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创新教育素养发展的问题、归因与对策

2021-12-29 09:56侯小兵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素养评价发展

杨 慧,侯小兵

(1.绵阳师范学院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2.绵阳师范学院 创新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人才培养不能只是停留于读、写、算等基础素养,而应将目光更多集中于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之上。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具备较高的创新教育素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紧抓教师创新教育素养这个“牛鼻子”来应对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创新教育素养就是教师变革教学实践以支持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专业品质。[1]从已有文献来看,创新型教师这一研究领域已受到了学者的重视。研究内容主要关注创新型教师的时代价值、创新型教师的素质特征分析及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模式,较少文章涉及教师创新教育素养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对内容的分析有待深入挖掘,对实然的状况缺乏关照。沿流溯源,基础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之始。本文从当前中小学教师创新教育素养发展的现实问题出发,深入剖析影响教师创新教育素养发展的内外部因素,探索中小学教师创新教育素养发展的对策构想。

一、教师创新教育素养发展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创新教育素养发展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创新素养的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带着学生尽可能地自由探索世界,培养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但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认识不到位,创新教育素养的品质略显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专业能力不足阻碍教师创新教育素养的发展

在传统教师角色认知的背景下,教学授课能力是教师职业的关键性素养。师范教育注重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要求师范生具备扎实学识和教学能力;课程设置方面也以教学基本功为导向,理论多于实践。虽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试行) 》将“实践取向”作为基本的教育理念[2],但目前的师范教育依然存在忽视对师范生教学创新机智引导的现象,着重强调教师能否将书本上的知识点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教师职前教育应着力思考如何培养适应新形势下未来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合格教师,职前培养及职前课程设置不应只是为了让师范生安于“教书匠”的角色。当前师范教育侧重教师一时的成长,为教师终身发展及创新教学奠基的作用发挥不够,加剧了教师“理论难以运用实践”、“实践难以转化为知识”的困境。教师自身创新教育意识淡薄,未能进行自身创新教育素养的提升[3]。因此,教师职前教育体系中创新教育素养培养的缺位使他们的先天能力不足,从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能”创新。

(二)外部动机不强阻挠教师创新教育素养的发展

我国传统的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未能有效促进教师个体价值的实现,从而激发教师的主体精神以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教师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重定量轻定性评价。抓学业成绩对教师来说是责无旁贷的事,但以分数为绝对化、偶像化迫使教师成为分数的“信徒”[4]。以“分”为本的教学管理,严重扭曲了教学及研究的价值取向,教学、教研被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以分为本的教学考核评价严重抑制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的热情未能激发。二是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教师的创新教育素养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摸石头过河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试误;而教学效果又有一定的周期性,但是评价片面强调当下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挫伤了教师持续作为的动力,不利于教师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总体来看,当前中小学教师评价“以分为本”。因此,外部评价机制的错位无法激发教师发展创新教育素养的动机,从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想”创新。

(三)内部动机弱化阻挡教师创新教育素养的发展

教师内在学习与自我发展的本质是教师主体性的发展,教师主体性发展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5]。自主性发展意识强的教师有较高的自我实现的目标和追求,更容易主动承担创新教学的重任,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工作中更能迎战“群体压力”,积极探索实践。但自我发展意识弱的教师,会因担心“枪打出头鸟”的现实被动适应教育教学活动。当前中小学领域,教师一切的教学工作参照教学大纲,“照本宣科”,所教内容局限于教材教参,将自己化身为大纲教参的执行者,课程主体意识缺失[6]。在教师职业“工具化”“技术化”“重复化”的倾向下,教师对工作失去主动性及创造性[7],自我意识缺失,不愿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创新教育素养;在教育教学中处于被动生存状态,拒绝自我更新,养成了对传统知识的卫道士心态。因此,教师自我发展意识的种种误区弱化了他们在创新教育素养发展方面的内部动机,从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愿”创新。

(四)文化环境受限冲击教师创新教育素养的发展

教师的成长需要适宜性的环境支持,良好的文化环境有助于教师主体价值的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校园氛围对教师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力,阿玛拜尔提出:组织成员的行为创新受到领导方式和组织环境的共同影响,创新的环境氛围是激发团队创造力的关键因素[8]。在学校领域中,学校创新气氛和教师教学创新水平呈显著相关,当学校向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培训支持时,能促使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式[9]。当前中小学校在升学率等外在评价指标影响下,智育至上的理念未能给予教师足够的创新教育支持。此外,来自家长、学校管理及学生绩效评价的压力越大,教师自发的教学行为就越少,外部压力会使教师降低自主感来采取更多的课堂控制行为。这很大程度上阻碍教师教学创新探索及自身创新教育素养提升, 并进一步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10]。教师是指向灵魂的工作者,工作有其特殊性,教师应具备基本的育人素养给学生以关怀宽容及情感支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助推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此目标的实现更需学校相关的文化制度支持,但目前学校缺乏相应的物质文化环境来为教师此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教育文化心理环境对教师职业行为构成了种种约束条件,“不许”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创新。

二、教师创新教育素养缺失的归因

(一)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国中小学管理面临较为严格的环境,学校面临着各种压力干扰,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很大的牵制。教育管理制度影响着教师创新教育素养的发展,尤其表现在教育制度的集体价值取向会压抑教师个性发展[11]。在集体本位的统一要求及标准化一等影响下,教师和学生都被置于禁锢与规训之中,千校一面、千篇一律的学校教育不仅压制学生的个性,而且教师的成长也颇受影响。过多的教育规范使教师的个性难以张扬,教学中处处谨慎,以防自己教学方式“与众不同”“与众不一”。在制度及管理的强大制约下,思想的活力及创新的热情总会被惯性、稳定、标准所压制,教师创新教育素养的发展处处受限。此外,教师的人事管理制度存在“教而优则仕”的现象,优秀教师若脱离教育教学一线,在原有基础上要继续得以提升和成长,就失去了发展的源泉,教师与教育实践的脱离,导致其创新教育素养的发展失去了足够的源泉和动力支持。为了顺利通过教学考核,教师只能以现有的考评去获得满意的薪酬和社会地位,无法潜心静下来创新探索教学。

(二)职称评定政策不适导向

当前,教师职称评定大多实行量化考核,与教师教学班级的升学率、教师学历以及科研和论文数量息息相关,却未将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创新教学活动纳入考评体系,未考量教师引导学生去创新、去实践等关键事件。加之每年评定的名额相对少,也会有论资排辈的现象发生,导致教师为早日进入职称评定范围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让自己各项要求达标[12],片面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及学生升学率。这些做法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教师创新教育素养的发展。教师无法心无旁骛地传道授业,且教师的工资又会与职称职级挂钩,导致教师在职称评定过程中不评不甘,参评又太累。教师职称评定采取相关评定的硬指标,容易评价的东西会被强化,比如升学率,比如科研论文;相反,不容易评价的部分就会被轻视甚至忽视。这种看似有利的职称激励制度,却是在不断让教师们走向一种假性成长的发展道路,甚至走向了功利性的成长道路。职称评定政策的不适导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创新教育素养的发展。

(三)师教与生学方式传统守旧

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会对教师教学方式提出相应要求。我国自古有尊师重教传统,传统的教师权威文化让教师化身知识的绝对拥有者,学生无条件服从老师、依赖老师,学习方式是典型的接受式。此种学习方式下,教师教学也沿袭成规,排斥甚至抵制新的教学手段,教师扮演了知识的搬运工。但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学到多少知识并不能量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会学习、创新解决问题才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13]。“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被动的单一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但当前学生没有延伸学习的意识,合作学习也流于自流学习[11]。学生学习方式没有发生本质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未产生实质性变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依旧进行。师生教与学的方式均维持现状,教师不关注自我更新、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开展,工作重心自然不会发生转移。因此,在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下,未有足够的外力发挥助推作用来激发教师创新教学,加之教师缺少内在发展的积极动力,自我提升意识淡薄,教师不太愿意开展创新教育活动。

(四)应试教育文化的抑制束缚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教育愈加蒙上精英功利色彩。功利化、精英化的教育是我国教育能否走出时下教育治理的关键[14]。在应试文化的影响之下,学习内容以考试为指挥棒。这使教学违背了教书育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目的。相应地,在此教育文化的影响下,考试成为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方式,内化为师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面对考试,教师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则往往会根据考试需要对教学内容做出取舍;考试成绩不仅是区分学生优劣的标准,也是教师优秀与否的试金石。考试内容的范围限制了师生的思想边界,考试方式的程序化禁锢了师生思考的自由,给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了限制,缺乏教学创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大部分的精力都被应试教学充斥着,阻碍了教师的创新教育素养意识。传统的教育观念及一考定终身的意识让教师难以用发展全面的观点正确评价学生。在升学及家长的殷切期盼下,教师将精力都放置于学生的成绩上。因此,让教师发展创新思维开展创新教学就显得奢侈,教师每天疲于各种题海题库,自身的创新教育素养发展也因此受到限制。

新时代要求教育要培养出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不断创造进取的创新型人才,教育的质量受到空前的关注。教师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力量,教师的创新教育素养成为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改革的重心。为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解决基础教育中存在的现有问题;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职业本质诉求,我们需积极探索落实教师创新教育素养发展的可行路径,促进教师创新教育素养的提升。

三、教师创新教育素养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职前教育改革

职前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创新教育素养的发展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转变教师职前培养目标。新时代教师培养目标不只局限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还应注重反思能力、理解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助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反思性、创新性的实践者。其次,应转变传统片面的教师奉献观。教师需具备高尚的品格,这是必然的,但这种奉献观也会存在缺陷:只注重教师对知识的输出,未能体现教师教育教学的创造性,忽视教师的教育机智。再者,应构建多元的职前教育课程。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是落实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职前教师创新教育素养的养成同样离不开完备的课程体系和有效的课程实施。课程设置合理能够充分保证职前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确保优质、专业师资力量的养成。在师范教育阶段,应设置动态开放的课程。教学内容应是开放的,围绕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和问题来设置教学内容,安排课程结构。在培养目标制定上,增加职前见习的学时比例,注重学生参与社会性实践活动,丰富教育实习和内容。将“实践取向”作为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见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探索可以帮助师范生寻找对教育教学的真知灼见,能够帮助他们在之后的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开展创新教学工作,为之后有意识、有目的地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奠定基础。

(二)推进评价制度改革

教师评价制度是助推教师发展的外部动力,完善、有效的评价制度可以为教师创新教育素养的发展提供直接助力。教师评价制度应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应推进教师评价标准多元、动态、开放、科学。首先,推进职称评定的动态调整。一改往常“静态”的职称评定制度,这样可以避免一步到位、一劳永逸的评定政策带给教师的负面影响:避免教师懈怠和退步。动态完善的教师评价机制、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可跟随时代步伐,让教师时刻保持求上进求改变求发展的意识。将创新教学活动纳入考评体系,为教师的创新“松绑”并为其创新教学提供保障。其次,推进评价方式多元结合。教师评价应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即关注教师的教学成绩也要关注教师的个人发展;坚持采用发展性评价来评价教师,评价不局限于教师所带班级的升学率及学生成绩,不以此为唯一标准来评价教师的优劣。激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持续摸索创新的动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的试误尝试,重燃教师创新教学的热情。为教师减负,为教师安心创新教学“松绑”,给教师提供一个平台来实现个人专业发展,有助于教师明确自己的职业倾向,使教师与学生和学校之间的相互需求得到满足,达到双赢的结果,共同助推学科核心素养等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

(三)增强自主发展意识

发展教师创新教育素养,不仅要从职前教育、教师评价等外部动力着手,更重要的是从教师主体展开。首先,教师应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及自主性发展意识。在自我实现需求的激励之下,拥有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乐于思考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勇于创新和实践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其次,教师应有坚定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教师的教学信念决定着教师教学工作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更影响着教师自身的成长。理想信念使教师拥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支持。创新型教师的成长道路不是别人赋予的,而是在自塑的过程中自我成就的,教师需不断反思探究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调整自我的发展方向,实现自我超越。此外,教师应加强职业情怀意识。教育情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情感向心力,缺乏教育情怀的教师仅仅把教育当做生存之道和谋生手段,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教学,忽视了教育的本质,缺乏工作的热情与激情。具有深厚教育情怀的教师往往热爱教学,乐于教研,勇于用热情去探索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正确积极认知职业倦怠,以优秀教师为榜样,逐步向自我探索阶段、专业成熟阶段、超越自我阶段迈入,有意识有作为地提升自己的创新教育素养。

(四)优化教育文化环境

教师工作需要特定环境作依托,良好的环境氛围允许教师敢想敢做,勇于创新。教师创新素养发展需要有宽松的外部环境,在教育环境上保证民主与自由是促进创新型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束缚教师创新教育素养发展的文化环境主要集中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校长创新支持及家长期待等方面。应试教育对我国教育影响深远,上至教育者下至家长视分数为根本,忽视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教育过程较为独断专一。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给予教师应有的人文关怀,强化教师改革创新的意识,为教师创新教育潜能和能力开发提供保障,促使教师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家长不能只盯学生的学习成绩,家长对高分数的期待也是影响教师创新教育素养发展的重要因素,合理的期待、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家校合作的基础。在构建校园文化氛围时,校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好的学校依赖于校长的教育理念及办学理念。校长创新支持可以吸引更多的教师群体参与到学校创新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采用创新的思维视角解决教学问题,努力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创新教学任务。作为校长应摆脱旧观念的束缚,锐意进取,具备创新意识;明确先进的办学理念、重视教师的培养和发展,为教师的创新教学从思想上给予肯定;重视教师群体的积极性,重视教师创新性的发挥。在学生拼斗志、教师讲协作创新、家长讲配合的三股力量凝聚下,共同创设有利于教师创新教育素养发展的文化环境,有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落地生根。

四、结语

教师创新教育素养的提升是时代发展所需,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所在。目前,中小学教师发展创新教育素养的专业能力不足、外部动机不强、内部动机弱化加之文化环境受限,致使中小学教师“不能”“不想”“不愿”“不许”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深受单一管理制度、不适职称评定政策、守旧教学方式及传统应试文化等多重影响。通过加强职前教育改革,推进评价制度转变,增强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及优化教育文化环境等多措并举,提升教师的创新教育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于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猜你喜欢
素养评价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强化家庭教育 提升家长素养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