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热点管窥

2021-03-17 08:38白杜月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构式二语语言学

白杜月

(四川大学 外国语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20世纪80年代,国际认知语言学会成立(ICLA),并首次发行“认知语言学”期刊和出版“认知语言学研究”系列丛书。纵览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今日的认知语言学已经经历萌芽和成熟时期,到达深化和反思阶段[1],成为世界上研究语言的最大派别和范式之一。随着2019年8月份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ICLC)在日本的成功闭幕,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至今已共举办15届国际性大型研究会议。由德古意特出版社出版的“认知语言学”期刊和“认知语言学研究”系列丛书业已是业界最负盛名和权威的经典。国内外学界的研究热潮使认知语言学衍生出了多种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在这种学术影响下,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对国外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成就做出了综合性的梳理;一部分学者对认知语言学三个基本假设的深入,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问题与不足等进行了分析[2-3]。也有学者主要立足于厘清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概述了对其的反思批评及发展展望[1]和使用两个转向、三个延伸和一个特征概括国外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现状[4]。还有学者单独聚焦介绍某一届认知语言学大会展现的研究成果,并以此为视角对该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和展望[5-9]。其他研究者另专门就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相关发展进行了概述[10-16]。但通过对上述研究的剖析,以上学者大都是在对认知语言学整体发展脉络进行综述时,基于个人观察捎带提及研究热点问题,或仅从会议材料出发讨论研究前沿,而还没有研究专门从标志着认知语言学建立的三个标杆,对当前热点研究进行系统和全面性的融合分析。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认知语言学研究定量转向后的近十年“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认知语言学”期刊和“认知语言学研究”系列丛书三条主线所展现出的研究材料为实证数据,对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了整理、统计和分析。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探寻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走向,并重在为国内开展具有汉语特点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一、国外认知语言学热点研究集锦

认知语言学,作为当下国际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范式和方法,过去四十年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已获得瞩目的成果。“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认知语言学”期刊以及“认知语言学研究”系列丛书在三个不同层面上反映了认知与语言研究领域中众多不同的内容、视角以及方法。首先,通过对“认知语言学”期刊2010—2019年共计209篇论文(不包括书评)进行主题统计分析,其结果显示近期认知语言学的热点主要涵盖隐喻和转喻(49篇)、构式(43篇)、认知语法(19篇)、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16篇)、认知叙事(10篇)。其他的主题包括母语及二语习得研究、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范畴、原型及多义研究、交际中的多模态研究、涉及各类语言的类型学研究和社会认知语言学等(共计72篇),具体情况请参见表1。以上几个热点在2019年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的会议议程上也有所体现,在大会组织的六十余场小组讨论中,根据会议议程上标注的分类进行统计,上述热点话题占比62.32%,具体情况请参照表2。另外,近十年中,德古意特出版社共出版42本专著,一部分对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意义和语法问题做了宏观讨论,也有一部分书目专门对情绪事件、隐转喻、认知社会语言学、类型学、语言变体、量化研究方法等话题展开了细究,具体情况请参照表3。下文将近年出现比例较高的研究内容、研究视角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具体的梳理。

表1 2010—2019年“认知语言学”期刊热点研究分析

表2 2019年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热点研究分析

表3 2010—2019年“认知语言学研究”系列丛书热点研究分析

(一)传统热点研究继往开来

认知语言学最初主要围绕隐喻、转喻、构式、认知语法、原型理论、范畴化、概念及概念化等问题开展,并在过去四十年中得到了深入的讨论。近十年,这些研究的基础地位并没有被削减。根据表1可以看出,隐喻、转喻、构式以及认知语法研究占比超过认知语言学整体研究的50%。首先,以隐喻和转喻研究为例。自Lakoff和Johnson将其从修辞手段革新扩展为人类认知事物的思维方式以来,有关研究首先从原来的词汇层面越来越多地扩展到了多层次的语法、语用、语篇和非语言等更丰富的类别[2,17]。例如第十二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具体就提到了隐喻的结构与空间隐喻、象似性与隐喻理解、隐喻的话语应用等多个维度的研究。近年,语料库研究法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储存和快速检索性能对于隐喻理论的推进[18],多模态分析方法对于手势、吃喝类动词隐喻义的分析[19-20],心理实验与神经实验法对隐喻理解过程给出的阐述也是其中研究的重要方向。除此之外,隐喻转喻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备受关注。其次,将语法的认知研究定点在探究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和语言象征单位的认知语法理论也愈发深入。构式语法起源于对生成语言学将语言结构进行“核心与边缘”划分的批驳,后以Fillmore等人的“Regularity and Idiomaticity in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The Case of Let Alone”为诞生标志。随着理论的不断成熟,构式语法发展为基于形式主义和基于使用两大派别。通过对近十年“认知语言学”刊登的关于构式语法文章进行分析后发现,研究热点主要聚集在“论元结构”[21-22]、“语法化”[23-24]、“构式化”、“习语”“话语”[25-26]、“二语习得”[27-28]以及多学科视角下的“体验构式语法”和“历时构式语法”等方面。最后,认知语法方面。作为其主要倡导者之一的Langacker分别在第十一届和第十四届认知语言学大会上,通过主题发言“省略复合句”与“语言功能与组合”,进一步厘清了认知语法的基本概念和问题,丰富了认知语法理论的覆盖范围。手势语的研究也为理清认知语法中抽象性和具体性基本概念起到重要作用。另外,认知语法框架对基于使用观下的语言习得研究,认知音系学以及类型学研究也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二)新兴研究领域蔚然成风

在深化传统研究热点的同时,认知语言学在近年也开拓了较多新的研究疆土。首先,因曾遭受过于关注与语言有关的心理表征和认知过程研究的批评,近年,以认知社会语言学和社会认知语言学为具体表现的社会转向关注了语言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前者的代表性人物Geeraerts[29-30]等认为认知语言学应该在社会语言学和语言变体的角度下调查音位变化、方言变化、词义演变、语言语域变化等与认知表征的关系。2016年,他还指出语言的认知解释机制必须符合语言作为社会交际符号工具的事实[31]。而Croft[32]倡导的社会认知语言学则主要强调语言是合作行为这一观点,认为大脑对于语言的认知加工应该与一般的社会认知能力结合,进而探讨言者和听者基于使用的语言知识与社会互动之间的体系与机制。统计显示目前有两本分别由Kristiansen[33]和Geeraerts[34]主编的认知社会语言学专著,而社会认知语言学尚无这方面的出版研究。且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刊文数目远大于后者,表明前者的研究势头较后者向好。其次,近年从单模态语言符号、声音到伴有身体语言或者手势语的多模态话语研究也为认知语言学注入了新活力。早在2008年,Langacker在认知语法中就已经提到作为语言基本单位的语义极和音系极结合的象征结构,而后者就包括了音位和手势。Kok & Alan[35]通过认知语法分析出了伴有手势的多模态话语的构造情况。手势语一方面可以利用视觉数据为阐释语言的概念化和认知机制提供重要启发,另一方面手势语研究也能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起到一定程度的补充作用。因而,手势语研究不管是在会议、期刊还是丛书方面都占有一定的研究比例。最后,类型学视角下的认知语言学(亦即认知语言学的跨语言研究)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第十四届以“语言多样性与认知语言学”为主题的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就强调了认知语言学研究应该涵盖除印欧语言以外其它更多语言的必要性。通过语言的认知类型学研究,可以了解到目前以英语为基础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体系是否可以在其他语言中具有同样的普适性,是否能在不断与新族系语言的磨合中可以实现理论本身的落地,进而最大限度地扩大认知语言学理论本身的解释力。此外,研究者们也在用不同语言对动作和空间的描述来探讨语言类型与认知的关系,进而试图分析不同语言是否会存在认知基础的不同,如果存在,相异的认知基础又如何影响语言内本族语者的一语二语习得。

(三)交叉学科与应用研究并驾齐驱

除了探索基础理论和挖掘新兴方向以外,不少研究将重心放在了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应用上。这类研究有着较为明显的交叉学科性质。首先,是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研究年限较长的二语习得和翻译研究。任何一种语言理论都需要符合语言习得的事实,认知语言学能否解释二语学习者的语言加工和发展规律等诸多现象对其理论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学者用识解、范畴、心理空间等概念对习得和教学过程中呈现的问题进行了有力的解释[36]。就其最新推进而言,有不少学者基于被试对运动事件的描述分析了二语习得的学习路径[37],以及语言类型差异是否会影响二语学习者使用目标语对运动事件的描述等问题[38-41]。此外,也有研究从以基于使用为基础的母语及二语习得为出发点对多义词、介词、短语动词以及习语的学习过程作出了探求。翻译研究方面,因其与语言的直接联系,且是一项庞杂且涉及多个维度的认知活动或信息加工过程。认知语言学方法也着力为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虽然近十年内,德古意特尚未出版关于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的专著,但大会和期刊上所展现出的相关研究仍旧如火如荼。研究内容方面,概念隐喻仍然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推进起着关键作用,也有较多研究考量了翻译时转隐喻机制对帮助传达原文意义的效度。此外,按键记录、眼动仪、脑电图等测试工具与翻译研究进行了深度的结合,以便发现和验证翻译过程中的各类现象,使其具有扎实的实证依据。除了较为熟悉常见的二语习得与翻译应用研究外,近年,认知语言学也试图对叙事语篇中的时间和观点问题做出解释。复杂的叙事话语能够将被叙述者、叙述者以及读者的时间点联系起来,因而随着时间展开叙事时三者的观点会得到不同的凸显。基于此,学者们对叙事话语中时间和观点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表现出的互动做了初步探索。比如:时态与时间副词的改变、时态的选择等语言结构如何影响叙述者、被叙述者与读者在观点上的距离感。此外,也有研究者试图运用联系说话者、听话者以及所谈实体之间的不同指称(dexis)手段去揭示人类的认知模式。针对叙事语篇中的时间、视点与指称问题,“认知语言学”期刊在2019年第2期刊文上对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做了汇总,共计9篇。

二、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聚焦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方法,因而研究方法的厘革与反思也是国外认知语言学的热门话题。早期的研究者们主要采取内省法,虽然对最初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和理论建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内省法本身所具有的主观性和可证性等弊病以及受认知科学的影响,研究者后期倾向于使用实证手段搜集和分析语言数据去验证语言理论的心理现实性,让其研究成果更具解释和说服力。近年来,语料库、心理实验、神经实验和多模态等研究方法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广受青睐。语料分析以记录的自然语篇为基础,一般语料库自身规模较大。一方面可以经由频率揭示某些语言现象的特征和找出词语共现类型,展现人类的认知模式;另一方面能在积累语料库的基础上,观察语言的历史变化,对研究语言习得有着较大的启示[42-43]。心理实验法指在控制有关条件或者变量的情况下对被试进行某特定的刺激或者任务,并根据被试的反映来对过程中涉及的认知机制进行推断和预测。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人脑的加工过程用例如时间等参数进行显性表征,以此来窥探由语言反应折射出的认知机制。神经实验主要运用包括ERP、MRI等脑成像技术对与语言相关的神经机制内部活动以及变化进行物质图像的描述,将其刻画为神经层面上的客观认知现象。作为认知语言学实证化趋势最后一个组成部分的多模态研究也是近年的热点话题。主要通过记录不同的模态数据。例如语言、手势、图像等来对认知模式展开讨论。通过统计分析,多模态研究主要聚焦于儿童语言习得规律、手势语、转隐喻及以运动事件为基础的语言类型研究[44-45]。以上四者都是辅助研究者验证对特定语言现象内省所得理论的重要途径,亦即,验证语言心理现实性的重要方法。通过对“认知语言学”期刊过去十年发表的209篇文章的统计分析,具体为借助研究题目、摘要和关键词的提示恒定该研究是否为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得出实证研究共计45篇,占比21.53%。整体来看,认知语言学研究一方面注重研究者出于语言敏感性所开展的定性分析;另一方面也愈发依赖数据采集和量化分析,展现出内省法与实证研究并进的研究局面。两者之间的关系仍将是认知语言学研究今后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结语

通过依托对近十年“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认知语言学”期刊和“认知语言学研究”系列丛书所展现研究成果的分析,本文着重考察了该研究领域重要的热点话题。将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整合汇总,可以看出内容热点方面主要分为理论主体研究和应用研究。研究者一方面在厘清认知语言学理论中传统概念意义巩固学科根基的同时,另一方面也积极开拓、囊括了以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手势语研究、类型学研究等为代表的新兴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的趋势主要体现在跨学科性和交叉性语言研究的日益加强以及将研究成果广泛应用到二语习得、翻译研究以及文学批评等领域。热点研究方法主要聚焦在了内省与实证并驱以及量化分析方面。总体来看,认知语言学研究无论是在研究范围、研究深度、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主要体现为深化学科基本概念、关注社会文化因素、注重非言语交际材料、加强跨学科及应用研究和提倡实证与内省并重的研究方法等维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未来研究将会贯穿经验与百科知识在语言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继续将语言使用作为描写和解释的基础,将研究方法走向更加多元,实现理论的科学落地。同时,研究语种范围将不断扩大,与之相关的习得和教学等研究也将不断深入。

猜你喜欢
构式二语语言学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基于L2MSS理论的职业英语二语动机策略干预研究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构式理论与韩国语“?”句式教学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on fr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in English Teaching Classroom
构式语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The Role of Native Languag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汉语口语常用构式哈译研究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