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晓川
摘要: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当前互联网+教育环境下所兴起的新型教学方法,将其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则能够促进知识传授与学生道德价值观念发展的相互统一。大学英语作为兼具人文性、工具性的高校通识必修课程,于课程思政教育中具备天然的优势,本文则主要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例,具体探索课程思政融合育人模式下混合式教学的运用措施,以期为促进大学英语教学优化、改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融合
前言:
课程思政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贯穿于学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当中,从而落实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一指导思想事实上也是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所在。基于立德树人教学背景下,高校教师要善于挖掘出学科中所蕴含的德育与思政素材,同时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學引导策略,共同助力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大学英语属于高校所开设的一门通识必修学科,该科目开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人文素养以及跨文化意识,其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教育理念与课程思政教育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故而高校英语教师则要充分地融合课程思政,发挥出大学英语课程的应有育人优势,实现英语教育的提质增效[1]。混合式教学就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结合,现阶段互联网+环境中,该教学模式则是指建立在先进教学思想与科学理论上所采取的将传统课堂教育与互联网新型教学加以整合的新型教学方法,在混合式课堂上,既能够充分地发挥出传统课堂的授课讲解优势,也可以展现出科技教学的魅力,有助于进一步实现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多重目的。而融合课程思政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则是英语学科发展的重点方向,同时也是时代发展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2]。
一、重构教材内容,串联育人隐线
在大学英语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出教材中所隐藏的德育与课程思政元素,并且有意识、有目的的凸显出这类教学素材,增强学生们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思政教育体验。从另一角度上说,教材是学生开展英语知识学习的重要载体,那么在为学生们设计英语思政课堂时,教师也可以灵活地调整教学安排,对教材内容加以重构,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语言技能培养的教学“明线”中有效地串联起教材中的育人“隐线”,实现明线与隐线相互交织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促使英语语言文化育人功能最大化程度发挥。例如,在《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的这一版本英语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先对具体的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出每一个单元主题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内容,并有效地将相应的单元主题之间所蕴含的逻辑关系剥离并凸显出来,如在第三册大学英语教材中,第2、3单元的主题为“爱与友谊”;第4、5单元的主题可以概括为“运动与健康”;第6单元主题为“幸福”;第7、8单元主题为“教育和文化”,此时,教师则可以适当地对教材内容加以重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大胆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按照教材单元顺序开展教学活动的传统思路,构建出一条新的课程思政教育主线,即将这一册英语教材划分成四个板块,并且按照单元主题妥善地安排各个板块的教学顺序,如“教育和文化→爱与友谊→运动与健康→获得幸福”。在这样的教学安排下,学生们可以通过“教育和文化”板块初步树立起正确的求知观、文化观;通过“爱与友谊”则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友谊观、爱情观;在“运动与健康”这一课程思政板块,学生也会形成积极的健康观,逐步养成终身体育、终身运动的健康生活状态;最后,当教学“幸福”第四板块内容时,学生们也可以通过逐步的思政教育渗透而深化对幸福内涵的理解,从而影响其在自身的实际生活中能够有效地区分何为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并做到能够超越表层的幸福而踏上追求精神幸福的道路,进而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与精神塑造育人作用[3]。
重构教材内容是大学英语教学融合课程思政的第一步,而为了更好地凸显出学生们的思政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应当善于结合混合式教学来强调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效果的产出。例如,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课程思政模块来为学生们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并且鼓励学生按照自己更加擅长的方式开展课程学习,包括互动式活动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线上线下结合探究等,在学习任务完成后,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们预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如学生在学习完第一、二板块内容后,可以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合作制作PPT,并进行课堂汇报;又或者是在学习完第二、三板块内容后,可以将学习与实践过程合作录制为微视频,并于课堂上展演。课程思政成果的展示与导向往往能够进一步助推英语思政的发展,而在这样的混合式学习或称当中,学生自身语言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信息加工能力均能够得到有效地培养与锻炼,与此同时,课程思政教育中提升学生个人修养、实现人格塑造、增强其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科学价值观念等育人目标也可轻松实现。
二、实施精准思政,育人与语言学习相融合
随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我国各大高校、各科目教师也都对英语课程思政教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教学改革创新探索。究其本质,课程思政落实的根本前提在于要善于透彻理解课程思政理念,精准把握教材、教学中的思政融合渗透点,并且在融合课程思政教育时,不仅要充分地考虑英语学科的语言文化特点与基本教学规律,教师说采取的融合渗透方式也应当水到渠成、潜移默化,而不是直接机械性地将思政教育元素塞进学生英语学习课堂,如此一来,不仅难以发挥出思政素材的育人效果,教师的生搬硬套只会将“说教式”教学弊端放大,并且还有可能引发学生反感。这一现象的存在也是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师课程思政融合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所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首先要能够准确地区分教材中的思政点与思政元素,其中,思政点主要是指由整体课程内容所引申出来的一个思政主题,且具有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基本特征;而思政元素则是相对零散且缺乏体系的,并且在同一个思政点下,可能会蕴含着多个思政元素,并且这些思政元素会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从这一角度上看,教师要想实施精准思政,将育人功能与语言学习相互融合在一起,教师则应当将每个单元中的主题思政点与分散于教材当中的思政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并且使其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以此有效确保思政点在思政元素的讲解过程中能够被学生们理解透彻,此时,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教学之间的相互融合也会更加灵活、自然、有机,摆脱了生搬硬套与全程说教的课程思政教育误区。
例如,教师在第一册大学英语第六单元“文化礼仪”的这一单元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课文中所聚焦的“两个家庭因公共场所小孩扬沙子的这一冲突事件”作为课程思政切入点,从而积极地引导学生思考“冲突”为何发生以及如何解决“冲突”。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将教材中课文的内容科学的划分成三个部分,如“How did the incident start?”、“How did the incident develop into a conflict?”、“How was the incident resolved?”,以此分别围绕冲突的产生、发展以及解决内容进行课程思政融合,在每一个部分中,教师可以明确地为学生指出所对应的思政点,并适当地挖掘出思政点当中所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如语言、文化、思维等。在语言层面,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们设计好相应的学习任务表格,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寻找出课文中表现冲突双方不同反应的核心词汇、短语、句式结构等。而在掌握了相应的课文内容与语文之后后,教师还可以针对“冲突”这一思政点巧妙地引导学生应用所掌握的词汇、短语、句式结构等口头描述当下“中美两国应对疫情不同做法”的这一热点冲突事件进行口头描述,以此有效提升学生们的英语语言能力,增强其家国情怀。在文化层面,教师则可以指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较常出现的冲突事件,如人与人、人与自然、文化与文化、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等,并且通过冲突事件的解决方式来指导学生思考如何适当地处理冲突,使其能够从解决方式上汲取智慧。而在思维层面,教师则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思维辩论活动,如围绕“Conflict, good or bad?”这一主题进行答疑思辨,并结合学生们的发言,总结指出“冲突本身既不好也不坏”、“有时冲突中蕴含着变革的含义”、“身处于冲突时应当利用冲突”等冲突内涵,促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冲突观、问题观,引导他们学会正确的解决冲突,正视文化与思维差异。同样的,教师也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分析不同国家对待防疫的不同做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开放眼光,促使语言知识与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精准结合。
三、创新教学模式,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在当前互联网+教育环境下,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普及,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优势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优势也日益凸显出来。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而言,教师为了培养更高质量、高素质的应用型英语人才,仅仅依靠有限的传统课堂教学时难以达到这一目标的,而线上线下结合教学,则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科学地利用好课余时间以及网络第二课堂来不断地学习更多英语内容,夯实英语能力,进而优化学习效果。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高校有创设了具有自身院校特色的网络教学平台,那么基于融合课程思政思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中,教师也可以积极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策略,推动课程思政的稳步发展。仍以上文叙述中所提及的“文明礼仪”这一单元教学为例,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提前为学生们设计好单元学习任务单,并将相应的课前思政阅读素材、预习任务、自主学习目标等内容上传至网络平台当中,要求学生利用好自己的课余时间开展自主线上学习。同样的,在网络平台中,教师也可以随时查看、浏览学生们的学习进度与学习效果,并针对学生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加以整合,最后再贴合学生学习困难与问题实际,针对性制作基于课程思政视角下的语言知识、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相关理论知识讲解的微课视频,从而更好地配合学生线上学习,真切地提升其英语学习质量。而在线下课堂上,教师则可以设计更多的与语言技能训练相关的参与式教学活动,如上文所提及的“Conflict, good or bad?”主题辩论活动、“六尺巷”诗歌翻译活动、冲突事件演示活动等,通过多元化的混合式教学活动,更好地引导学生将线上所学习到的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转化为英语语言的时间应用能力。除此之外,为了帮助教师积累更多优秀的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与经验,高校也可以积极组织建设课程思政数字资源库,从而更为系统的收纳课件、教案、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音频、图片、文本等素材,通过建设“育人案例库”来进一步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发展。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够充分地发挥出线上、線下二者的各自优势,有助于拓展学生们的学习时间与空间,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锻炼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4]。
总结:
融合课程思政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实用性,高校英语教师要善于重构教材内容,串联起教材中的育人隐线。为实施精准思政,还应当巧妙地将思政育人与语言学习相互融合起来。另外,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还需要不断创新英语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获得语言运用能力与思想政治素养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1]姜丹.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J].校园英语,2021(30):19-20.
[2]王卫红,王迪.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观察,2020,9(41):58-60.
[3]卢晓静.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的相互促进——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J].海外英语,2021(20):157-158+228.
[4]张华.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设计与组织[J].校园英语,2021(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