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木里县项脚村传统汉服及其与周边民族服饰文化的交流融合研究

2021-03-17 08:21董蔓婷杨田华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挑花围裙服饰文化

董蔓婷,杨田华

(乐山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振兴逐渐成为时代主题之一,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复兴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项脚蒙古族乡项脚村是一个土著汉族村落,该支汉族属明朝后裔,至今仍身着具有明清服饰特征的衣服,对传统汉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被称为“当代汉服的活化石”。项脚村汉族在与周边民族的长期交往互动中,其服饰既坚守了汉文化的特质,又融合了其他民族服饰文化的因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服饰文化。学界对于服饰文化融合的研究已较为丰富,有的侧重于挖掘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融合与变迁历程[1],有的侧重探索民族服饰元素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的路径与方法[2],而对我国当代主体民族汉族融合吸收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则较为少见。吴建勤先生曾对西南民族地区“孤岛汉族”服饰与周围民族服饰的融合进行研究,并援引了项脚村汉族服饰进行例证,但缺乏更具体的描述与分析。[3]本文立足于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详细考察项脚村汉族传统服饰的款式、工艺以及文化内涵,剖析当地汉服文化与周边彝、苗、蒙、藏等少数民族服饰的交流融合,并对这一文化交融现象展开理论分析与思考,以期对当代中国的汉服复兴运动带来一些启示,也能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项脚村传统汉服传承的地理与历史因素

(一)项脚村地理环境分析

木里藏族自治县境内重峦叠嶂,河流环绕,属于典型的高山、山原、峡谷交错分布区域。蓝勇先生认为:“移民的趋利性使自然条件优越的平原、丘陵、平坝成为移民首选的迁入地。”[4]而项脚村位于风景优美的平坝地区,高山环绕的富饶河谷不失为一个好的居住选择。三座悬崖绝壁形成的关门山仿佛是一道关卡,将项脚坝子同外界隔开。相对封闭的环境使项脚村成为一座“孤岛”,也令项脚村传统汉服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入迁时期的特色。

项脚村东临盐源大坡蒙古族乡,南接芽祖、列瓦两乡,西连博凹乡,北倚白雕苗族乡。全村有6个小组,9个自然村。[5]项脚村是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区域,包括蒙古、藏、汉、彝、苗、回、白等7个民族。再加上项脚村地处河谷地区,当地土著居民为了确保耕地面积“围地而居”,形成了“混杂居住”的格局,使得各民族在有限的空间内交错居住在一起,邻里之间距离很近,交流也随之增加,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也成为必然。[6]因环境的闭塞和民族构成的多元,项脚村汉族在传承本民族服饰的同时,不断吸取当地其他民族服饰文化的因子,因而在经过历史变迁后展示出丰富多彩的多民族融合的文化特色。

(二)项脚村传统汉服的历史溯源

项脚村汉族的来源,目前还有争议。据凉山州文管部门考证,项脚村汉人属于明朝汉族移民的后裔。又据1995年《木里县志》记载,当地汉族是一百多年前,因不堪忍受地主盘剥和匪徒劫掠之苦,从冕宁、盐源、西昌和甘孜州九龙等地迁入的。项脚村现存的《宋氏宗谱》和《郭氏宗支》中记载,宋氏和郭氏的祖先于光绪二十年,迁徙到四川建南道宁远府盐源县木里司上麦地。另据郭氏后人口述,当时由于各民族混居,民族之间矛盾纠纷不断,再加上汉族属于外来民族,难以立足,故又迁往更为偏僻的木里县项脚村。因此可以大致推断,项脚汉族于明清社会动荡时期迁入本地,由于人口较少,在各民族的包围之中处于较为“孤立”的地位,是一种弱势文化,因而服饰文化受当地少数民族影响较大。

二、项脚村传统汉服现状

(一)项脚村汉族服饰款式与工艺概貌

1.服饰款式

(1)包头。包头也被当地人称为“包帕子”。项脚汉族无论男女老少皆包黑色帕子。包头顶呈中空状,布幅的长度和宽度不一,故缠绕成型的大小也不同。包头层层叠叠缠绕,错落有致,帕子正面看像“人”字,显得十分别致。据当地人讲述,以前用作包头的布料都是当地居民手工织成的土布,再进行手工染制成黑色。但现在由于老一辈手艺人的去世,再加上交通便利,人们大都直接从市场购买。现在当地很多年轻人已经不会缠绕包头,只能靠年老的长辈缠好后再进行佩戴。同时,笔者也发现当地相邻的彝族和蒙古族同胞也都佩戴包头,这不禁让人疑惑包头这种服饰究竟是项脚汉族自古就沿袭下来的,还是效仿周边少数民族而来。清代叶梦珠《阅世编》卷八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今世所称包头,意即古之缠头也。古或以锦为之。前朝冬用乌绫,夏用乌纱,每幅约二寸,长倍之。”[5]因而笔者推测项脚汉族的包头是承袭了汉民族传统的形制。(见图1)

(2)长袍。长袍由黑色和藏青色布料拼接而成,形制为立领右襟,衣长至小腿肚,两侧都有小开叉,长袍前右边有两个盘扣,领子下方、门襟直缝和衣摆都进行了包边工艺。从领底弧线处到胸前门襟、两肩和后背上半部分都绣有彩色花纹,袖子中部和袖口同样也绣有素色图案。项脚传统汉服长袍与清代汉族服饰颇为相似。(见图2)

图1 包头

图2 长袍

(3)围裙。围裙又称围腰,长度稍长于长袍。围裙两边用银链连接,挂在颈项上。银链与围裙的接口处缀以银器雕琢而成的花朵或者动物。围裙形状呈“凸”字形,底布以黑色或者深蓝色为主色,镶饰绣花和多层花边,装饰色彩和图案有着鲜明的年龄区分。青少年的藏蓝色底彩色花纹的围裙十分明艳,显示出青春与朝气,中老年人的黑底素色围裙则凸显了宁静与雅致。(见图3、图4)

图3 年轻人的围裙

图4 老年人的围裙

(4)腰带。项脚汉族男子服饰的腰带极具特色,具有浓郁的蒙古族和藏族风格。男子腰带分为两种款式:一种为年轻人佩戴,材料为红色机织绸布,颜色为大红色;另一种为年长者佩戴,用牦牛毛或者羊毛纺成线,再用当地传统的纺织机器手工织成,主色调为红色,辅以各色彩线。后者的制作工艺和形式,与当地藏族手工纺织的“花腰带”非常相似,都是制作人根据自己的喜好搭配色彩,在主色为红色的布上织上一条一条类似于彩虹的图案,同时腰带两侧都垂有彩色的丝线。腰带的缠绕方法都是将腰带从腰后同时向腰两边缠绕,腰前后都成X形相交叉,腰带一圈圈的缠绕到接近丝线流苏,最后将剩余的腰带塞入缠好的腰带里,只留彩虹色的丝线垂于腰前。(见图5)

图5 男子腰带

图6 花鞋

(5)鞋子。项脚汉族女子没有缠足的习俗,多穿圆头的绣花鞋。刺绣图案多取材于自然界的花草。[7]在制作鞋子之前,项脚汉族女子通常在硬纸上画好花纹,剪下来贴在鞋面上,再进行刺绣。鞋头绣有一个大花纹衬以几个小花纹,然后顺着鞋面两侧辅以小花和茎叶。鞋面刺绣图案样式繁多、色彩鲜艳,造型生动。(见图6)

(6)其他配饰。银饰是项脚村传统汉服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项脚汉族女子不论盛装还是日常穿着都有戴银的习惯,主要有耳饰、手饰和胸饰三大类。银耳坠是在耳环的基础上改良而来,由耳环和坠饰两部分组成。笔者在当地看到的一对耳坠,耳环部分为镂空花草图案,坠饰呈倒水滴形状,银片上面镌刻有花朵草叶纹路,自上而下,浑然一体,体现了项脚汉族耳饰制作的高超技术。项脚汉族女子佩戴银手镯,手镯呈环形状,仅有一圈,成对打制,也可单独佩戴。手镯主要有两种款式,一种为扁面封口银手镯,手镯表面刻有简洁的花草图案,圆环状封口,但在佩戴处有伸缩套,人们可以根据手腕的粗细调整手镯的大小,非常方便。另一种为圆形绞丝银手镯,手镯形如麻花,也似绳索,由银条扭成,由于只有质地比较纯正的银子才可以加工成绞丝,所以绞丝银镯也是当地富裕人家的必备首饰。项脚汉族的胸饰指的是与围裙裙头两端相连接,挂在颈项上的银链。围裙裙头两端通常为蝴蝶或动物镂空形状的小银块,银链端则为有花草纹的镂空或者圆形扁银片,两端通过圆环状银圈相连接,连接处为闭口,佩戴时直接套头挂颈。[6](见图7、图8)

图7 耳饰

图8 胸饰

2.工艺概貌

服饰工艺除了传统的缝制和手工,还包括刺绣、印花、磨花等,尤以刺绣和挑花两大工艺独树一帜。

(1)刺绣。刺绣是一门重要的服饰工艺,在项脚传统汉服上使用得十分广泛。刺绣主要位于门襟、后肩、围裙、鞋子以及鞋垫处,以“扎、滚、切”三种针法为主。扎针又叫作“勒针”,是一种加深所绣物逼真度的针法,它不能单独进行使用,多用于绣鸟足爪。滚针绣主要用于绣花朵的叶脉与树藤,分为两类,不露针脚的当地人称“叶藏滚”,稀疏显现针脚的称“量滚”。这种针法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所绣制物象的自然形态。切针绣俗称“切子”“针切”,是刺绣中针脚最短、用线最粗的一种针法,绣出的效果就像一条虚线,适宜绣制蝴蝶翅翼以及树叶脉络,或者对花瓣进行装饰。各种针法配合绣成各类图纹,色彩鲜艳、工艺精巧、活灵活现。[8](见图9)

(2)挑花。挑花也被称为“十字挑花”,属于抽花工艺,装饰性非常强。项脚汉族在黑色或藏青色棉布或麻布上,按照世代相传的纹样样板,用白色棉线为纹线骨架,辅以彩色丝线的十字交叉针法,挑出许多很小的斜“x”字,并以此为基本单位构成各种图案。[9]挑花主要分布在围裙、袖子与裤腿处。围裙上的挑花以独幅式构图为主,像是一幅独立且完整的画,更能显示纹样的艺术性。围裙上的挑花纹样构图比较灵活自由,受空间轮廓和图案对称的限制较小。比如桃子树图案就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桃子的大小和位置亦不受约束,图案风格不拘。而花篮图案就是由一个抽象的花篮和一些花朵茎叶或桃子组成,造型自然完整。袖子与裤腿处的挑花主要为连续式构图。连续式构图是以一个纹饰为单位,向不同的方向有规律的复制排列组成,分为二方连续式和四方连续式两种,而以二方连续式为主,是由一个或一组单元纹样顺着一条直线不断延伸、重复排列,形成长条状的几何图案形式。主要图案有蝴蝶、桃子、花朵等。桃子图案就以二方连续式向左右两边不断重复,形成长条状。蝴蝶和花朵通常抽象为一个整体图案,不断向左右反复循环。构图方式虽然朴素简洁,但装饰性极强。总之,项脚汉族挑花针脚疏密有致,图案动静相宜,从日常生活的花鸟虫鱼中提炼概括再经过夸张处理,从而使整个绣品简练而又传神,形态优美却又朴素雅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9](见图10)

图9 后肩刺绣

图10 裤腿挑花

(二)服饰的性别差异

1.女性服饰

项脚村汉族女子的典型装扮是:留长辫,头上包帕子,身着由黑色和藏蓝色拼接而成的立领右襟长袍,胸前围上挂颈“凸”字形满襟围裙,脚踩绣花鞋。长袍的肩部通常用切花与花布组成托肩,胸前辅以绣花进行点缀,有的为一圈,有的则成团状或者块状。袖子以蓝色面料为底布,袖口和手肘处各拼接一块挑花手艺的素色布料,相连处进行了包边处理。围裙的裙头以红、粉红、黄、绿、蓝等各色丝线搭配绣成各色花纹,裙头绣花下方则用蓝布扎成蝴蝶的形状,围裙的其他部分包括后腰系带则采用素色挑花工艺。整条围裙作为项脚传统汉服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明艳,浓淡相宜,图案生动传神。

项脚汉族女子下穿直筒长裤,在裤脚处绣有十字挑花,裤腿的制作工艺和袖子相同。女性服饰的图案花纹大都取材自于自然界,以喜鹊、石榴、花朵、藤蔓等动植物为主,图案抽象,极具象征意义,如石榴多籽,意味着多子多福,喜鹊也有好运到来之意。这些动植物图案经过一代一代项脚汉族女子的创作与提炼,在保留自身神韵的同时,幻化成了丰富多变的抽象图形和几何图案,为服饰增添了别样的美感与魅力,传达出项脚汉族女子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男性服饰

项脚男性头顶中空包头,穿藏蓝色右襟长衫和对襟短衫,外套一件黑色马褂或者羊皮褂,腰上拴着红色腰带,下穿黑色直筒长裤,脚踩棉麻制成的手工千层布鞋。男子服饰并无太多图案和花样。值得注意的是,当地男性较少穿传统汉服。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村里的男性充当着和外界交流的主要角色,随着视野的开阔,他们的思想逐渐发生改变,对新事物的接受度慢慢提高,不再满足于传统服饰单一的样式。并且相较于长袍马褂,现代服饰更为轻便舒适,适合劳作与日常生活。另一方面,现代服饰作为一种强势的文化,村里的男性在与外界社会交往时如果仍穿着传统服饰,很容易招致别人异样的眼光,而与外界人群产生一种隔阂。为了打破这种“我族”和“他族”的界限,项脚汉族男子通过穿着现代服饰以显示与外界的共同性,从而达到更好的社会交际目的。(见图11)

图11 项脚汉族男子着装

(三)服饰的年龄区分

项脚汉族服饰体现出鲜明的年龄区分特点,而图案和色彩是划分年龄界限的主要方式。年轻妇女服装色彩绚丽、热情奔放,使用正红、粉色、黄色、紫色、绿色等亮色绣花,围裙裙头甚至拼接有明黄色的布料,挑花绣线中也会加入彩色绣线,绣花鞋也有使用暗红色的底布。服饰图案多为桃子、石榴、花朵、鸟等,还有一些不知名的植物茎叶和抽象的几何图案,含蓄又大方,表达了青年女子的美好祈愿。中年妇女的服饰图案则较为简单,色彩也比较素雅,刺绣和挑花结合,纹样疏密有致,变化均衡,排列整齐。老年妇女的服饰绣花图案较少,色彩也偏向沉闷,主要以大面积的白色挑花图案为主,更显沉稳持重。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随着年纪的增长,女性的审美情趣也随之变化,同时由于年纪的增长,女性所担任的角色会有所转换,鲜艳的颜色和复杂的花纹已不再,沉稳的颜色更显可靠,让人信赖。

(四)仪式服饰

项脚村汉族的婚服很有特色。新娘服上的吉祥图案运用十分广泛,甚至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程度。喜鹊报喜,花瓶意味着平安,石榴多籽实,象征多子多孙,桃子则意味着吉祥、长寿。服饰上多重组合的吉祥图案,承载着新嫁娘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美好愿望。在婚礼上新娘会盖上自己亲手绣制的红色绣花盖头,围裙上的吉祥图案也都是成双成对,一对鸟儿在花丛中相互嬉戏,寓意着鸾凤和鸣、夫妻恩爱、幸福和睦。但遗憾的是现在的项脚汉族人多举办现代婚礼,穿着当地传统婚服举行的婚礼已经越来越少了。

三、项脚村传统汉服与周边民族服饰文化的融合

从服饰总体风格来看,项脚村传统汉服更像是隐逸在深山的“少数民族”。这是因为其服饰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周边少数民族的影响,体现出浓厚的文化融合的趋势。

(一)与彝族服饰的融合

项脚汉族对彝族服饰元素的融合吸收,集中体现在“擦尔瓦”的使用上。擦尔瓦是凉山彝族男女常用的一种羊毛披衫,是凉山彝族的典型服饰。它无领无袖,长至膝下,形状和斗篷相似。颜色有白、灰、青等色,上部用羊毛绳缩口,下部缀有长达0.33米左右的旒须。传统的擦尔瓦都是纯羊毛手工制成,有良好的保温和避水性。由于大小凉山地势险峻、气候多变、温差较大,因而彝族人的擦尔瓦从不离身,白天外披挡风寒,夜晚当被子,雨天避雨,一披多用、方便实用。擦尔瓦被项脚汉族吸收借鉴,如今汉族人外出,擦尔瓦是必不可少的装备,且款式和型制与彝族擦尔瓦一模一样。[10]这既体现出项脚汉族对当地自然环境和气候的积极适应,也体现出汉族对彝族服饰文化的主动吸收与借鉴。(见图12)

(二)与苗族服饰的融合

木里苗族与汉族女性的服饰中,衣领领口、肩部和袖口等处,都有不同色布拼接的镶缝工艺,并绣有色彩艳丽的花草图案。项脚汉族与苗族的刺绣工艺极为相似,体现出前者对后者的借鉴与吸收。二者配色手法相近,在色彩的运用上极为大胆,将低纯度的底布和高纯度的绣花相搭配,形成强烈的对比。花纹多取材于自然界的花草鸟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高度的抽象概括,更具写意色彩。同时汉族与苗族对这些图案意义的诠释也大体相似,如石榴意味着多子多福,桃子意味着长寿吉祥、夫妻团圆。这些具有明显象征意义的纹样,表现了不同民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与追求。这样独树一帜的装饰风格却如出一辙,色彩对比鲜明,图案花纹相近,是汉族和苗族服饰文化交流融合的典型例证。(见图13)

(三)与蒙古族服饰的融合

项脚汉族与蒙古族女性的上衣皆为右衽立领衫,只是颜色和衣长有区别,蒙古族女性穿色彩鲜艳明丽的短衫,而汉族女性则着青黑色的长衫,体现出项脚汉族不同于蒙古族的内敛沉静性格。至于下装,项脚汉族女性穿着便于劳作的直筒长裤,而木里蒙古族女性则穿着藏蓝色或者绿色即踝百褶裙长裙。另外,两族女性都会在胸前围上满襟大围裙,区别在于汉族围裙长至小腿肚,蒙古族则仅到胯部,而两者的制作工艺、图案、花纹则大体相似。这是两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必然结果。(见图14)

(四)与藏族服饰的融合

木里藏族服饰与项脚传统汉服的融合主要体现在腰带上。藏式手工纺织腰带一般选用牦牛绒毛或羊毛纺成毛线,辅以棉线和丝线,用织布机手工纺织而成。由于受到材料和工艺的影响,一般只能织出等距的直线,再辅以彩色棉线和丝线,织成简单的图案。项脚汉族吸收借鉴了藏式手工纺织腰带工艺,织成彩色花腰带,多为汉族中老年男子佩戴。项脚汉族的彩色花腰带和木里藏式手工纺织腰带,在材料和工艺上都极为相似。(见图15)

图12 擦尔瓦

图13 桃子图案

图14 项脚蒙古族服饰

图15 藏族腰带

综合而言,项脚汉族在与周边民族的交往过程中,一边眷守着自己古老的服饰文化,一边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当地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响。一般说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往往是双向的借鉴与吸收的过程,但由于项脚当地文化多元,彝、苗、蒙、藏等民族的服饰文化相较而言属于强势文化,而项脚汉族属于人口较少的外来移民,因而其服饰文化更易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

四、对项脚村汉服文化的一些思考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项脚汉族服饰不断汲取周边少数民族服饰元素,最终呈现出极具特色的多元文化融合的服饰风格。这一服饰文化的融合现象,给予我们多种启示和思考。

(一)包容性

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一种文化如果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将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项脚村汉族在周边少数民族的包围之中,经过一系列的自我调适,汲取并融合了周边民族服饰文化因子,将汉服文化逐渐“本土化”,形成了一种新的服饰文化模式。而同样在清代迁入贵州九溪的徐、刘、李姓汉族,却深受安顺屯堡文化的影响,服饰受到同化,最终承袭了屯堡服饰。[11]项脚村汉族服饰文化与贵州安顺清代移民文化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这主要得益于项脚村汉服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在面对外界服饰文化的冲击时,项脚汉族并没有因循守旧,也不曲意逢迎,更没有强烈拒绝他族文化,而是积极寻找与周边彝、苗、蒙、藏等民族服饰文化的共通性,兼容并包、求同存异,最终让周边民族服饰文化的因子与汉服文化和谐共存,也为本民族服饰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如今的项脚传统汉服更像是“少数民族”服饰,这样强大的包容性值得任何一个民族去学习。

(二)多样性

和谐意味着多样性,单一则不能称之为和谐。多种文化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才能构成作为整体性存在的文化共同体。项脚村由于封闭的孤岛地形和复杂的民族成分,在经过和周边民族的长期共同生活后,其传统服饰受到了他族服饰文化因素的影响,在与之和谐共存中悄然发生了变异。木里项脚汉族传统汉服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汉族服饰,它更像是一种多元化民族服饰的集中展示,在它的身上,我们既可以看到周边彝、苗、蒙、藏等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子,又能窥见明清汉族传统服饰的形貌。现如今项脚村汉服以一种新的风貌呈现于世人眼前,这样独特而又多元并包的服饰文化,为研究中国服饰文化多元性的形成过程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

(三)统一性

文化的统一性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借鉴、吸收、融合的过程,从而呈现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状态。多样性和统一性是对立且辩证统一的,统一性是包含多样化的统一,多样性是蕴含统一性的多样。由于项脚地区特殊的民族成分和地理区域,成为了各种文化交融的“大容器”,而项脚汉族作为一个特殊的具有孤岛性质的民族,它在与周边民族的交往、碰撞与冲突中,不仅没有被异族文化所吞没同化,反而进行了传承、发展与创新,在文化交流中彰显了汉文化的独特性。并且无论如何变迁,汉文化在各种民族文化中仍旧占据主导地位。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项脚村传统汉服坚守本民族汉服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吸取和借鉴他族服饰文化因子,加以发展和创新,将多元的民族文化与传统汉服统一在一起,让项脚村汉服文化呈现出全新而又统一的面貌。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6年木里县项脚村实现村组通车,打开了一条对外交流的渠道以来,方便而新潮的现代服饰涌入了封闭的山村,传统服饰受到了强烈冲击,部分服装的形制也受到了现代服饰的影响。现如今项脚村汉族男子已很少穿着传统汉服,只有老人和部分妇女还继续穿着传统汉服,但也大多是在重大仪式场合以及节日时穿着。并且项脚汉族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也已经失传,村落里最后一台传统木质纺织机也在不久前腐朽倒塌。这不禁让人思考当现代文明的列车呼啸驶来时,项脚村传统汉服的生命力还能维持多久?[12]

服饰是一个民族身份的外在象征,也是文化变迁的重要指南。从一个民族服饰文化的演变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社会生活变迁的轨迹以及民族文化交融的生动画面。通过考察项脚村汉族服饰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当地汉服不断与周边彝族、苗族、蒙古族、藏族等民族服饰文化发生互动与融合,并且不断适应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从而形成了今天别具一格的服饰风貌。而反观当前中国各地开展的汉服运动,许多人都坚持“复原”的准则,依照古籍、古画或考古等资料,原样照搬古人的穿着,试图恢复数百年前汉服的面貌。两相对照,我们不禁要问:如果汉服是一成不变的博物馆陈列物,那么汉服复兴运动还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服饰文化如果不能适应现实生活的需求,那么在当代还有什么留存的必要?笔者认为,汉服文化虽然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文化积淀,但并非禁止不动的博物馆陈列物,而应随着历史的演变与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展,从而让更多的人接受并乐于穿着。就如同项脚村传统汉服文化的变迁,因为没有固守最初的服饰风貌,而是积极与周边民族服饰文化进行交流融合,从而呈现出目前特色鲜明又多元并包的独特风貌。这为我们理解汉族服饰文化的多样性形成过程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也启发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当前中国的汉服复兴运动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猜你喜欢
挑花围裙服饰文化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左手围裙,右手社会
食堂大师傅的围裙
浅析雪峰山地区花瑶挑花的历史及传承现状
非遗视角台湾高山族(原住民)传统服饰文化研究
古怪的围裙
挑花看“妹”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
渔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