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余否定构式“别不是”:句法、语义和认知

2021-03-17 08:21吴淑琼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主观性构式语料

李 娜,吴淑琼

(1.四川外国语大学 研究生院,重庆 400031;2.四川外国语大学 外国语文研究中心,重庆 400031)

“别不是”是由否定词“别”和“不是”组成,学界通常将这一现象称为冗余否定。所谓“冗余”,“指的是在一个语言结构体当中,某个符号形式所表现的语义内容不是理解它所在的语言结构体的意义时所必须的”[1]。前人对一些典型的冗余否定现象做了较多探讨和研究,例如“差点儿没”[2-4]、“小心别”[5]、“好不”[6-7]和“不一会儿”[8-9]等。“别不是”作为一种冗余否定现象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如王进文[10]探讨了“别不是”形成冗余否定的制约条件,认为“别是”和“别不是”都表猜测和估计,“不”是冗余否定成分;李思旭[11]对“别不是”的词汇化历程作了分析。另外还有学者对“别是”与“别不是”进行了对比研究,如凌琦[12]对“别是”与“别不是”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进行了共时考察,并分析了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往的这些研究对“别不是”构式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探讨,但还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1)“别不是”的构式义是什么?该构式产生的认知机制是什么?目前还鲜有人涉及; 2)“别不是”与“别是”在语义上是否完全等值?两个构式在语用功能上有无差异?有鉴于此,本文将首先探讨“别不是”的构式地位,然后基于真实的语料来考察“别不是”的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尝试解释该构式产生的认知机制,并对比分析“别不是”与“别是”在实际使用中的异同。

本研究的语料选自CCL语料库、BCC语料库、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人民网和微博。笔者在CCL语料库、人民网和微博中,以“别不是”和“别是”为关键词分别进行检索,然后经过人工筛选并收集“别不是”的语料共141条,“别是”的语料共179条。

一、“别不是”的构式地位

通过考察所收集的语料,我们发现“别不是”有两种用法,如下例所示:

(1)哥哥,你要好好照顾自己,别摔着,别疼了也忍着,别不是你的错也道歉。(微博语料)

(2)大妈将信将疑的拿着10斤红薯藤给工作队,“这菜真的能卖?你们别不是逗我的吧?”。 (人民网)

在例(1)中,“别不是”表示“不要不是”,意思是“不要不是你的错也道歉”。其中“别”作为否定副词否定“不是你的错也道歉”这种做法。因此,例(1)中的“别不是”是由“别”和“不是”的字面意义组构而成的表示否定意义的一个非独立构式,此类构式并不常用且并非本文的研究对象。在例(2)中,“别不是”不再表示字面意义上的“不要不是”,而是表示揣测和估计,说话人“大妈”对自己的红薯藤都能卖出去这一事表示质疑,因此揣测工作队这一行为可能是不真实的。又如:

(3)高自萍第二次被女佣人叫醒时,他想:“什么急事要我马上离开,这样晚的时光,到哪里去,别不是她听错了!这个女乡下佬!”(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例(3)中“别不是”后接一个完整小句“她听错了”,深夜里高自萍被女佣人从睡梦中叫醒并被告知要马上离开,这使他非常气恼。因此,说话人揣测女佣人可能听错了,且受话人告知他的事情是不符合他的预期的,命题后所跟“女乡下佬”更加突出了他对此事的反预期之情。

由例(2)和(3)可以看出,第二种用法中“别不是”的意义不是其组成成分的加合义,而是表达一种猜想和测度,所揣测的事件或状态通常是说话人不期望发生的。该结构符合构式的定义,即“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形式或意义特征不能严格从该构式的组构成分或其他构式那里推导出来”[13]。因此,例(2)和(例3)中的冗余否定结构“别不是”是一个独立构式,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构式“别不是”的句法和语义特征

(一)构式“别不是”的句法特征

通过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构式“别不是”后一般接动词或动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形容词和小句等成分。

1.“别不是”+ 动词/动词短语

分析语料发现,“别不是”后最常接的是动词或动词短语。例如:

(4)他还有个怪事,每天一清早,天还没大亮,就往河沿上跑,也不知他干啥去。别不是想跑吧? (张贤亮《河的子孙》)

(5)我接过核桃一掂量,嗬!分量够足,不自觉地赞叹:“好东西!真是好东西!您别不是中了彩票了吧?这可值大银子了。”(人民网)

例(4)中“别不是”后跟动词“想跑”,因为“他”每天大清早都往河沿上跑,所以说话人揣测“他”可能是想逃跑。例(5)中“别不是”后跟动词短语“中了彩票”,表示说话人的猜测。

2.“别不是”+名词/名词短语

“别不是”后可接一个名词或者名词短语,这种用法常见于口语中。例如:

(6)全程听完。这个奔驰女高管别不是临时工吧?这公关水平被女车主吊打不为过了。(微博语料)

(7)第一次发现我喜欢的人,也喜欢我的时候,觉得特别幸运,天选之人,别不是锦鲤体质吧。(微博语料)

例(6)和例(7)中“别不是”作句内谓语,后接名词“临时工”和名词短语“锦鲤体质”。

3.“别不是”+形容词

“别不是”后接形容词的用法只在口语中出现,且使用频率较低,语料中只发现了2例,如下例所示:

(8)突然刷到昨天的瓜,周丽淇的事情别不是真的吧?(微博语料)

(9)你告诉我这是夏天?一觉起来瞬间回到冬天,前几天飙向四十的温度别不是假的吧。(微博语料)

例(8)和例(9)中“别不是”后接形容词“真的”和“假的”,表示对事件和状态的猜测和质疑。

4.“别不是”+小句

“别不是”后还可以接一个句法成分完整的小句。

(10)别不是我们看走了眼,别小沟里翻船才好。(戊戟《奇侠传奇》)

(11)最近连续六天没收到片了,别不是邮递叔叔放暑假了吧。(微博语料)

例(10)中“别不是”后跟小句“我们看走了眼”,表明说话人对小句所指命题的揣测;例(11)中“别不是”后跟小句表示说话人对连续六天没收到片的缘由的猜测。

5.“别不是”+其他成分

在微博语料中,我们发现“别不是”后可接习语。例如:

(12)感觉危机四伏,别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微博语料)

(13)苍天对于WG打击的力度要怎么样啊,别不是高射炮打蚊子吧。(微博语料)

另外,“别不是”有时作插入语成分,仍然表示测度义。这种用法不常见,语料中仅发现了一例,见(14)。

(14)看来这个人是上赶着找你了?这么积极,别不是,这里有什么交易?(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

(二)构式“别不是”的语义特征

吴福祥[14]指出,在日常交际中,我们所说话语的信息地位是有差异的。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时往往会传递不同的预期值,我们将其分为预期信息、反预期信息和中性信息。通过分析语料发现,“别不是”的构式义主要跟说话人和受话人的预期有关,通常表达的是一种反预期的揣测。如例(15)所示,“别不是”所揣度“绿灯坏了”是司机师傅所不期望的,是反预期的。

(15)刚刚坐公交车,司机师傅估计是等红灯等得有点儿不耐烦了,说了句“这绿灯别不是坏了”。(微博语料)

反预期分为三种类型,即与说话人预期相反、与受话人预期相反和与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相反[14]。“别不是”后所跟反预期信息主要有两种:与说话人预期相反和与说话人、受话人预期同时相反。

1.与说话人预期相反。说话人最开始对一个事件或状态持有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且通常是积极的或中性的,后来发现与自己原本的预期不相符合。例如:

(16)别不是有什么不好的事吧? 孙国清正忐忑的时候,门开了,女儿一路哭着扑进了自己的怀里。(面人儿《乱明天下一根钉》)

例(16)中的“别不是”表示后面的内容不是说话人期待的,后面的“忐忑”一词预示“有什么不好的事”不在自己的预期之内,也体现说话人对“女儿”的担心。

2.与说话人、受话人预期同时相反。这种情况常见于对话中,说话人揣测的事件或状态既不符合说话人的预期,也不符合受话人的预期,对说话人和受话人来说都是不愿意接受的。例如:

(17)一看前方路上,左右各停一车,一正一反,哼哈二将,正将道路把住,只留一道小缝供一车爬行。久居此地的朋友便说:“别不是两个司机又聊上了吧?”(曹禺《曹禺选集》)

例(17)与说话人和受话人预期同时相反,前方两个司机因为聊天而乱停乱放导致道路变窄,而对于朋友和“我”来说都是不符合预期的。同时,“久居此地”和“又”进一步强化了该句的反预期之情。

在语料中没有发现“别不是”后所跟反预期信息中与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相反这一类的示例。这可能是因为“别不是”是表达说话人不肯定的揣测语气副词,后面所跟都是说话人主观情感上认为的反预期信息,也就是说“别不是”后所跟反预期信息都是以说话人的主观认识为参照点,而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都是经过实践验证的、基于客观认识和生活经验建立的一种大众认可的常规事实[14]。因此,揣测语气副词“别不是”不能与不符合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信息相搭配。

三、“别不是”构式形成的认知机制

江蓝生[15]指出,概念叠加和构式整合可以解释汉语中正反同义结构的生成机制,“所谓概念叠加与构式整合, 是在两个意义基本相同的概念之间发生的, 意义相同的两个概念叠加后,通过删减其中的某些成分(主要是相同成分)的方法, 整合为一个新的结构式。”。本研究发现,构式“别不是”也是由“别是”和“不是”通过意义上的概念叠加而后经过语法上的构式整合而成的一个新构式。

关于副词“别是”的意义,历来已有很多学者论述过。张谊生[16]认为,“别是”表不肯定的猜测,具有评注功能;邵敬敏和罗晓英[17]也指出,“别”与“是”连用,可表否定性猜测;王蕾[18]认为“别是”表测度义。 由此可见,“别是”可以表示揣测。

就“不是”的语义而言,“不”已由最初的否定副词转化为语气标记词。王立和[19]指出,在口语中副词“不”和判断动词“是”连用可不表否定,“不”只表示语气,“不”与“不是”可互换。例如:

(18a)他们哥俩不进城打工去了嘛。(王立和例)

(18b)他们哥俩不是进城打工去了嘛。

例(18a)和(18b)中“不”和“不是”都不再表否定意义,而是充当一个句内语气词。史金生[20]认为,表非否定意义的“不是”还具有提醒和确认两种功能,提醒功能在一定语境中进一步转化为强调、疑惑、辩解和证实等附加功能。例(18b)中的“不是”是一个具有强调功能的语气词。这是因为否定词在一定语境中可对概念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但已不具备否定概念本身意义的作用,而是对话语信息的重要性起强调作用[21]。因此,副词“不是”也有非否定用法,强调其后所跟信息的重要性。表非否定意义的“不是”在口语中可表反问,如例(19a),也可表揣测,如例(19b)。

(19a)“自从你跟着俺,吃的苦可不少哇!你这一身的病,还不是为了俺累的?俺又怎能忘了呢?……”。(李文澄《努尔哈赤》)

(19b)“自从……不是为了俺累的吧?俺又怎能忘了呢?……”。

以上分析表明,“别是”和“不是”有共同的语义基础,二者都可表揣测,因此可以通过同义叠加来进一步加深语义和增强说话人的主观色彩。例如:

(20a)“我说,不是闹着玩吧?你能肯定值这么多钱?”(欧文·华莱士《圣地》)

(20b)“我说,别是闹着玩吧?……”

(20c)“我说,别不是闹着玩吧?……”

例(20a)中的“不是”和例(20b)中的“别是”都表示说话人对事件的揣测,为符合语言表达的经济原则,同时受到句法规则的约束,删除一个共有且多余的语素“是”,整合为一个新构式“别不是”,如例(20c)所示。由此可见,构式“别不是”可以看作是“别是”和“不是”在概念叠加的基础上经过构式整合而成的。构式“别不是”的形成过程可图示如下:

四、构式“别不是”和“别是”的对比分析

(一)语义对比

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22]、《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23]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24],“别”和“是”连用表示揣测和估计。由此可见,“别是”和“别不是”是同义结构。王银[25]指出,“别不是”与“别是”在通常情况下可以相互替换,但又不完全等同。我们认为“别不是”与“别是”在语义上是否等值,取决于说话人的预期。当说话人认为“别(不)是”后所跟的事件或状态不符合预期时,“别不是”与“别是”在语义上等值,“不”是羡余成分,起强调作用。例如:

(21)夏祥廷老人和其他4名伙伴刚上班,就发现小区高层住宅45栋楼顶上站着一个人往下看。“18层的高楼,大过年的,为啥站楼顶上?别不是有人想不开……”(人民网)

“别不是”后跟一个完整命题“有人想不开……”,在一个喜庆的团聚时刻,有人站在楼顶意图做轻生之事是不符合说话人的预期的,命题后所带省略号更加突出了反预期之情。在这种情况下,句中的“别不是”可与“别是”互换,句义不变,都表示所揣测事情与说话人的预期不符。

“别是”和“别不是”所揣测的一般是说话人不愿意、不期望的事件或状态。在日常用语中,“别是”还能用于揣测好的事件或状态,而“别不是”无此用法。因此,当说话人认为“别(不)是”后所跟的事件或状态符合说话人预期时,这种情况下只能使用“别是”。例如:

(22)梅珊说……,别是怀上了吧?颂莲说没有没有哪有这事?梅珊说你照理应该有了,……你要是不给陈家添个人丁,苦日子就在后面了。(苏童《妻妾成群》)

例(22)中,从后续句“梅珊说你照理应该有了,……你要是不给陈家添个人丁,苦日子就在后面了。”可以看出梅珊非常关心颂莲的状况,且内心希望颂莲能怀上孩子,这句话里“别是”表明说话人对其后所跟事件是充满期待的。如使用“别不是”,这句话就变成“……别不是怀上了吧?”。“别不是”表明说话人对“颂莲怀上孩子”是不期待的,这与后面所说是相互矛盾的。因此,构式“别不是”与“别是”在语义上存在明显差异。

(二)语用对比

“别不是”跟“别是”都可表猜想和测度。这是否表明构式“别不是”与“别是”是完全等同呢?倘若“别不是”与“别是”无任何差异,这便违背了语言的经济原则。根据Goldberg[13][26]的构式语法原则,构式是“形式与意义或者功能的结合体”。语言的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有对应的机制,那不同形式,其对应的意义(功能)一定有所差异。因此,“别不是”与“别是”因其形式不同,构式义也不尽相同。

本研究发现,“别不是”与“别是”在语用上存在差异。说话人选择“别不是”或“别是”来描述同一事情,表明其想要表达的语气和态度不同,这便会涉及说话人的主观性问题。 “‘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 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27]。构式“别不是”和“别是”都能表现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但存在主观性程度的差异。语言主观性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的认识和说话人的情感[28]。本文认为,构式“别不是”中的“不”则是说话人主观情感的外显,“别不是”较其同义构式“别是”的主观性程度更强,传达了说话人强烈的主观情感。

构式“别不是”的主观性体现在说话人的“情感”上。说话人在表述一件事情或状态的同时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转移到客观对象上,这就是“移情”现象。所谓“移情”,就是指“说话人将自己认同于他用句子所描写的事件或状态中的一个参与者”[29]。就构式“别不是”而言,说话人移情于事件中提到的一个参与者,通常是话语的述说对象。例如:

(23)咦?今天宝儿怎么拉的是香肠?昨天拉的还是果酱的!别不是奶水出了什么问题吧?(六六《双面胶》)

(24)咦?今天宝儿怎么拉的是香肠?昨天拉的还是果酱的!别是奶水出了什么问题吧?

例(23)中,话语述说对象“宝儿”是说话人移情的对象,“别不是”的使用表明说话人在揣测之余主观情感上非常不希望因奶水质量出问题而导致宝儿排便情况的异常。该句若换用“别是”就变成例(24)“别是奶水出了什么问题吧?”,该句表达的也是说话人主观上的一种猜测,但其主观性较弱,没有体现说话人强烈的主观情感。

因此,构式“别不是”和“别是”是两个不能等同的构式,“别不是”中的“不”从构式层面来看是一个羡余否定标记,从语用层面来看是一个主观量标记,传递了说话人强烈的主观性。两构式在语义和语用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五、结语

本研究基于真实语料对构式“别不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表明:冗余否定构式 “别不是”的语义主要跟说话人和受话人的预期有关,通常表达的是一种反预期的揣测;该构式的生成机制为意义上的概念叠加和语法上的构式整合;构式“别不是”和“别是”都能表揣测估计义,当说话人认为“别(不)是”后所跟的事件或状态不符合预期时,“别不是”与“别是”可以互换;当说话人认为“别(不)是”后所跟的事件或状态符合说话人预期时,这种情况下只能使用“别是”;构式“别不是”和“别是”都能表现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但“别不是”较其同义构式“别是”的主观性程度更强,传达了说话人强烈的主观情感。

汉语中“别是/别不是”这样的正反同义结构比较普遍,比如“好容易/好不容易”“一会儿/不一会儿”“难免/难免不”“差一点/差一点没”等等。这一类结构体现了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不对称关系,它们形成的背后是否有统一的认知机制,是否受到同一认知原则的支配,这些还有待后续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主观性构式语料
面向低资源神经机器翻译的回译方法
构式理论与韩国语“?”句式教学
濒危语言与汉语平行语料库动态构建技术研究
构式语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汉语口语常用构式哈译研究
浅析后印象派绘画色彩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就/才”进程—评价构式的认知修辞分析
英语教学中真实语料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