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约秋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行业针对传统文化渗透工作的重视程度在逐步加深。与此同时,初中科学作为校园学科的重要组成结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此,将初中科学与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的融合,帮助学生以文化的视角看待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形成正确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下文对此进行系统性的论述。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初中科学;结合探究
引言:
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长期发展的重要结晶,其中蕴含丰富的民族精神特色、民族风俗风貌。初中科学主要讲述的就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旨在帮助初中生更好的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由此可见,初中科学与传统文化教育在课堂实践中具有较高的适配度。教育行业内部相关的从业者,应当规范的利用传统文化作为科学课程开展的切入点,将初中生综合学习热情进行调动。
一、应用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思考
初中教师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知识,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思考、理解教材中的具体内容。该项教学方法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应与导学式教学思路进行全面的融合。教师应当充分的掌握初中科学教学思想,打破传统程式化、教条化的科学教学模式。利用传统文化,开篇点题切入教材内容。通过上述两项资源的结合,以学定教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科学发散性学习思维。一方面,教师避免直接向学生传达科学学科学习的重点知识。而是由传统文化中精神、风俗、神话故事的讲述,有序的组织、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求知。将整体的教学活动由教学转向导学,着重利用传统文化去培养学生课堂的自主能力、创新开发能力。但是又区别于传统的自学,教师只是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例如:在《电与磁》的课程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司南运转过程,将学生对电与磁学习的好奇心进行调动。与此同时,依据《古矿录》中的记载,向学生讲述司南指南的由来以及作用。基于此,利用简易的吸铁石鼓励学生进行吸引、排斥的演示,以吸铁石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吸引、互相排斥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点,引导学生对磁体、磁极、磁化的概念进行深入学习,优化课堂的导学教学结构。
二、應用传统文化构建科学情境
教师应利用传统文化创设科学教材内容中的学习情境,以形象、主观、生动、具体作为课堂情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知识,满足初中生对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教学模式的需求。与此同时,可以良好的中和初中科学学科知识逻辑性较强的缺点。避免枯燥无味的科学知识,对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破坏。情境创设的重点就是利用图像、音乐、表演、语言营造出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从而将学生带入到初中科学学习课堂中。并且,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虚拟现实技术、收音机等信息产品作为自身的辅助教学工具。例如:在《地球的绕日运动》学习中,教师通过传统文化中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的讲述,激发学生对太阳运动学习的探索欲。与此同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表演地球自转、公转中的运行画面。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使用,帮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地球公转中自身影子产生的具体变化。以此类推,进行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在传统神话的熏陶下,产生宇宙问题的学习动力。
三、应用传统文化深化教材知识
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民族精神、文学知识,将其与科学学习进行交融。一方面,帮助初中生深化自身的学科知识学习深度。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唯物思想。并且,以传统文化中的成语故事、古文诗词作为科学课堂教学游戏设计的基础,由此及彼的温习科学学习知识,全面提高当前初中生综合文化素质。例如:在月相、日食月食的学习中,在整体课程文化知识学习后。教师可以利用传统古诗词中针对月亮的描述,使学生深化对月相、日食、月食等概念的理解。例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充分体现满月的情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残月尚弯环,玉筝各泪弹”生动想象的创设了残月的景象。“况当弦月上,一醉祝千春。”、“林梢挂弦月,江路粲寒梅”全方位的讲述弦月的景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古诗词文化知识,进行月相描述的知识竞赛。既可以轻松缓解学生科学知识学习的综合压力,又可以调节整体课堂死板、枯燥的环境,全面强化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灵活性。该项教学方法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必须与初中科学的教材知识进行密切的衔接,以此保证文化与科学的有机结合。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教育与初中科学教学的融合运用,符合当前初中教学改革工作思路。上述文章从深化教材知识、构建科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个角度,针对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科学中的应用提出具体的建议。既可以创新初中科学的教学氛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又可以为科学学科教育行业的革新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忠.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读写算,2020(34):21-22.
[2]游聪波.论初中科学学科教学对学生成长的帮助[J].试题与研究,2020(30):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