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祖良 梁志
【摘 要】本文论述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组织方式,提出设计劳动主题,确定具体任务;拟订计划任务单,学用思维导图;收集教育资源,整合运用实践;注重交流分享,及时反馈评价;开展家校合作,塑造劳动习惯;开展劳动班会,培养劳动意识等教学建议,以期提高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质量,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目的。
【关键词】中职学校 劳动教育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2-0004-02
在新课改背景下,中职教育不再单纯地围绕“教”和“学”来展开,而是有着明显的素质化指向,强调了对中职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常言道,劳动是走向成功之路的重要辅助,也是价值创造的重要载体。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托,对中职生价值观念、道德素养的正向化和健康化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代的劳动概念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体力劳动。中职的劳动课程也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创设差异化、多层次的教学形式。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教师可以以劳动教育的形式开展教学工作,通过劳动素质教育让学生达到更好成长、增加智慧、强健身体的目的。
一、设计劳动主题,确定具体任务
中职劳动教育课程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主动探索各种生活现象和现实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积累与技能提升。在此,笔者建议开启对“致用劳动”课程文化体系的探索,并经过学校师生的不懈探索,逐步完善“致用劳动”课程文化体系,使教育成效大放异彩。
“致用劳动”是围绕“莲文化”特色教育,建构“莲润德育”体系,以润泽师生生命为终极目标,以培育“守正如莲、优雅似莲、致用若莲”的高洁人格为德育目标,塑造具有独特品质的现代职业学生。将劳动教育课程模式命名为“致用劳动”,寄托了通过劳动立己达人,让学生成为有“莲韵”、践“莲品”的君子雅士,并最终实现通过实际行动,尊崇实践,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的美好愿景。
中职劳动教育实践课程逐渐形成了相对成熟的“4+6”教育模式,其中“4”主要是指集学、思、行、创于一体的思维链条,而“6”则是指以下几个环节:(1)问题和责任情况;(2)学会制订计划任务单,学会运用思维导图;(3)收集资源,整合实践;(4)善于合作;(5)会对服务进行分类;(6)沟通、反馈与评价。学习驱动性是劳动课程的根本所在,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过程中的所有探索都是以劳动为中心进行架构的。在具体教育实践中,首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劳动教育需求,明确劳动教育的主题,设计各个主题下的劳动任务,以此为导向制订劳动教育计划,提高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对此,学校应该开设包括劳动必修课与劳动选修课在内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主题模块划分的形式实施劳动教育,并将学生预设目标分层分块融入各个主题中,引导学生在具体任务的引领下接受劳动教育,进行探索,积累劳动知识,获取劳动技能。
二、拟订计划任务单,学用思维导图
在中职学生学习中引入劳动教育,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高效学习。在劳动式学习过程中,拟订计划任务单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能够有效拓展劳动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建立劳动教育内容与其他领域学习之间的横向联系。综合考虑中职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特征以及身心发展特点,在实施劳动教育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以计划任务单为导向,梳理在农耕劳动、生活劳动以及家务劳动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梳理劳动观点,对生产劳动、生活劳动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探究,促使学生在探究中有效地将学、思、行、创等活动融为一体,促使学生高级思维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核心素养。这种基于计划任务单而形成的具体思维表征手段,符合劳动教育本身汇集多领域知识的特点,适合在中职劳动教育中推广使用。但是,思维导图的本质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学习的支架式认知工具,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思维进展并及时给予指导,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准确定位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及时与学生就劳动教育过程进行沟通、交流与分享,确保取得良好成效。
三、收集教育资源,整合运用实践
劳动教育课程的学习是以农耕劳动、社会劳动、家务劳动中存在的各式各样的问题为基准点,倡导学生通过参与劳动实践获得劳动技能和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作为劳动教育的辅导者和支持者,在开展针对中职生的劳动教育时,应注重对各种劳动教育资源的收集与整合,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笔者认为,学校在“4+6”教育模式中,应充分整合各方教育资源,提高劳动教育成效。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以校园的教学实践资源为基础推进劳动教育。充分结合人、校、地三个方面来塑造独特的劳动教育场所,如建立中职菜园基地、种植区、生态区体验基地等校内特色劳动教育基地。编制《中职劳动操作指南》,瞄准教育教学工作的“必修”选项,形成个性适应、开放交流、多元融合、特色发展的体系特征。通过“劳动化学习”的方式,建立校园人本教评机制。
其次,加强家庭劳动教育工作。家庭劳动教育工作的内容由家校共同决定,可以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着重强调家庭劳动教育工作与学校教学工作的相互融合,加强职业习惯和经验的培养。学校可以利用家长的各种专业资源,为学生打造专业的劳动学习空间,以便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
最后,将学生的社会实践项目进行有机扩充,遵循社会实践教学准则,最大限度发挥社会实践作用,并利用当地高科技产业园和文明工业展馆聚集的优势,建立红色展馆、地方劳动性企业等,与地区办事处共同搭建全方位、多维度的劳动教学实践场所。
四、注重交流分享,及时反馈评价
中职劳动教育要求教师在完成每项劳动任务或结束每个课程单元教学时,都对学生开展相应的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教学评价是对劳动教学准则的一种专业评判,能够充分挖掘教学活动的现实意义和潜在价值,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在中职劳动教育中,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为推动劳动教育的高效开展,教师需要在及时跟踪评价每项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构建、完善评价方式与评价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及时反馈,给予学生的学习成果一个相对精准的评价,让劳动教学发挥更高效用。建议中职学校在劳动教育中,让内外主张进行充分交融、让开放性的教学评价充分发挥效能。例如,根据每个学期的课程专门设计过程评价手册《中职劳动操作指南》,让学生在每次上完劳动课后都实时记录自己的劳动情况,并根据这些情况主持评议会。评议会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终评三部分组成,以期有效确保劳動教育的全面性和实效性。
五、开展家校合作,培养劳动习惯
在中职教育管理工作中,家庭作为重要一环,具有良好的补充与促进作用。所以,若想落实劳动教育、增强其育人效果,教师还需做好劳动教育在家庭方面的延伸工作,把学生家长引入劳动教育中来,打造协同化的劳动育人框架,完成劳动教育闭环。
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可通过QQ、微信等网络软件建立与家长的“劳动教育群”,在群中定期分享一些关于劳动教育方面的图文资料、视听资源,以此来纠正当前学生家长对于劳动教育的错误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与家长互相分享学生在学校或者在家中的一些勞动实践成果,如互相转发一下孩子的劳动视频、劳动瞬间照片等,营造良好的家校劳动教育氛围,引发更多家长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其次,教师还应与家长积极牵线,商定并开展一些劳动教育方面的活动,如清除违规小广告、督促垃圾分类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劳动实践的积极性,丰富并巩固他们的劳动成果,提高劳动技能,切实保证劳动教育的效果。
六、开展劳动班会,培养劳动意识
班会是教师在管理班级中常用的德育路径之一,教师可在班级管理中开展以立德树人为背景的劳动教育主题班会。自新课改全面实施以来,社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越来越重视。“德智体美劳”无论哪一项能力缺失对学生的未来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教师作为班级氛围的营造者、德育实施节奏和方向的掌控者,一定要重视德育中的劳动教育。在主题班会上渗透良好的劳动教育,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意识,让他们学会劳动、重视劳动、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劳动是每个人独立生存和社会整体进步的关键,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无论是在当下还是在未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班会前先收集与劳动重要意义有关的材料,然后在班会上开展讨论活动,使学生在潜意识中树立劳动有益的意识,并利用先进人物事迹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落实对中职生的劳动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广大教师还需正视劳动教育的时代意义,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不断运用新思路、新方法,打造科学化、多样化、趣味化的劳动教育新常态,让中职生在内心深处认可劳动、热爱劳动,进而为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中职学校应充分发挥劳动课程教育的育人效用,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在做中悟、在悟中创,让每一名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创造劳动,在体验劳动带来的成功与快乐中走向光明的职业道路。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J].现代教学,2020(6).
[2]孙小妮.以藤励志 以劳化人 家班共振育匠心:中职校家班共育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1(18).
[3]佛朝晖,张宇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成效、问题与建议:来自754所职业院校的调研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6).
[4]白君华,于娜.中职数控专业课程教学融入工匠精神教育的路径探索:以天津市劳动保护学校数控专业教学改革为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6).
注: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重点课题“以知行合一为主导的中职学校贫困学生劳动教育模式实践与研究——以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广西物资学校、广西玉林农业学校贫困生劳动教育为例”(编号:GXZZJG2020A02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祖良(1983— ),男,汉族,广西宾阳人,在职研究生学历,工学学士,高级讲师,现就职于广西机电工程学校,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德育及资助工作;梁 志(1975— ),男,汉族,大学本科学历,高级讲师,现就职于广西机电工程学校,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德育教育。
(责编 唐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