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重修问题及解决方案探析*

2020-09-14 08:15刘谨义
山西青年 2020年18期
关键词:重修课程教师

刘谨义 王 威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绵阳 621000

随着高校学分制管理和弹性学制的推行,各种形式的补考,全部由重修所取代,学生必须重新修读该课程,并再次参加课程考核或考试才能取得该学科的学分。就笔者所在学校,实施重修方法主要有三种方式:单开班重修、跟班重修、指导重修。相对以前的补考模式,重修固然有严格教学质量管理的意义,但也存在着增加了教学任务及教务管理工作量、重修与正常教学存在着矛盾冲突、技能学科和文化学科重修标准不一、教师参与重修班课程教学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探索如何进一步完善重修制度、改进重修教学过程、提高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对重修教学的认识,保证重修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重修现状与原因

(一)重修现状

笔者就所在系2017-2018学年度的进行了统计,2017-2018学年度(上)的重修情况不算太严重,但2017-2018学年度(下)重修率却有了较大的增加,在2017-2018学年度(上)重修绝大部分集中在1科,但2017-2018学年度(下)重修2科及以上的人数也大幅增加了,见表1。

表1 重修人数与重修科次情况

(二)重修原因

笔者和专业教师、辅导员交流后发现,重修率增加的原因,主要基于三个方面:一是生源的改变。在国家大力推行职业教育的前提下,高职单招的比例不断扩大,部分单招的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等都比较弱,这决定了这些学生入校后的学习成绩较之前的学生有所降低,学生不及格率和不及格人次数都一定程度的提高。二是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更加弱化。在一些院校,学生沉迷网络游戏,自我管理能力弱,个别学生几乎不进行晚自习,甚至课都不上[1],尤其在智能手机性能大幅提高的当下,各种手机游戏、小说、短视频风行的情况下,不少学生严重沉迷于手机不能自拔。三是对专业或学习内容不感兴趣。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太满意,或者对某些技能课有较严重的畏难情绪,缺乏学习热情,丧失了上进的信心,学习动力不足。也有部分学生从高中阶段在家长看、教师管及高考的多重压力下突然解放,进入大学后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转变不及时,学习方法不得当[1]。

二、重修管理中的问题

(一)高层设计缺乏

我校自实行学分制以后,补考就被重修所代替,但重修工作的主体乃是各二级学院,学校没有统一的、具体的重修制度设计,学生重修上课的形式、重修成绩的评定、教师工作量的计算等都由各系根据学生和教师的情况自行确定,缺乏统一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有的老师按照正常上课给成绩,有的老师打折给成绩,评价尺度不统一,有的学生重修两次、三次才能完成重修科目的学习。

(二)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

由于重修在我校开展的时间不长,参与的教师不多,很多教师对于重修并不了解,部分时间因重修人数不够学校教学班要求,给重修班上课,教师的课时工作量会打折计算,加之重修课堂学生的出勤率不高,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授课教师的积极性不高,难以全身心地投入重修教学。此外,也有部分教师认为重修的学生已学习过相关知识,重修的目的只是为了让这些差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在重修课程考试诸如命题、知识覆盖、监考等方面要求不严,使得重修教学质量不高,助长了学生和教师对于重修课程的敷衍之风[2]。

(三)重修教学管理难度大

目前我校重修人数较多的课程基本采用单开班的形式组织重修,重修人数不多或毕业班学生的重修则采用跟班重修或指导重修的形式。这些重修形式可以满足大部分课程重修的要求,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管理难度。就某些课程来讲,由于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学生错过当年开设的课程,要选修原教学计划所设置的课程,尤其是部分专业限选课程,可能无处可选;此外,学科设置的变化超过师资配套变化,老师们工作量较以往增加较多,大部分老师都不愿意接重修班的课程;再则,由于某些课程教学周期较长,存在着跟班重修课程可能与低年级课程相冲突,甚至重修考试时间与正常考试时间相冲突的情况,这都增加了重修管理的难度。

(四)重修次数、科目无限制

在部分调查中我们看到,有些一年级学生就有4门即将重修的课程。重修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使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达到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因为各种原因都不限制学生重修的总次数和每学期重修课程的门次;由于参加重修的学生群体多为课程不及格人群,这些学生学习底子一般较差,学习正课的同时重修多门课程会导致时间精力不够,影响重新学习效果甚至正课的学习质量;对重修总次数的无限制,易造成学生懒惰心理的形成,学生在学习课程时会抱着“学不好还可以重修”的心理,使重修成为了提高正常教学质量的一个掣肘,违背了重修的目的[3]。从笔者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来看,因为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如果限制学生的重修次数,必定会有一定数量的学生不能按时毕业甚至于不能毕业,故而学校只能加强重修难度和收费的管理,限制重修次数的方式却不大适用。

三、改进措施和建议

(一)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建设

对于实行学分制不久的学校,各项制度都还处于摸索中。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逐步制定相应的规章条例,如量化重修学生出勤率、重修课程课堂质量评估、重修课程学生满意度、重修考试试卷的难易度、知识覆盖率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重修教学和管理得以改观[2]。更为重要的是,给出一个明确的、适合校情的重修成绩评定方式,如一门课程可以申请多次重修的情况下,为避免学生重修次数过多,重修的成绩可以进行递减衰减,如第一次重修成绩,60-75分按60记,75分以上按80%记;第二次重修成绩,60分及其以上分数一律记60分,60分以下者取考试最高成绩记载[4]。

(二)加强管理、奖励,引进优秀师资

由于重修引入我国高职院校的时间不长,很多教师对于重修并不了解,只有让每一位教师充分了解重修的相关制度和管理方法,提高其对重修重要性的认识,教师们才会努力配合,关心重修学生的学习情况[5]。学校应该通过集中学习等方法,让每一位教师充分了解重修的相关制度和管理方法,提高其对重修重要性的认识。鉴于有的学科有多位老师同时教授,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也是导致学生重修的因素之一,学校可以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开班重修和跟班重修的课程教师适当增加该课程的课时数或课时系数,以此来提高教师对重修课程和重修学生的关注度,吸引教学能力强的老师参与重修,从而保证重修教学质量。

(三)加强学生督导,正确面对重修

对于大一新生,加强入学教育及学习引导,让学生尽早的从高中的学习方式转变到大学自我学习、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来[1]。通过入学教育中对专业的介绍,让学生对本专业有更多一些的认同度,使学生对即将面对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有较为充分的认识和心理准备,同时将学分制的要求讲彻底,尽早消除学生们的侥幸心理,另外,从进校开始,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通过信件、电话、短信、EMAIL等方式及时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也应时不时的加强重修宣传,避免部分学生对重修学习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只要重修就能通过,打消部分临近毕业学生认为的重修教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不会太严格的侥幸心理。

(四)开发多种网络教学形式

以学分制为参考,高职院校实行弹性修业年限,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在这种新形势下,重修学生的队伍在不断加大。这种分散的学习方式,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传统的重修方式无法完全适应这种新形势。教学管理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情况下,开展多渠道教学,使教育管理适应教育改革一系列的变化[6]。经笔者所在单位实践,利用网络进行指导重修,可以有效解决重修师资紧张、重修课程时间安排与实习相冲突的问题。利用网络指导重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自建在线课程或指定慕课。我校现在大力鼓励老师们自建在线课程,老师们大可以趁此机会逐步打造出适合本校生源特点的在线课程,一旦建成,将极大的减轻重修课程的时空限制;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课程,学校可以依据专业教师的建议,选择一些知名平台的成熟慕课作为重修课程资源。二是网络资源整合。对于一些较为特殊的课程,如专业技能课等,教师自建的在线课程未开始或未完成,也没有合适的成熟慕课,学校也可以鼓励老师们将其收集到的各种资源有系统的进行编序、整合,由同学科组老师们认定后,作为重修课程资源使用。三是加强定期监管。无论是在线课程、慕课,还是整合的电子资源,主要还是依靠学生的自觉学习,但重修的学生本生自觉性就比较低,加强定期监管就显得尤为必要。教师的定期线上答疑、学生的学习打卡、作业打卡,将其形成规范化的文档,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

四、结语

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一些高职院校来讲,还处于摸索和完善的阶段,重修制度作为其衍生的教育形式,也逐步受到领导、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重修课程教学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一部分,也将长期存在,如何不断地改革和完善重修过程,使重修课程到达教育、教学的初衷,培养出学生自学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完成既定的人才培养计划,将是高职院校需要持续面对和研究的课题。

猜你喜欢
重修课程教师
最美教师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大山里的教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学分制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重修问题探究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重修教学探讨
独立学院学生重修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