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实践困惑与应对策略

2021-02-04 20:04陈云尚
教育与职业(上) 2021年1期
关键词:百万扩招就业高职院校

[摘要]百万扩招是我国职教领域的最新发展战略,承担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双重任务,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教育资源投入不足、人才培养实施困难、校企合作有待加强等问题。高职院校应从四个方面分层有序推进此项工作:以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为关键点,做好顶层设计,拓展办学资源,完善招生方式;以校企协同办学育人为突破点,构建长效合作机制,形成企业品牌文化,推进办学主体多元合作;以开展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为发力点,优化专业布局结构,推进人才培养建设,加强教学组织管理;以社会生源心理认知为创新点,完善自我管理机制,加强“级差”主观认知,激发创新创业潜质。

[关键词]百万扩招;高职院校;新生源群体;就业

[作者简介]陈云尚(1981- ),男,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河北  石家庄  05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失衡与优化”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20JY026)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1-0050-06

一、引言

2019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相比于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此次扩招具备鲜明的特点:一是生源类型增加了新的社会群体,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人群天然具有强烈的技能提升需求及职业发展愿望,能通过职业培训成长为高素质劳动者,有望逆转我国目前人口红利的衰减趋势并转变为人才红利;二是扩招直接以就业为切入点,解决产业转型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问题,“稳就业”战略首次从民生领域上升至国家宏观政策领域。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与挑战,高职院校如何实现扩招数量与培养质量的“双增长”,如何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缓解社会就业矛盾,如何整合教育链与产业链、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是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都关心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百万扩招面临的实践困惑

高职百万扩招大大提高了我国职业教育规模,促进职业教育迈入市场化招生的崭新发展阶段,但过快的增长速度也带来了新的困難与挑战。

(一)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教育资源投入不足

在扩招的新生源群体中,大部分劳动者都需要承担各自的生活责任和社会职责,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教育资源刺激其主观学习能动性,使其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完成职业再教育,但扩招后高职院校的教育经费、师资力量、实训设施等条件并未得到极大改善。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财政性经费拨款数额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但增长速度明显小于扩招速度,企业资本、设备、人力等融资通道并未全面畅通,各地方政府也没有配套的经济政策作为支持,这都制约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教育质量的提升。同时,师资队伍的发展规模及质量始终跟不上学生的增长速度,日益增加的工作量使教师没有足够精力提升专业技能及学术水平。此外,很多高职院校实训设备老旧、实训面积不足、实训环境也并未按照真实工作环境打造,无法按照行业技术标准对新生源进行高质量的岗位技能培训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总之,扩招之后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是高职院校面临的巨大困难,经费使用、师资团队以及硬件设施建设等具体措施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才能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二)生源结构的差异致使人才培养实施困难

百万扩招既有招生规模的扩张又有招生渠道的拓展,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群体丰富了生源结构,必然带来人才培养方面的变革。不同行业的岗位技能都有各自的标准要求及后续发展领域,专业知识及学科能力也存在很大不同,但涉及方法论、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层面的素质教育却有互通的成分,这些技能和素养的要求又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在不断变化重塑。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不能不考虑新生源群体的结构差异,实施一成不变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应针对不同生源,在学习需求、教学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甚至实施“一班一方案”。企业也应发挥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制定出行业普遍认同的技能要求和培养标准,使学生再就业时能得到广泛认可。总之,如何针对行业需求解构重组技能领域并探索对职业的高级认知,如何使不同生源实现技能提升及职业进阶,如何加强新生源群体的发展能力、适应能力和跨界能力,是实现人才培养改革、促进终身职业发展的最大问题。

(三)校企合作的低效导致稳就业政策推进不力

检验扩招工作落实情况的最终标准是能否实现学生稳定、高质量的就业,这也体现了百万扩招以“稳就业”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初心。实现稳定就业仅靠高职院校“一头热”是远远不够的,在新生源群体培养过程中如果缺乏企业深度高效参与,只会使培养的岗位技能无法紧跟行业技术发展,劳动者难以适应企业需求而被淘汰。目前,我国高职领域内的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学生定向培养、共建实训基地、企业员工培训等浅层合作形式上,对校企双方的权利义务界定不清,缺乏长效沟通协调机制,并未打造“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利益共同体,难以为学生提供“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对接先进工艺技术、符合企业生产流程”的技术技能培训。低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不能合理规划各方教育资源,无法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造成人才链与专业链、产业链的脱节,学生很难实现再就业或职业能力提升。因此,只有对“校企合作力度不大、产教融合层次不深”的现状进行破解,才能实现稳定就业的目的。

三、推动高职院校扩招工作顺利实施的应对策略

(一)国家的引导和支持是推进扩招工作的关键点

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完善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改革招生方式,把握扩招工作的“数量”“质量”关键点。

1.做好顶层设计,合理制定配套政策。完善的顶层设计和配套政策是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的出台,为百万扩招的具体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长远的发展空间,但在落实过程中也遇到了招生培养、校企合作、質量评价、稳定就业等方面的现实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在顶层设计、政策支持和教育管理等方面加强建设力度。教育部要根据扩招战略导向做好顶层设计并出台相关政策保障措施,为各地区高职院校的招生培养工作指明方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提高政策传达及执行效率,加强对下级教育行政部门扩招工作的监督力度,主动总结政策推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反馈意见,探索解决方案,建立沟通协调机制。高职院校要统筹规划多元办学主体利益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之间的关系,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一方面与行业企业形成利益发展共同体,整合多方教育资源投入扩招工作中;另一方面要根据职教改革趋势积极探索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符合生源结构特点的教育管理方案,制定新生源招生政策、新教学管理方法、新人才培养路径,寻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创新思路。

2.加大教育投入,拓展院校办学资源。扩招工作离不开财政经费支持,关键还要“好钢用在刀刃上”。2020年财政部报告显示,中央财政划拨专项资金257.11亿元用于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作,增长率8.4%。这充分说明国家对于扩招工作的配套经济政策已经开始推进,但经费何时足额到位、如何进行分配、落实情况怎么样,这又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现有的经济政策和办学条件下,高职院校一方面要争取国家规定的年生均拨款标准逐步提高,并加快落实新生源群体的学费减免及补偿政策;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绩效指标,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办学优势,通过土地、校舍资本折算方式创新产业化教育模式,提升市场办学经济效益;通过推进混合所有制、股份制办学改革吸引企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增加学院办公场地及教学设备;通过减税降费等金融政策刺激、提升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拓展教育资源投入渠道;通过外引内培、互兼互聘等手段吸引行业专家和企业工程师成为兼职教师,确保教师队伍质量稳中有升。

3.立足生源实际,制定特色招生方式。扩招要立足于区域经济状况、院校承载能力、生源学情特点、当地就业行情等制定相关招生政策,确保办学稳定。一是紧贴区域产业发展情况划分扩招专业。高职院校要首选专业基础强、就业前景好、技术领域相近、与社会领域密切相关的专业,按产业链发展需求和岗位技能标准打造优势互补的集约化专业群进行招生。二是对接区域经济水平、立足院校办学实际开展扩招工作。首先,倾向于亟待发展的贫困地区,如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老少边穷等脱贫攻坚战场,这不但是对国家精准扶贫战略部署的响应,还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技能富民的基础作用。其次,面向吸收劳动者就业能力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的长三角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京津冀地区等增加指标,缓解当地企业迫切需求高素质劳动者的“用工荒”问题,发挥职业教育就业安民的作用。最后,还要考虑到职教体系内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对师资力量差、教学资源少、办学实力弱的院校予以更多照顾,弥补学生缺口,避免扩招给弱势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造成影响。三是考虑生源类型特点,分类别、分层次制定录取方式。对新生源群体可采用注册入学、申请入学、免文化测试入学等形式,在政策上减少因户籍、年龄、文化水平等带来的入学限制,将工作经历、岗位能力、操作实践、技能等级证书等模块化考核方式作为录取评价手段。

(二)企业的融入和参与是推进扩招工作的突破点

为提升企业参与扩招工作的积极性,要在机制保障、文化建设和开放办学等方面为企业保驾护航,使企业享有源源不断的经济收益及人才红利。

1.深化产教融合,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我国推进产教融合的工作举步维艰,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针对企业与院校办学目的存在天然矛盾的问题,应创新利益协调机制,既要发挥院校教书育人的公益天性,又要维护企业追求利润的功利天性,统筹最优合力作用于多主体办学。政府要向办学企业提供财政补贴及减税退税等政策支持,院校也要积极探索产品专利、科研成果、创新项目与企业入股资本之间的折算方式,以智力和技术反哺企业生产工艺改善及效率提升,使企业获得经济收益和长期的人才供给。建立适应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的长效合作机制,吸收现代企业管理优势重组内部管理机构,组建理事会,形成“学院+企业+行业”的多元治理架构,破解校企合作壁垒。建立“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配套保障机制,构建多元化、民主化组织形式,有效衔接产教融合中的多方主体利益,协调矛盾冲突,顺畅沟通渠道,对校企合作中的各项决策开展充分探讨和实践,提升决策层民主性和透明度。

2.重视人才观和企业文化,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校企合作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才消费观及企业文化观。一是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不要死守粗浅短视的用人思想,充分认识到人才高消费是对人才红利和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是阻碍企业人力资源提升的最大障碍。二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将职教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这是产业经济与教育体系和谐相处的理念指引,也是企业落实社会责任进入文化发展高境的标志。将企业安全生产文化、职业素质养成、岗位责任标准与学院人文教育相互渗透,贯穿整个教育环节,用环境、规章、制度潜移默化地转变学生观念、行为、作风,践行学生企业价值观养成,加强学生职业素养与人文修养。这既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及社会影响力的有效措施,也有助于改善整个社会的生产经营环境。

3.推进多元合作,深化高职教育办学开放性。企业要主动和院校联合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大师工作室、技能协同中心、创新创业平台等,深入参与到教育教学决策体系中来,在教学内容设置、实践技能标准、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职业规划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工作手册式、项目活页式等新形态课程体系,将培训内容与岗位任务、工艺流程、实际生产相对接,采用线上线下式混合教学、项目教学、理实一体等手段,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匹配度。针对高职院校教师聘任机制僵化、缺乏生产实践经验等问题,通过外引内培、岗位流动、社会兼职等形式,主动推进企业技术骨干、工程师与职业院校教师的双向聘任,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院校的改革和建设是推进扩招工作的发力点

高职院校要利用扩招契机优化专业布局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管理能力,打造竞争力强的优质核心专业群,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形成职业教育特色品牌。

1.匹配产业发展,优化专业布局结构。一是专业的布局和调整要紧贴区域产业发展趋势与民生领域需求。高职院校要在深入了解区域產业发展定位、生产方式变革趋势、社会民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立足岗位要求和市场潜力预测人才供求变化,对专业建设布局做出及时的规划与调整,以加强专业和产业的匹配程度。要根据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建立专业监督评估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使专业布局方向始终紧跟产业结构发展动态,专业调整始终融入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优先发展对接区域经济特色的优势专业,动态调整与产业结构匹配度低的传统专业,淘汰落后专业,错位发展、统筹定位,实现对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把握“双高计划”建设契机,以“双高”标准推进专业群建设。高职院校要立足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的专业群建设原则和链接机制,结合区域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发展需求,按照产教深度融合的建设理念将教育资源雄厚、技术领域相关、就业质量好的专业整合成为高水平专业群,带动其他相关专业的发展。三是突破专业建设泛在原则,打造定制专业、特色专业。定制专业是立足于社会新生源群体的学情基础和岗位特点,以就业前景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行业企业紧缺岗位及地方民生需求领域开设的相关专业;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在职教领域中区别于其他院校的鲜明特征,是对接前沿技术、坚持错位发展、沿袭文化传承、适应社会变革的专业。高职院校要克服专业建设同质化严重、缺乏校企特色和生态个性的问题,立足于新生源群体发展特点及行业企业利益需求,开展定制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打造专业品牌。

2.注重因材施教,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区别于传统招生渠道,新生源群体更多是从社会和企业中进入学校接受再教育,其学习基础、能力特长、发展诉求等个性化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实施以“因材施教”为原则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是针对生源结构复杂的问题,开展个性化、精准化培养。根据新生源的技能水平、专业特长、就业需求和发展前景,设置不同的个性化、精准化培养目标,使学生的培养方向始终匹配职业发展,实现根据学生预期工作岗位精准提升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目的。教学方式上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技能培养过程中,采用学生熟悉的“模块化”职业培训形式,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学生也可根据个人意愿及需要,自由选择培训“模块”,重点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二是开展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定向培养、半工半读等培养模式改革。企业、院校、学生签订三方协议,规范各自权利义务,利用学徒制、工学交替等培养模式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从院校角度来说,能够解决学生在校期间不能长时间下场实践锻炼的问题;从企业角度来说,社会生源所具有的岗位技能基础能更快地适应企业生产过程,经过短时间培训即可熟悉岗位工作流程,在不影响正常运营的情况下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和人才红利;从学生角度来说,在接受岗位技能提升的同时也能获得一定经济补偿,为完成职业再教育提供保障和后盾。这些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实现院校招生与学生就业无缝衔接的创新形式。

3.立足内涵建设,加强教学组织管理。新生源群体普遍具有一定社会经历,相比高职院校普通学生,其心理状况、社会经验、身体素质有较大差别,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组织管理。一是机制机构重组,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扩招后生源结构发生变化,学院管理机构亟待重组,应由普通院校的部门设置方式向特色职能部门转变。要建立与行业、企业、工会、社区合作的定向招生机构,保证招生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引入市场检验机制进行培养模式诊断和人才质量测评,以第三方考核机构的评价结果推动教育资源配置优化;要成立多元教学评价机构和督导机构,针对教学资源配置、学院服务能力、学生学习模式等要素开展多元化、全过程评价,建立政府、企业、院校多方参与的评价模式;要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专业、课程、师资、实训、教学等体系标准,厘清培养环节中的“质量”责任,突出“全过程、全覆盖”。二是宽于学制安排、严于考核手段,建立宽严相济的管理模式。针对扩招生源,要以弹性学制、学分制代替普通生源的学年制,灵活安排学习时间,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兴趣及学习需求,灵活调整学习进度,合理安排学习计划。通过学分衡量学生的学习结果,将学生在企业参加的岗位培训、积累的工作经验、攻克的工艺难题按照标准转换为学分,在规定年限内修满学分即可毕业。对扩招生源的考试考核过程要从严处理,采用过程考核、实践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验证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水平,将企业生产流程、岗位工艺标准、职业素养要求等要素融入考核范围,严抓人才培养的出口端。建立学分预警机制,对学分不满足要求的学生给予警告、留级、退学等处分。可见,对新生源群体的教学管理主要应建立在学分制的基础上,把握好学分获取的宽与严,就能获得较好的管理效果。

(四)个人的认知和发展是推进扩招工作的创新点

高职扩招后社会生源复杂多样,学生的成长经历、学情基础、职业需求差异较大,接受职业再教育的新生源群体除了学生身份以外,还具有父母、员工、创业者等不同角色,如何平衡这些社会身份之间的关系,增强其心理适应性,完善自我管理机制,将主要精力放在自身技术技能提升和职业生涯规划上,是扩招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一是完善自我管理机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接受高职教育不是为了获取学历,而是通过积累真才实学提升社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就业。扩招只是为社会人员提供学习的平台和机会,要想拥有一技之长并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领先别人,还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二是加强自我认知,提高“级差”意识。“级差”是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技能水平、文化素养在接受再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等级差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竞争产生的结果,处于不同“级差”的学生可能会滋生骄傲自满或厌学情绪,这都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要通过不断加强自我认知,正确认识在学习过程中的付出与收获,端正学习态度,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三是激发创新创业潜质,实现个性发展。新生源群体年龄较成熟,既具备创新创业所需的资金、人脉和社会经验,又能够承担较大的创业风险,若能够得到企业专家和高校“双创”讲师的帮助,很有可能实现“创业式就业”。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尊重学生自身个性发展,发掘其自我创新潜质,通过开展多层面的“双创”实践活动使其获得充分成长,积累创新创业素材,最终实现全面、自由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高职百万扩招是稳定就业、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带来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扩招政策的落实预示着职业教育将进入规模化、质量化、特色化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下的困难与挑战,高职院校应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在国家层面、企业层面、院校层面、个人层面推进改革,积极作为,彻底贯彻落实扩招政策,助力高职教育抢占发展新高地。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文富.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战略意义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5):88-91.

[2]毕树沙.高职迅速扩招的现实挑战与应对策略——兼论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15-20.

[3]马廷奇.高职院校扩招与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3):25-30.

[4]刘晓,刘婉昆.扩招百万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的挑战与应对[J].教育与职业,2019(14):5-11.

[5]陆燕飞,陈嵩.百万扩招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9(7):32-36.

[6]曾珠,柏文涌.扩招百万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机遇、要求、难点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9(21):5-12.

[7]肖称萍,徐书培,卢建平.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策略思考[J].职教论坛,2019(7):42-46.

[8]景安磊,周海涛.高质量实现高职院校扩招100万的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8):17-19.

[9]余祖光.以改革促发展的思路为高职百万扩招做好必要准备[J].教育与职业,2019(16):5-10.

猜你喜欢
百万扩招就业高职院校
“百万扩招”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改革路径
百万扩招政策下高职教育的应对与转型
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百万扩招”任务的责任分解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