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标提出:“注重散文阅读教学的深度探究,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建构学生的阅读图式,有效进行深度阅读。”散文阅读应使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获得语言知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拟从散文阅读教学文、言两方面探究散文阅读的基本途径,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入情入境地感知作者的情感,探究文本的内核。
关键词:散文阅读;深度探究;语言建构
深度阅读是 相对于浅阅读而言,它是以提升学生知识、思维、能力为目的的阅读形式。开展深度阅读需要教师在课前注重深度整合和设计,课堂上注重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从而引领学生深度探究、深度思考。在散文阅读中,教师需要基于语言和情感引领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层品读,才能引导学生的高阶思维得到发展和提升。教学中发现,多数教师非常注重深度阅读,但其在执教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理解偏差,认知错误。有的教师过分解读文本,致使文本阅读脱离了主目标。(2)重视活动,轻视思维。有的教师认为文本的深度解读应注重开展活动,整个课堂看似热闹,学生思维提升却不明显。(3)缺少有效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教師缺少对深度阅读方法的引导,在问题设计、方法引导、素材选取上缺少精准的把握,致使深度阅读有名无实。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散文篇目较多,其在阅读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作者在文本中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基于此,笔者认为,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散文的文体特点,注重对散文语言的品味,在语言精微处品味,适时补充互文材料,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开展深度阅读。
一、在语言空白处追问
言语是语文教学最先研究的对象。在散文阅读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两个方面。教师要注重言语的内容,关注文本的情感、旨意、背景等,从而深入语言内部,抵达作者的内心。
在语言空白处追问。任何一个文本词句的选用、组合、顺序都体现作者的情感。作者为了含蓄地表达情感通常会“留白”,让读者去思考。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作者的“留白”进行涵泳,透过文字的表层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意蕴。比如,阅读《秋天的怀念》这篇散文,学生在作者史铁生简短的语言叙述中感知到了双腿瘫痪的史铁生面对人生重大命题时的抉择。文章篇幅简短,内容简单,但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发现史铁生在文章中省略了许多内容,比如“文章反复提及母亲提议‘我去看花,却不写如何开导‘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补写文本中省略的内容。有的学生展开想象,写母亲设法为“我”治病,母亲对“我”进行心理疏导,母亲为“我”寻找出路等等。在补写的内容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其穿插在文本相应的段落中,让学生说一说原文表述的妙处。这时学生会发现作者是有意留白,着重将笔墨凝炼到一处,更深层次地表达母亲以一种全新而含蓄的方法展现对儿子的爱。学生会得出:春天母亲提议去看花是为了让“我”从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中感知到生活的热情;秋天母亲提议去看花是让“我”从大自然中感知生命的倔强;去北海看花,母亲是想唤起“我”对童年的回忆,把“我”从不幸中拯救出来。学生填补空白有助于其全面地理解作品,体悟作者的情感。
二、在语言矛盾处补充
新课标指出:“注重学生的审美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文字的体验中感知作者的内心,洞察人性,丰富人格。”阅读散文,学生需要透过文字的表面,深切地感受作者多元化的情感。
补充互文性材料,化解语言矛盾。在散文阅读中,教师需要围绕文本的核心问题补充互文性材料,帮助学生读懂文本的深层含意。比如,阅读《秋天的怀念》一文,学生会发现文本中有大量的词语似乎并不合情理,如文中第一段“悄悄地躲去”“悄悄地来”“偷偷地听“,连续运用叠词表现母亲言行的谨小慎微。面对双腿瘫痪的儿子,母亲应该前来劝导,但是母亲反而“躲起来”,这似乎不合常理。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母亲行为背后的内心情感。教师可以补充散文《合欢树》中的文字:
母亲那时已经不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有办法治,母亲全部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总能找到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
学生阅读这段文字之后体会到母亲其实是非常关心“我”的病情的,即使已经有了白发,但还是到处为“我”张罗治病的方法,这足以可见一颗慈母之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读两篇散文背后的意义,在相互关联的文本中寻找映衬的细节,从而进行互文性解读,探究文本内核。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文本创作的背景和时间,使学生明晓《秋天的怀念》一文所表达的情感不仅仅是对“母爱的歌颂和母亲的思念”,还有作者对母亲在世时不懂母爱的一种悔恨之情。这是一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文字的背后表达的是作者深深的忏悔与思念。
三、在语言精微处中提升
首先,在语言精微处理解。一篇经典的散文,作者往往将情感隐藏在语言的精微之处,教师需要在语言精微处追问,从而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实质。比如,学习《老王》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这句话的内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本文作者写老王的善良与艰辛,表达作者对他的同情,为何作者最后却表达愧怍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语言,理解“愧怍”的内涵。学生会找出相关语句。比如“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一句,作者运用“当然”一词有一种高高在上、自豪的意思。作者巧妙地运用这个词,意在表现当时杨绛一家并没有真正地想帮助老王,或者说即使是帮助并没有将老王放在与自己同等的地位去看待,而是一种高贵之人对身份卑微者的可怜,这是一种知识分子的清高。而多年之后杨绛想起这件事表达的却是一种“愧怍”之情,可见一个知识分子博大的情怀。
其次,在语言精微处运用。教师需要抓住文本中精妙的语言,恰当点拨,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比如,肖培东在执教《一棵小桃树》时,引入贾平凹先生的一段话:“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始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能写出一个字来表达作者对小桃树的情感,你觉得是什么字。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充分地挖掘文本,找出文中能够表达对小桃树情感的字。有的学生说“敬”字,表达对小桃树的“敬畏”之情;有的学生说“念”字,表达对小桃树的“怀念”之情;还有的学生用一个“梦”字来表达对美好愿景的期盼。教师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给予点评,从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对文本进行解读,拓展学生思维,深度挖掘文本内涵。
总之,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散文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全面多样化的解读,从而激活学生形成多元思维。
作者简介:陈蕴琴(1976— ),女,江苏省如东县河口镇景安初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