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店三苏祠重修纪实的价值和意义
——郏县三苏坟的又一地标性建筑

2021-03-17 08:21乔建功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三苏郏县重修

乔建功

(郏县财政局,河南 郏县 467100 )

己亥暮春,为寻觅失落已久的《苏迟夫人梁氏墓志铭》,承蒙郏县史志办黄梦龙主任关照,借阅到《河南历代方志集成·平顶山卷八·郏县志》(康熙二十三年修纂)。此《郏县志》是现存于日本内阁书库的孤本,经河南省史志办从日本影印引回。其中不乏诸如《苏迟夫人梁氏墓志铭》等过去只闻其声、未见其面的稀有史料,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一、文献的发现

闲暇之余,翻阅该《郏县志》,偶见顾尧年《苏坟纪略》(以下简称《顾文》),仔细读来,文章除了较大篇幅赞颂三苏的丰功伟绩外,主要讲的是作者重修薛店三苏祠的始末。眼前不觉一亮,苏坟东南十多里的薛店镇尚有一座三苏祠,这是过去闻所未闻的事情!分明是又一重大发现的文献史料!仔细品读,《顾文》虽题曰《苏坟纪略》,但文章主要讲的是重修薛店三苏祠纪实,经句读、分段、注释后,特补入拙作《三苏坟史料编年校注》。现将整理后的文稿及原文影印件分别刊录如下,以飨有缘学人。

苏坟纪略

(明)顾尧年

东坡公晚谪南海,复被命安置汝州团练使,北归至淮浙,上表乞常州①,遂卒于常。初始病,以书属弟颍滨曰:“即不韪,葬我于嵩山下②。”寻颍滨公出知许州③,筑室于许,即颍川也。居六年卒,亦葬于是。李崆峒尝曰:“苏氏爱阳羡山④,欲徙不返眉山。今其墓在郏鄏之间⑤,曰小眉山是也。何也?天地间物无常主也。”由崆峒之言观之,其知苏氏者乎。

元至正间郏令杨君允,乃置老泉公衣冠瘗两冢右⑥,此故志之大略也⑦。而三冢东南十八里,大衢曰薛店者,旧亦有祠堂塑像,颜其楣曰:“三苏祠”,盖使人因祠以索知三冢之所在也⑧。嘉靖甲子仲春,予领知县事,入汝洛道,经薛店瞻拜公祠,仰观规制弗称。又岁久浸入于毁,述职届期弗果修。又明年丙寅始谋建树⑨,遂捐俸鸠工,命祠侧民曾操等董其事。捧柴荷畚,麕至竞作⑩。而正祠三楹,东西廊庑三楹,垣墉门户,烨然改观。东隅新创厝三楹,以供廪膳。又捐俸鬻地十亩,以赡守者。是役也,以三月戒事,五月奏毕。

予因念三先生本蜀人,父子兄弟忠义,文章振耀今古,固无容喙矣。然兄自常之毗陵葬于郏,弟自颍川葬于郏,后人又置父衣冠葬于郏,而咸庙食永世,是孰使之然哉?必有主张之者矣。昔人之道德文章与元气流行于天壤间,弥漫发见无古无今。然则东坡公卒酬所志,而小峨眉得三先生而增其重,皆元气为之主张,天岂有意其间哉!若予以晚学得知是邑,获骏奔执豆籩于其墓,又得登堂而拜瞻其仪型,虽谓之必有主张可也。计备职三年于兹矣,虽负素餐,而忠慎节爱,常鳃鳃然。此固自信,而亦可信人者。乃斵石以记其概云。

(录自省史志办从日本引回孤本康熙二十三年《郏县志》。)

二、价值之所在

据查,顾尧年,明代清平卫(贵州省凯里市西北清平)人,举人。《顾文》开篇在介绍苏轼行踪及葬郏原因时虽然有所偏颇,但在讲到薛店三苏祠时明确记载,苏坟“三冢东南十八里,大衢曰薛店者,旧亦有祠堂塑像,颜其楣曰:‘三苏祠’,盖使人因祠以索知三冢之所在也。”文中“大衢”者,即古往今来、贯通东西的许洛古道(今洛(洛阳)界(界首)省级公路)。薛店者,西临汝州六十里,东距郏县三十里,北上苏坟十八里,是许洛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铺。文章明确告诉我们,苏坟东南十八里许洛古道旁的薛店有一座三苏祠,昭示人们此去不远便是闻名遐迩的三苏坟,是继“眉山两苏先生神道”碑之后三苏坟的又一地标性建筑。

《顾文》接着介绍,作者嘉靖四十三年(1564)二月(同治三年《郏县志》P36页载:“万历中任”,误。)从汝州沿许洛古道赴郏任知,途径薛店时曾瞻拜旧有的三苏祠,认为“规制弗称”,与三苏声望不太相称。第二年,三苏祠毁于水灾,因忙于述职,没有及时修缮。直到第三年,即嘉靖四十五年开始动工,委托祠侧的村民曾操主持办理,众乡亲纷纷前来帮忙。此次重修在翻新正祠三间的基础上,还扩建东西廊房各三间,又加盖三间厨房,并购地十亩,以维持三苏祠的正常运转。该项工程三月开始,五月完工。经走访得知,当地至今仍有曾姓居民三百余口,虽然他们不知曾操其人,但为先祖曾经主持修葺薛店三苏祠而留名,深感自豪。从中可见《顾文》对薛店三苏祠重修的前后始末,详述备至,言之凿凿,可信度极高。像这样如此翔实、明确记载薛店三苏祠的存在及重修过程的文献史料,这是迄今发现的唯一篇目。虽然其中对苏轼行踪的叙述有所失实,然瑕不掩瑜,仍不啻有关三苏坟的珍稀史料,对于研究三苏坟各个时期的沧桑变迁及其规模效应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北宋后期,自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先后归葬郏城小峨眉后,这里便成了举世瞩目的二苏坟。元朝后期,为挽救其残暴的血腥统治,朝廷不得不祭起崇儒尊孔的大旗,至顺元年(1330)在苏坟东南十多里许洛古道旁的薛店竖起了“眉山两苏先生神道”碑。孙友仁有《两苏先生神道碑阴记》(以下简称《碑阴记》)传世。二十多年后的至正十二年(1352),郏县尹杨允在小峨眉山广庆寺后院“岿然起祠堂四楹于梵宫之北,塑绘老泉先生仪像居以南面,暨东坡、颍滨两先生左右侍焉。故题其额曰‘三苏先生祠堂’。”[1]13同时还添置了其父苏洵衣冠冢。自此方称“三苏坟”。这座三苏祠随着朝代的更换和时世的变迁屡毁屡修,由原来的“四楹”,渐次扩建到现在的五间,至今仍傲然屹立于广庆寺后院,年复一年接受着后人的顶礼膜拜。当年曹师可为此写下的《三苏先生祠堂之记》(以下简称《祠堂记》)碑记石刻也仍矗立在祠堂前东侧。它们共同历经六百余年的风雨沧桑与毗邻的三苏坟园珠联璧合,相映成辉。

感慨之余,蓦然念及《顾文》中的薛店三苏祠创建于何时?遗憾的是,《顾文》对此语焉不详。再查康熙二十三年《郏县志·卷之三·祠祀》载:“三苏祠,在县西三十里薛店街。元至正间(1352),知县杨允修,清明日祀之。”然而,遍阅曹师可《祠堂记》,详述的是小峨眉山广庆寺后院三苏祠的创建始末,对薛店三苏祠只字未提。三百余年后的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郏县志》载曰,此乃杨允所建。信乎?信否?不免犯难!

抚卷追思,忆及早年读过同治三年《郏县志·古迹》载:“三苏祠,一在崇正书院。一在县西薛店北,元至正间,知县杨允建,今废。一在小峨眉山,道光二年(实为道光三年,岁次癸未)督学吴巢松慈鹤按临汝州,便道谒祠,因檄县令重修。”[2]403长期以来,人们(包括笔者本人)只知道小峨眉山广庆寺后院有一座三苏祠。据传,县城内崇正书院的三苏祠后改为七贤祠。而“县西薛店北”怎么可能会有三苏祠呢?并还记作“元至正间,知县杨允建”。总认为这条记载可能是与广庆寺中的三苏祠混为一谈了,是该县志的误记和瑕疵。直到这次捧读《顾文》,方深感自己孤陋寡闻,学浅识短,暗叹古人所言不虚,言之有据。进而推及两《郏县志》均载薛店三苏祠为元至正间杨允所建,恐怕也不会子虚乌有,恐怕也是应该认定的。这个薛店三苏祠应也是屡毁屡修,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经知县顾尧年重修后,至少能保存七十年左右至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明亡)。同治三年《郏县志》载,薛店三苏祠“今废”。因此,保守估算自元至有明一朝或清初,薛店三苏祠是一直存在的。当地人世传所谓“北寺”,抑或是其代称?史料告诉我们,薛店北三里许有远古时期黄帝汝州倥侗山问道广成子驻跸钧天台的遗址[3]64,应该和这里的三苏祠相距不远。

试想,一个蕞尔小县同时期内竟有三座三苏祠,恐怕全国也为数不多!可见当时郏县崇苏、仰苏之情该是何等地高涨!

回头再看二苏神道碑的遭遇。不知何故,该碑自至顺元年(1330)树立于薛店之后,数百年间却悄无声息地湮没于历史的烟云之中,早已淡出人们的记忆。然而,随着时光的流淌,2015年在薛店一李姓家中发现了清末光绪二十二年重修的“眉山两苏先生神道碑”(见图)。《碑阴记》告诉我们,该碑是由元代书法家虞集(字伯生)所写的“楷书八字”[1]47镌刻而成。道光四年(1824)督学吴慈鹤对苏坟进行大规模修缮,曾重修二苏神道碑。魏谦六《和督学吴巢松先生<谒苏坟>原韵》有“龙溪新铭元卿撰,螭蟠鳌负苍穹摩”句[1]81。说明道光年间,虞集书写的二苏神道碑还矗立在龙溪之畔。笔者曾目睹薛店西门外一小溪至今仍自西往东流水不断。据说,民国初年由此可船行至郏县。同治三年《郏县志·古迹·金石》载“二苏神道碑 题曰:眉山两苏先生神道。元 虞伯生书”[2]400。从而得知,同治年间该碑仍为“元 虞伯生书”的楷书。光绪二十二年,因“神道碑岁久损裂”,由郏县知县夏联钰“重为立石,按旧题篆书之,守苏坟僧智慧双钩上石并书跋”(以上二处所引均为重修神道碑之跋文)。所以现在看到重修后神道碑是善书的知县大人夏联钰的篆书墨宝[4]。因此,尽管《顾文》没有言及二苏神道碑,但我们完全有理由据此推断,该二苏神道碑自元至有清一朝是一直矗立于薛店许洛古道旁的。窃意,同样道理,曹师可《祠堂记》文没有言及薛店三苏祠,恐怕也不能作为对抗以上两部《郏县志》有关记载薛店三苏祠记载的理由!

行文至此,我们仿佛依稀看到,元代以降至清的数百年间,在苏坟东南十多里许洛古道的薛店镇上,径北是通向三苏坟的神道,龙溪从此潺潺流过,不远处是历史悠久的钧天台遗址。巍峨壮观的“眉山两苏先生神道”碑矗立于龙溪之畔,旁边便是“烨然改观”的“三苏祠”。二者相映成辉,共同昭示着人们,此去北上十多里便是闻名遐迩的三苏坟,充分显示了元、明、清时期三苏坟的规模和盛况。

三、结语

综上所述,《顾文》的重现是我们三苏葬郏课题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收获,不仅填补了有关薛店三苏祠文献史料的空白,找回了继“眉山两苏先生神道”碑之后三苏坟的又一地标性建筑——薛店三苏祠的历史存在,同时也廓清了地方史志有关记载的疑点,并理顺了其间的传承关系。

注 释:

①东坡晚年贬谪海南是绍圣四年(1097)四月,而量移汝州团练副使,上表乞常州居住事宜在前,其时为元丰八年(1085)二月事。两者相差十二年。此处为作者误记。

②史实是,建中靖国元年(1101)二月,苏辙为安葬儿媳八郎妇黄氏,曾致信苏轼商讨葬地事宜,五月,苏轼从海南北归至南京复信曰“葬地,弟请一面果决。八郎妇能用,吾无不可用也。更破十缗买地,何如留作丧事。千万莫徇俗也。”六月苏轼在常州病重时,又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韪(wěi):是,对。如冒天下之大不韪。

③史实是,苏辙曾于绍圣元年(1094)被贬知汝州,仅八十天左右,接着就被流放岭南七年之久,直到元符三年(1100)岁末,才携八郎妇黄氏灵柩回到许昌。翌年(建中靖国元年 1101)七月二十八日,东坡病逝常州,又明年(崇宁元年 1102)闰六月二十日东坡葬郏。此后苏辙闭门隐居许昌十年之久,至政和二年十月三日病逝,后,亦葬郏。他从没有出任过许州知州。

④阳羡:地名。汉置县,属会稽郡。晋为义兴郡,隋改郡为县,宋太平兴国改宜兴。其地自古以产茶名,故城在今江苏宜兴南。

⑤郏鄏:地名。周之雒邑。《左传·宣》三年:“成王定鼎于郏鄏。”春秋谓之王城。自平王以下十二王皆都此城。故地在今河南洛阳市。此处谓借典“郏”。

⑥指元末至正十年(1350)郏县尹杨允在广庆寺后建造三苏祠,又在苏轼、苏辙墓中间添置其父苏洵衣冠冢事宜。

⑦志:标志,标记。《南齐书·韩系伯传》:“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大略:远大的谋略。《史记·郦生传》:“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

⑧“盖使人”句:(在许洛古道旁建造三苏祠),使人们知道离此不远有三苏坟墓。

⑨又明年丙寅:即嘉靖四十五年(1546)。建树:多指事业,功绩方面。如:有所建树。此处指修缮三苏祠。

⑩“竞作”句:大家都来,争先恐后地干活。麕(qún):通“群”。

猜你喜欢
三苏郏县重修
郏县红牛Y 染色体基因组遗传多样性与父系起源研究
郏县红牛长成知名品牌
高职院校自主“诊改”机制的实施研究
——以重构学生课程重修制度为例
高职院校重修问题及解决方案探析*
2019第二届中国郏县美食文化周盛大开幕
学分制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重修问题探究
对“三苏”的“六国兴亡”观的商榷
郏县中医院:建设老百姓的贴心医院
文学与音乐不解之缘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重修现状分析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