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滨芝
【摘 要】让学生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是《“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的教学要义所在。教师可通过船与船的比较、人与人的比较、数字与数字的比较、人物与环境的比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知哈尔威船长的人物形象,发现这一人物身上光辉的人性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关键词】文本解读;人物分析;统编教材
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一篇经典小说。小说中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品质感动了每一个读者。让学生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是这篇文章的教学要义所在。笔者试图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人物。
一、船与船的比较
小说中介绍了两艘船,一艘是主角,叫作“诺曼底号”,另一艘叫作“玛丽号”。且看文章对于两艘船的描写:“‘诺曼底号是一艘大轮船,在英伦海峡也许可以算得上是最漂亮的邮船之一。它装货容量六百吨,船体长二百二十英尺,宽二十五英尺。”而“玛丽号”是“一艘装有螺旋推进器的大轮船,它从敖德萨起航,船上载着五百吨小麦”。可见,两艘船从体型上来说不相上下,“诺曼底号”要比“玛丽号”稍大些。然而,在“大海上夜色正浓,烟雾弥漫”的情况下,两艘船的行驶状态却大不相同。先来看“诺曼底号”,“船长站在驾驶室里,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至于“玛丽号”,“行驶速度非常快,负载又特别大”。请注意,这里有两个副词特别关键,“非常”“特别”,在这样糟糕的环境下还能开得如此之快,置人的安全于何在?一个是驾驶得“小心翼翼”,一个是驾驶得“非常快”,通过这一比较,两个船长高下立判。可以说,哈尔威船长这种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职业操守让人钦佩不已。
二、人与人的比较
小说中的人物较多,然而具体可数。“‘诺曼底号上有二十八名船员和一名女服务员,还有三十一名乘客,其中十二名是妇女。”
先来比较一下哈尔威船长与乘客。文章开头写道,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乘客们都进入了梦乡”。其中的“小心翼翼”和“進入梦乡”非常值得玩味。很多人对于“进入梦乡”不以为然,以为作者轻描淡写,须知“进入梦乡”意味着乘客处于一种极为放松、极为惬意的状态下,否则,只能说是睡着而已,后文的“酣睡”一词恰恰印证了这点。而乘客的“进入梦乡”“酣睡”是建立在哈尔威船长“小心翼翼”驾驶船的基础上的,体现了对哈尔威船长的信任,这也从侧面表现出哈尔威船长对于乘客的安危高度负责的态度。
船只遇难后,“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而哈尔威船长呢,“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正是在哈尔威船长的指挥下,“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最终哈尔威船长指挥船员挽救了全部乘客,而他却没入了黑暗而凶猛的大海中。这里乘客的慌乱与哈尔威船长的镇定自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假使哈尔威船长也乱了阵脚,那么很有可能整艘船上的人会全军覆没。
再来比较一下哈尔威船长和船员。船只遇难后,“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把小艇都弄翻了”。训练有素又习水性的水手在面对这样的突发状况时按理说起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但他们被这突然的变故扰得自己都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这样的表现实在让人大跌眼镜。反观哈尔威船长,面对慌乱的人群,面对“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的困境,他保持头脑清醒,指挥若定。因为有了他这个主心骨,其他人才吃下了“定心丸”,才能按部就班、平稳有序地组织营救。文中有个地方需要特别指出,哈尔威船长让船员“把克莱芒救出去”。同样是水手,但因为克莱芒年纪小,还是个见习水手,所以也要特殊对待,特殊照顾。这个细节体现了哈尔威船长作为一个男人对妇女、儿童的爱护和关心,这是何等的胸怀与气魄啊!
文中有这样几处语言描写:(1)“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2)“洛克机械师在哪儿?”“船长叫我吗?”“炉子怎么样了?”“海水淹了。”“火呢?”“灭了。”“机器怎样?”“停了。”(3)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福大副?”大副回答:“到!”船长问道:“还有多少分钟?”“二十分钟。”“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在,船长。”“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4)“把克莱芒救出去!”
这些话有些是哈尔威船长指向所有人说的,有些是指向某一个人说的。仔细阅读,可以发现,哈尔威船长的话往往较长,内容较多,而其他人的话则较为简短,内容较少。在这一长一短、一多一少的话语中,可谓暗藏玄妙。试想,在当时如此危急的情况下,作为船长,作为指挥者,其每一个句话都至关重要。第一处话语是为了稳定局面,防止出现骚乱,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第二处话语是为了了解船只的受损情况;第三处话语是为了了解船只能维持施救的时间,据此提出施救的方案,除此之外,还提出了一些保障施救的具体措施;第四处是为了施救年纪尚小,还是见习水手的克莱芒。通过这些语言描写,不难看出,哈尔威船长可谓临危不乱,镇定自若。
三、数字与数字的比较
这篇小说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就是运用了很多数字。如果走马观花式地看一眼,很难看出其中的玄机。其实,这些数字大有机密。
先来看第一组数字。“它装货容量六百吨,船体长二百二十英尺,宽二十五英尺”与“船上载着五百吨小麦”,这是两艘船的整体比较,体型可谓庞大。如果这样的庞然大物在海上相撞,后果可想而知。交代这两艘船的尺寸与载重,是为了给下文灾难的发生蓄势,而且还渲染了灾难的严重程度,这为接下来塑造哈尔威船长力挽狂澜的英雄形象做了铺垫。灾难愈是严重,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愈是高大鲜明。
再来看第二组数字。“‘诺曼底号上有二十八名船员和一名女服务员,还有三十一名乘客,其中十二名是妇女。”这句话中有这么几个地方需要注意。一个是船员数量与乘客数量的对比。加上哈尔威船长,船员共计二十九人,而乘客是三十一名,这几乎是一比一的比例,而且船员都颇习水性,完全可以在船只遇难后对乘客实行一对一的施救。可是真实情况呢?船员们自顾不暇,统统慌了手脚,哪里管得上乘客,只有哈尔威船长能够真正做到临危不乱,指挥若定。另外一个地方是男女数量的对比。“三十一名乘客,其中十二名是妇女”,如果加上那一名女服务员,男女比例大概是四十八比十三。妇女相对来说力气小,自救能力差,是弱势群体,需要男人的保护和帮助。但当时,“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甚至逼得哈尔威船长说出“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的话,可见,情形是多么危急。关键时刻,哈尔威船长站了出来。作为船长,他指挥船员施救;作为男人,他让妇女走在前面,先救妇女。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接着看第三组数字。这里有一个颇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哈尔威船长在说明船上人数的时候,唯独将自己落下了。可不要小看这一情节的设置,往往细微处见大义,作者这样构思,恰恰是想要让哈尔威船长与其他人作比较。一个人在六十个人面前可谓势单力薄,然而就是这“一”个人力挽狂澜,救下了整艘船上剩下的“六十”人,这不可谓不是一个壮举!
最后看第四组数字。“二十分钟”与“六十人”。试想一下,在當时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进行施救,困难可想而知。如果不能争分夺秒,势必会造成人员伤亡。然而要在“二十分钟”这么短的时间内去营救“六十人”,可谓难上加难。可是对于哈尔威船长来说时间已经足够了,他为什么如此自信呢?这与他的能力与魄力是分不开的。首先,哈尔威船长必然对二十分钟之内完成施救有完全的把握;其次,如果哈尔威船长没有一种能够在危难面前挺身而出、视死如归的气魄,是断然不能如此坚信与坚决的。
四、人物与环境的比较
恩格斯曾经说过,“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所谓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不仅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还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要深入而准确地认识哈尔威船长这个人,就要回到塑造这个人物的环境中去。
20世纪30年代,大西洋两岸各国建造大型邮船的热潮爆发之后,面对英国的“不列颠女皇号”“不列颠尼克号”,德国的“不莱梅号”和“欧罗巴号”,尤其是面对意大利的骄傲——“国王号”,法国人也未能免俗。犹如英、美、法、德、意等国在主力舰建造方面的军备竞赛一样,在横渡大西洋邮船的建造上,各国也在争夺更大、更快、更豪华的头衔。而“诺曼底号”正是这一时期竞赛的产物,它“是1863年造的”,是法国国力的集中体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船长,哈尔威船长深知自己肩上所担负的重任。他的牺牲不仅挽救了整艘船的人,还为法国赢得了尊重与荣誉。所以,文章中这样评价他:“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再来看当时的自然环境。文章开篇即写道“大海上夜色正浓,烟雾弥漫”,后文接着写道“雾愈来愈浓了”“周围一片漆黑”,可见当时的自然条件相当糟糕。自然环境的描写除了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当时环境的恶劣之外,对于人物形象也起到了一定的衬托作用。请看在如此环境下有关哈尔威船长的描写,“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片呼号和嘈杂”“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哈尔威船长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雾气,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环境愈是恶劣,哈尔威船长表现得愈是坚毅。在这种环境下,人物高贵的形象凸显出来,感人至深。
作者将哈尔威船长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自然环境下,为我们塑造出这样一个血肉丰满、灵魂高贵的英雄形象。如同同时期很多其他作品中塑造的人物一样,这些都是在典型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典型人物。读者从他们的身上既能发现人物的特质,又能探寻彼此的共性。
哈尔威船长的形象可谓真实可感。通过比较这一手法,我们可以发觉这一人物身上光辉的人性和高贵的精神品质。用文章最后一句话来总结哈尔威船长的一生就是“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践行了一次英雄的壮举”。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 25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