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活动教学”是指以活动的形式去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以活动方式为载体,师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落实核心素养而展开。提倡“知行合一”和“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从而获得自己的认知,满足成长中所需要的情感要求,完成情感的培养。朗读活动、表演活动、语用活动是实施“语文活动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文活动教学;朗读活动;表演活动;语用活动
“语文活动教学”是指以活动的形式去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以活动为载体,师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落实核心素养而展开的。实施“语文活动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教育家陈鹤琴说:“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使儿童“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语文活动教学”就是一种语文学习活动的实践过程,主要表现为学习过程是“活”的,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语文,学习语文;学习手段是“活”的,提倡“知行合一”和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从而获得自己的认知,满足学生成长中所需要的友情、关怀、慰藉、交流、宣泄等情感需求,达到情感的培养。当然“活动教学”的实施应以活动方式为载体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发现朗读活动、表演活动、语用活动是实施“语文活动教学”的有效途径,能有效帮助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诗文朗读及朗诵活动
1.朗读及朗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种全新的单元设计形式,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活动·探究”单元“改变了传统的阅读单元形式,将一直以来的课文组织形式改变为以任务为先导,以活动为主体,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的动态系统”,这一设计思路与教材的设计思路逻辑相同,即阅读、拓展阅读、活动、完成任务。朗读及朗诵教学是诗歌单元学习活动的重点方式之一,在诗歌单元学习结束后,为了巩固所学的成果,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帮助,加强朗诵训练指导,布置拓展任务:要求学生自选一首最喜爱的诗歌进行朗诵练习,课下进行辅导,然后选出代表,参加由两个平行班组织的“诗歌朗诵会”,进行汇报演出,以促进教学任务的延伸和拓展。这种活动能够极大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还能有效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帮助的积极性,可谓一石二鸟。
有调查数据显示,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方式中,动手实践活动占62.21%,创设问题情境占43.69%。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使课堂“活”起来。设计好活动方案,做好活动前的准备,组织好活动过程,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达成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完成核心素养落实的目标。参加朗诵活动的學生深有体会地说:“诗歌朗诵,将文字的魅力和声音的魅力结合,音文结合,将原本枯燥的文字加上了旋律感。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还让我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诗歌的美好意境,真正理解诗歌的内涵,真的是受益匪浅。”事实证明,精心设计的朗读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朗读及朗诵活动可以培育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朗读及朗诵活动是读者对文本的再创作,是读者与作者的一次情感交流,也是读者内心情感的表露。钱理群先生曾说“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及朗诵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其实朗读的过程就是积累语言素材的过程,使口语表达词汇丰富;借鉴规范的句子,使口语表达简练;学习各种修辞方法,使口语表达更富感染力;熟悉语调、语气的变化,使口语表达生动活泼,富于感情,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书面表达能力。
3.朗读及朗诵活动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诵读有利于身心健康,可以增进学生对母语的亲近感,还可以培养学生一种追求美的幸福感;同时也是学习语文最基本、最原始、最丰富、最有效的方式。中华民族的语言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具有抑扬顿挫的音韵美和一点一划的写意美,朗读及朗诵这种具有形式美、层次美、画面美、韵律美的方式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表面上平淡无奇的汉字内蕴的文字之美、文章之美和人性之美。学生经常诵读就会在领略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完成修身养性的美育任务。朗读及朗诵活动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其目的就在于满足人性的需求,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朗读时,特别是齐声朗读时,自然就有了一种仪式感,仪式感又一次纯洁和美化了学生们的心灵。通过活动的形式营造出浓厚的诵读氛围,会让学生热爱经典诵读,有时间,有地点,自愿去读,感受其声,领悟其情。
二、课本剧的编演活动
1.散文、小说、戏剧“演出来”
为了让学生体会戏剧空间和时间高度统一、矛盾冲突高度集中、人物语言口语化等特点,在教学戏剧单元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教学——戏剧演出。首先布置任务:根据所学的戏剧理论结合课文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或者小话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经过多次修改、多次排练、打磨后推举出优秀剧目,利用班会课的时间进行汇报表演。学生不仅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幕幕催人泪下的课本剧,还能编出令人难以忘怀的小话剧。例如,学生创编的《我要上学》,其内容再现了固原山区贫困生渴望上学的情景,再由来自山区的学生表演,鲜活的再现了山区孩子们渴望上学的生活情景,打动了观众,一时间台上台下产生共鸣,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实践活动不仅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这种体验学习的过程也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表演能力的机会,大大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实践证明,让学生大胆的改编,创作排演,由学生去扮演其中的人物,激发学生推敲人物个性、品味人物语言特色、理解故事情节的热情。同时,借助改编文本,欣赏民风民俗、服装、道具等的过程实现了美育的渗透。张廷凯教授说:“有效的教学需要突破教科书内容和难度的制约,跨越一本教材的教与学,跨越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从有限的教学空间拓展到无限的自然社会。”一位学生说:“在排练课本剧过程中,记忆台词、表达台词都是一种培养语文素养的好方式,弄清词的含义,才能顺畅记忆,这有助于感知、理解、提高古文认知能力;课本剧排练的过程也是培养人际交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大量口语交际机会,对口头表达、人际关系互动、情感沟通等各方面能力都有促进和提高。”这无疑是给学生提供了一次锻炼个人综合素质的平台,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2.文言课文“演出来”
一直以来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学生碰到文言文多有畏难情绪。探索中笔者发现采取“演”文言文的活动教学法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中,让学生扮演文中的妻、妾、客人、大王和邹忌等角色,揣摩人物心理,从而理解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再现文中的画面,在笑声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课本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样式,鼓励学生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把优秀的文本改编成适合表演的课本剧,通过自我创作、本色演出、真情告白,以舞台表演的形式演绎课本内容,汇聚成一种可视的文化、可触感的信仰、可传感的力量,真正落实审美情趣、鉴赏交流、生活感悟等素养的培养。
三、真实情景的语用活动
温儒敏认为,语文课是“基础的基础”,培养语言能力、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还应进行思维训练,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直觉思维。教师要创立教学情景,使学生沉浸其中,这种沉浸不是灌输,而是自主习得,是认知或者体验生成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更好地表现生活,就要让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观察,而不是在课堂上“闭门造车”。比如,抗击疫情期间,一位教师巧妙地利用抗疫资料设计写作教学环节,设计“当好宣傳员”的活动教学,较好的完成了认识病毒、学习防疫常识的任务,培养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课程是这样进行的,教师首先提出学习的目标任务:
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很多城镇、社区、村庄开始封闭,限制人员出入,这不免引来人心的不稳定,请你为社区(村委)写一条标语,稳定民心、振作精神。(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其次,教师解释了什么是标语和标语的意义,然后给学生出示了范例,请学生加以比较。
看到几条有问题的标语后学生开始议论纷纷。学生们讨论的结果是:标语不仅要起到提醒警示的作用,更要温暖人心、富于美感。并且争先恐后地写出如下标语:
别慌,封锁才能远离病毒;别怕,隔离才能防控疫情。
众志成城抗疫情,群防群控渡难关。
这种“语文活动教学”巧妙地将语文学习与真实情景中的语用实践紧密结合,既完成了对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又训练了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语文活动教学”作为一种补充形式,我们要充分发挥其特点,实行结构化设计,引导学生开展各种体验性和探究性的实践活动,突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强化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语文性,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当然,“语文活动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始终相信:“教学是艺术,更是科学,教学艺术是一种境界,而不是刻意设计。”
参考文献:
[1]王涧. “活动·探究”单元的顶层设计和教学实施[J]. 语文学习,2017(11).
[2]张廷凯.基于课程资源的有效教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5).
作者简介:袁建萍(1962— ),女,宁夏银川市师资培训中心高级讲师,宁夏回族自治区特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师范语文教育教学、普通话培训和教师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