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霞
摘要:受近年来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改革的要求影响,教师必须树立创新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中体现出学生的能动价值。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习惯养成、爱好培养的关键期,他们对新鲜的事物感到好奇,也愿意接受新颖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法的更新,逐渐渗透微课教学的因素,促进学生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使学生在课堂活动的训练中形成较强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背景;微课教学
引言
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左右时间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微课带给学生的是全新的体验感受,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加系统和深入,有助于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而与合作学习的结合更能起到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作用,将教学效果提升到最优化。改善当前教学的一些弊端,努力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取得更大进步。
1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当前教学仍然以讲授法为主,不可忽视的是讲授法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上存在一定的教学弊端。教师系统地讲解知识会让学生在脑海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是如何顺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具同样值得教师深入探讨。对相同的知识点讲“精”讲“细”,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技能,也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水平,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所以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方向就是推动教学策略的多元化、科学化和时代性。
2探究合作学习背景下小学数学微课教学的意义
微课教学是随着网络化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所以探索微课教学也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进程。有利于让学生深入、反复地学习知识,对较为抽象的数学内容有能够通过反复琢磨明白其中的数学原理。学生的数学基础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微课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反复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薄弱的地方有针对性地学习。同时在合作学习的背景下更有利于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进而落实人才教育和素质教育。
3合作学习背景下小学数学微课教学的具体策略
3.1合理选择教学的素材
较为简单琐碎的知识点并不适合进行微课教学,教师要选择复杂、系统的知识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进行微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的重难点,并对难理解的地方放慢讲课速度,重复进行讲解。深入挖掘课本内容,适当进行拓展,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
举个例子,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就锐角和钝角这一内容进行微课教学设计。给学生展示不同大小的角,带领学生进行判断。用动态的图画展示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的特点。在微课的最后可以以表格的方式对二者进行区分,让学生直观对比锐角和钝角的不同之处。同时也是对微课全部内容的总结,使教学过程更完整。
3.2有效预习,优化导入
教师要在学生的预习基础上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加理想。还可以在微课开始前设计有趣的导入环节,这种课堂活动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学生也会主动配合教师,踊跃表达自己的想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正常顺利地进行。
举个例子,在教学“认识多边形”这一课的时候,教师要布置预习任务。比如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多边形有哪些。然后教师在微课刚开始的时候先留有40秒左右时间让学生分享预习内容。在预习的基础之上进行趣味导入,教师采取直观演示的形式,用卡纸裁剪出一个正六边形,然后让学生观察它有什么特点。接下来再进行多边形判断、求多边形内角和等内容的讲解,体现出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特点。
3.3多联系生活中的实例
教师如果能够将知识与生活进行联系的话,会增加学生学习的热情,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并且还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更多的感悟。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发挥小组的优势获取知识,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化机械学习转变为主动发现学习。
举个例子,在教学“”认识方向”这一课时,教师不光要让学生能够做对练习题,还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所以在微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进行生活中方向内容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明确的方向感,将自己主动融入到数学情境之中去展开思考,有判断方向的依据。在有限的微课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明确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結语
总而言之,教师之间应该集思广益,共同探索更加多元化的合作学习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归纳方法,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建议。使新颖的教学方法能够满足小学生的受教育需求,受到学生的喜欢。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研究者,应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能够看到微课教学的优势所在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推动二者进行联系,相互促进。这对于保证教学任务高质量的完成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教师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合微视频,微课的小组合作学习探究[J].读写算,2019(31) :24.
[2] 张世宏,浅谈如何利用微课教学优化小学数学合作学习[J].数码设计. CG WORLD, 2019(10)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