普遍较差,教师不妨创设一些直观性学习情境,将学习任务进行直观处理,这样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感官触动,及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生活案例、数学现场、实验情境、操作展示等,都带有模仿情境的味道,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和组织,借助更多教学辅助手段,让更多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环节,在任务驱动下展开创新学习和实践。
如教学《集合的概念》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对集合的概念进行直观解析,然后列出一个自然数集合,将多种集合相关的概念进行对应展示:集合对象,自然数就是抽象的符号,可以成为对象;集合元素,这个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都是集合的元素;属于关系,这些自然数都是集合的元素,这些自然数就属于这个集合;不属于关系,分数和小数不属于这个集合,它们的关系叫作不属于;确定性,集合中的任何一个对象,都确定了身份,这是确定性的体现;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无序性,集合的元素没有固定的顺序;等等。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其他集合进行同样的操作,与同桌合作完成。教师展示具体的操作,明确任务,创设模仿学习情境,使学生有章可循展开对应操作,自然进入任务执行环节。
2.推出列举情境
数学列举是专业性较强的数学学习,学生需要建立清晰的认知基础才能完成,教师推出同类列举学习情境,将数学列举进行任务化设计,要求学生以多种形式展开具体操作,形成学习合力。数学列举大多需要基础知识的支持,教师对此需要让学生借助旧知展开延伸迁移思考,形成丰富的学习动力。教师还可以推出列举筛选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操作。
教师组织学生进入案例列举环节,能够形成系统性学习认知。学生在具体操作时,需要掌握系统性学习知识,让列举内容有更强的对接性。如在教学《集合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先解读几种集合的概念,如子集、真子集、空集等,然后列举一些集合进行具体分析,明确集合之间的关系。为形成迁移训练,教师要求学生自行展开集合设置,并对集合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类。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后,教师利用案例进行展示介绍,使学习进入良性互动环节。教师推出具体的学习任务,形成任务驱动学习情境,其调度作用更为鲜明,学习效果显著。学生在教师的演示操作中找到列举规律,开始自行操作,其学习带有模仿性,获得的学习体验更为丰富。
(二)任务驱动模型构建
1.建立阶梯模型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推出阶梯性模型构建任务,能够为不同学力的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学生进入新课学习环节后,需要对旧知进行整合处理,实现知识的对接和融合。教师设计一些阶梯性问题,能够形成对应激发,让更多学生顺利进入学习核心,在模型构建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阶梯问题与学习任务相结合,其适配性更高,训练效果也更为显著。
学生的学力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学情,唯有做出对应设计,其学习程序才会顺利打开。如教学《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利用等式进行引导,在等式两边同时加减同一整式,看等式是否成立;然后延伸到不等式,在不等式两边同时加减同一整式,看不等式会出现什么情况。经过多轮次的实验操作,学生对不等式的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推出阶梯性学习任务:“关于不等式的性质,我们可以做出不同的归纳总结。根据你的学习和理解,你能够做出怎样的归纳总结?用文字或者图表展示相关内容。”学生根据教师的设计进入学习环节,在深入研究中逐渐找到归纳总结的路径。教师布置同一项任务,体现出分层教学的意识,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展开创意学习。
2.录制翻转课堂
任务驱动与翻转课堂有较多对接点,教师借助翻转课堂的形式推出学习任务,让学生借助课外的时空条件,以及网络信息手段展开数学学习,其组织效果更值得期待。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展开交流互动已经成为生活常态,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诉求展开对应设计,推出网络性学习任务,使学生接受程度更高,其实践效果也会更为丰富。
如在教学《一元二次不等式》这节内容时,教师借助微课视频形式,在网络交互平台上进行专业介绍,让学生进行分类讨论,传授二次项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然后要求学生自行搜集相关训练题目展开实际应用。学生都能够积极回应,参与到翻转课堂学习环节,借助网络交互平台进行任务分解,搜集一些训练信息并进行共享,在互动交流中完成学法应用。教师推出翻转课堂训练模式,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激励,学生积极响应,操作效果逐渐呈现出来。
(三)任务驱动训练拓展
1.优化预习设计
在数学学科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教师需要将任务进行分解、渗透处理,在教学的不同环节进行规划性投放。如在课前预习环节,学生大多没有主動预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师及时推出一些预习任务,让学生借助集体合作的机会展开互动学习,在任务检查中做好监督,促使学生做好学习准备,为新课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如教学《函数的性质》时,教师设定的预习任务是:了解映射、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阅读相关教辅材料,对反函数进行必要的了解;尝试做教辅材料中的预习题目,内化相关数学概念。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开始具体准备。教师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使预习学习顺利展开。教师设定一些预习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展开先学操作,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预习没有设定具体的要求,给学生更多学习的自由,能体现出主体教学意识。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做出规划和选择,其预习效果会自然呈现出来。预习任务设计要适中,使学生接受起来不存在太大困难。
2.延伸课后训练
设计课后训练时,教师要有延伸创新的意识,以任务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实践,以提高其学科核心能力。数学训练任务众多,如果能够推出一些探索性、合作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行组建合作团队,展开创造性的学习和探索,学生的参与热情会更高,其历练效果也会更好。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搜集,往往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训练动力。如教学《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时,教师先与学生一起研读一些应用案例。在训练设计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借助网络搜集函数应用案例,选择经典题目开展重点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进行集体展示。学生接受任务后,利用网络搜集、整合信息,其探索程序顺利打开。教师适时进行指导,投放一些学法,让学生选择合适的任务展开操作。在课堂展示汇报环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训练情况进行归结、评价,对一些典型题目进行重点推介,给更多学生带来学习触动和启迪。教师让学生自行搜集训练内容,给学生带来更多自主训练的机会。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搜集,能够选择合适的任务展开具体思考和探索,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更为深刻。
(四)任务驱动教学评价
1.丰富评价方式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一些批评,如果教师能够优化评价方式,推出学生自评、互评,从批判性评价转变为鼓励性评价,学生的感受就会大不同,其激发效果也会得到提升。特别是学生自评和互评若能与任务驱动相对接,学生的参与热情会更高,其助学作用也会逐渐形成。
教师以数学概念梳理为引导起点,让学生结合图象等辅助信息进行深入思考,能够形成系统的学科认知基础。如在教学《指数函数》时,学生对指数函数的概念进行重点解析,了解用描点法画图象的方法,进而认识数形的性质,能够运用指数的性质比较函数的大小。在任务评价验收环节,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自评,对完成体验进行交流,也可以解读一些技巧方法应用。学生都有学习经历,自然能够做出一些学习介绍,或者展示一些疑惑问题,给其他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启示。中职学生的学力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师在组织学生展开互动交流时,没有给出固定的要求,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操作的权利,自然引发学生积极响应。评价的目的不能局限于效果评价层面,而要应用这些评价手段进行激励和调动,使学生产生心理触动。
2.改变评价语言
一旦学生习惯了教师的评价,评价便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够改变评价用语,多从鼓励的角度,利用更多专业语言展开评价,学生就会感觉不一样,其激发效果也会体现出来。任务驱动下的数学学习,大多需要由团队来完成。教师对团队学习行为进行评价,这是学生比较在意的,因为个人表现一旦与团队挂钩,学生大多就会担心成为团队的拖累,自然会在意自己的表现。
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组织评价。如设计互评环节时,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和規范要求,不能只看到学生的缺点,而需要有鼓励的主观意识。如学习《弧度制》时,学生以角度制作为学习起点,逐渐进入弧度制学习环节,能够对相关图形进行专业解读,明确角度制和弧度制的联系和区别。教师布置的训练任务,学生都能够积极应对。在互动评价环节,教师先进行示范,让学生逐渐找到评价要领,课堂评价学习气氛火爆起来。学生对评价有了更多认识,自然能够正确面对。教师改变评价的角度展开引导,给学生提供更多评价提示,让评价成为一种助学手段。学生大多注重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学科评价有更丰富的激发动力,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三、任务驱动教法的应用与思考
在任务驱动教法应用过程中,教师要正视其优势和局限,还要展开深入反思,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理性分析,以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生本知识储备有待提升
任务驱动条件下,学生需要具备必要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有效完成相关任务。而中职学生的学力基础参差不齐,知识储备存在较大缺口,这是教师要重视的问题。教师设计任务时要体现梯度性,以提高教学的适配性。如果有可能,教师要关注学生知识积累的补偿,引导学生开展广泛的学科学习,为任务驱动顺利展开创造条件。
(二)生本学习自律有待改善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有理性认识,不能提出过高要求,在任务驱动设计时,其学习目标要适当降低,还要做好必要的活动组织,强化组织纪律性,确保每一项任务都能够尽量落到实处。学生的自律性不够,教师利用强制性命令展开组织是行不通的,需要在趣味性、互动性、操作性等方面做出优化设计,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教学环境条件有待改良
学科教学需要一定的环境作为支持,教师要有整合创新的意识,对教学内容进行对应处理,对教学实验等特殊学习形式进行创新设计,让学生借助生活条件展开学科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操作互助,这样才能获得比较理想的组织效果。特别是在网络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教师需要有对接意识,推出更多合适的任务内容,让学生借助网络展开互动学习。
总之,中职数学学科引入任务驱动教法,其适配性是极高的。教师科学应用任务驱动展开教程,能够为学生规划清晰的学习路线,也能够为学科教学注入丰富动力,对打造高效数学课堂有积极意义。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师借助任务驱动的形式,组织学习团队,这样可以借助团队的合力,对学生个体形成激励和支持,确保学习效果。数学学科带有抽象性、逻辑性特点,教师一般性的讲解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能够推出合适的任务,让学生展开主动学习和探究,其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何卫国,申晨.基于职业素养背景下中职数学教学模式的构建[J].安徽教育科研,2020(20).
[2]刘贞.聚焦核心素养,打造有效中职数学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9).
[3]姚敏.运用任务驱动法构建中职数学活力课堂案例研究: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9(36).
【作者简介】李梦婕(1983— ),女,汉族,江苏淮安人,大学本科学历,讲师,现就职于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数学教育。
(责编 唐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