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宪章 许峰 张岩松
[摘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内涵的新发展理念是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完善的根本遵循。作为主要阵地的高职院校,以新发展理念战略引领、助力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完善,就是要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主线,以创新发展为核心,确保充足的发展动力;以协调发展为内在要求,兼顾整体效能与补齐短板;以绿色发展为必要条件,共筑职教现代化建设的新格局;以开放发展为必由之路,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以共享发展为本质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此基础上,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点,突出创新发展;以专业建设夯实为核心,强化协调发展;以院校治理体系优化为重点,促进绿色发展;以国际化“双师型”队伍建设为关键,加快开放发展;以科技精准扶贫落实为抓手,推进共享发展。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和培训;产教融合;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辛宪章(1973- ),男,黑龙江双城人,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许峰(1974- ),女,辽宁大连人,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张岩松(1968- ),男,辽宁大连人,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辽宁 大连 116035)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专项课题资助项目“基于命运共同体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0GZD22)、2019年度遼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构建的辽宁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L19BGL051)和2020年度辽宁省现代远程教育学会科研课题“基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服务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0XH-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1-0044-06
当前,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国发展的思路、方向和着力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成为国家对职业教育未来走向的战略性指导方针。职业教育和培训并举对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进行了相关部署,为职业培训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助力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完善,是高职院校主动服务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加快建设技能型社会,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积极行动。
一、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职教育发展的内涵
近年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而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理解、科学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是前提。
(一)新发展理念丰富内涵的基本认知
新发展理念主要分为五个方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保证发展的速度、效能和可持续性。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既是发展的手段、目标,又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注重整体效能,挖掘发展潜力,注重补齐短板。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坚持可持续发展,形成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享成果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五大发展理念各有侧重,致力于解决不同方面的发展问题。同时,它们之间绝不是互相分割、简单并列的关系,而是相互联系、影响和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体系。创新注重解决动力问题,协调、绿色和开放是关键手段,协调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注重解决和谐问题,开放注重解决内外联动性问题,共享注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因此,新发展理念从动力、方式及方向三个层面,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
(二)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职教育发展的内涵
理论与实践都已证明,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高职教育,应重点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方面开展高质量发展。
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根本目的之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直接关系着创新的成效。因此,围绕培养的主体、目标、内容和方式等关键环节,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点。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专业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因此,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夯实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强化协调发展的核心。绿色发展的目标是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格局,而推进高职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推动利益协调和整合,使多重利益相关主体达成一致目标及行动方案,形成命运共同体。因此,完善和优化治理体系是高职教育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开放发展是高职教育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行动。其中,高职教育先行作用的发挥对一线教师的跨文化素养、师德修养、综合素质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国际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支撑开放发展的关键。共享发展的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高职教育的需求。精准扶贫中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有机对接是高职院校推进共享发展的现实路径。
综上所述,创新发展是统领和核心,是牵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牛鼻子”和动力源,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四方面发展都能更好地促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是主要手段、绿色发展是重要保障、开放发展是必由之路、共享发展是根本目标。
二、高职院校在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中的定位分析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是从国家层面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优化和丰富的一个综合性、整体性布局。其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抓手。围绕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主要内容,以深化产教融合为突破点,科学准确地确定办学定位,是高职院校助力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完善的逻辑起点。
(一)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主要内容
依据国家的制度设计,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通过进一步畅通学历通道,满足技术技能人才的求学需要;二是落实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一体化建设,使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在保留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实现学习目标互为补充、职业生涯互相支撑和教育功能互为延展,满足劳动者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在终身学习的总架构下,加强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沟通和衔接,做大做强职业培训,搭建起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满足劳动者在教育体系与人力资源市场之间自由有效的转换要求。
(二)高职院校助力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基本定位
高职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承担着三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一是在工业领域,要把为实体经济培养职业人才放在首位,助推区域实体经济发展;二是在农业领域,积极开展精准扶贫、服务脱贫攻坚战略;三是在国际领域,与企业协同“走出去”,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基于此,高职院校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确定办学定位:第一,人才培养方面,在遵循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基本定位的基础上,基于产业发展需求和院校办学基础,著力培养有本校特质和市场可替代性小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如某一行业技术技能过硬的人才、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等。第二,办学层次方面,重点在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国际化办学水平等方面提质增效。在此基础上,以国家政策为依据,结合区域需求和院校办学实际需要确定向上延伸学历的专业范围,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的带动作用。第三,办学功能方面,以满足终身教育需求为出发点和增长点,突出生源多样化;丰富办学形式,增加非全日制高职教育比重,重视非学历教育,使职业培训从学校教育的边缘走向中心。第四,服务面向方面,基于院校优势与特色,以开发品牌技术培训项目、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等为重要载体,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国家战略发展。第五,办学特色方面,重视全局性、方向性,落实差异化、错位性、高质量办学。
三、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职院校助力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发展策略
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高职院校可通过聚焦院校发展的核心要素,全方位拓展发展内涵,积极助力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完善。
(一) 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点,突出创新发展
1.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办学思想,树立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将人性化教育理念融入高职教育理念,将人文关怀贯彻人才培养全过程,满足社会文明程度及软实力提升的迫切要求;落实因材施教理念,基于“互联网+”、创新驱动、国际化发展等要求,依据创新型人才培养总目标,精准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多样化、个性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与阿里巴巴集团、惠科集团联合,通过“校企双主体”培养高职特色大数据技术人才。
2.构建契合产业需求的课程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全人发展为旨归,构建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育人体系;以“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建设为基础,落实好实践技能培训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例,打造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相互渗透的课程体系;以l+X证书制度实施为载体,在对传统课程改造、升级和重构基础上,构建起与学历教育课程对接的针对校内学生考证培训和面向社会职业培训的双培训课程体系,支持学生多途径掌握和了解更多的岗位知识与技能、满足社会培训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整合学校课程资源,与企业共建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适当增加网络在线教育课程的比例和数量,构建起纸质教材、混合式教学与在线课程一体化的课程建设新形态。
3.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互联网+平台”背景下,推动个性化、开放化和远程化教育组织形式的发展,推进翻转课堂、在线培训、远程教学,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定制化、碎片化的学习要求,使信息化教学服务人才培养终身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体验式、互动式、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项目、案例、讨论、任务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整理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提升综合职业素养;创新评价机制,构建系统化的网络评价系统,选择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形成以能力导向性评价为核心,以评价结果实时反馈为重点,过程与结果评价结合的多维评价形式,保证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提高评价效率。
(二)以夯实专业(群)建设为核心,强化协调发展
1.完善专业层次结构。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我国以技术创新推动科技进步,走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发的技术进步,导致劳动生产过程中技术含量提高,要求高职教育主动健全“市场需求驱动发展”的动力机制,以适应产业升级发展。基于此,高职院校要以专业课程衔接为核心路径,上移与之对应的专业层次结构,加大面向智能化时代职业岗位要求高的专业本科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探索扩大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范围,有针对性地满足中高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企业等对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2.调整专业分类结构。改造传统专业结构,针对制造业升级对机械设计与制造等专业提出的自动化、智能化要求,将产业新技术、新规范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中,提升专业目标定位和核心技术水平。改革专业建设模式,对市场营销等产能过剩专业,通过“互联网+专业”“专业+互联网”等形式,实现专业统整与跨界,打通专业壁垒,引领产业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载体,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与创新服务平台,满足区域产业高端岗位人才需求,服务区域重点产业、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适度超前设置专业,重点加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为核心的专业建设,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重视调高农业、工业相关专业大类的专业点定位,如增加农业信息化等粮食工业类与储检服务类专业点,将装备制造等专业大类向工业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专业点升级,服务区域产业升级突破点的培育;重点支持和扶持服务区域功能实现、民生需求等人才紧缺领域的现代服务专业群建设。
3.形成专业建设先行平台。围绕“一带一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立足院校发展定位,合理设置沿线国家需求量大的专业。例如,基于中泰铁路合作项目要求,相关铁路职业院校通过增强专业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人才培养的耦合价值,在培养数量充足的铁路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实现基础设施、设备等技术标准的衔接。调整和拓展专业面向,为企业培养(训)技术员工和通晓国际规则、掌握国际法律、金融和管理的管理人才,“走出去”为外籍员工提供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例如,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将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按照“悉尼协议”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要求进行专业定位、课程设置、课程资源建设、学习评价等,满足中兴通讯“走出去”过程中对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以优化院校治理体系为重点,促进绿色发展
1.形成多元化决策主体。以坚持和改进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前提,加快完善理事会制度,推进院校治理的开放化和法制化。例如,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国内首家地铁学院,成立了由院校与多家企业联盟组成的具有决策机构性质的理事会,为培养专门技术人才满足区域轨道行业企业的发展要求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证。其成功经验已被多家地铁企业和国内外高校借鉴、学习。
2.落实二级学院办学和管理自主权。完善由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构成的校院二级教授治学体系,健全二级学院在改革与发展、学术、教学研究方面的咨询、指导和决策功能;深化二级管理,依据院校章程,科学合理地界定学校和二级学院职权关系,既抓牢对二级学院的统筹指导,又围绕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充分赋予二级学院办学和管理自主权,推进二级学院健全其治理运行机制,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一体化机制。
3.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突出质量管理,成立专业教学、学生教育、行政服务和后勤服务质量管理委员会,并明确具体执行机构;落实过程监督与绩效监督并重、网络监督与现场监督结合、外部监督与内部自省结合、多元诊断与落实改进结合,实现质量保证的全要素、网络化和全覆盖;深化分配机制改革,营造现代质量文化氛围,建立常态化的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不断提高师生、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四)以建设国际化“双师型”队伍为关键,加快开放发展
1.提升教师队伍跨文化素养。以国际专业交流研讨会、访学和教学、国家援外项目等为平台,帮助教师吸收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了解“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才规格和能力的需求,体验了解多元文化,提升专业技术与国际团队合作能力;以学习共同体建设为实践方向,引进更多国外高端人才、企业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等从事教学、科研以及管理工作;以教学团队为建设单元,以专业与课程建设、国际化办学项目等为载体,加强引进教师与本校教师间的交流、合作。
2.加强国际化“双师型”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参与专业和课程建设的能力,引进国际先进适用的职业标准、课程、教材和数字化教育资源等,帮助教师开阔国际视野、了解国际标准,支持教学团队开展国际化的职业素养、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课程和训练体系建设,将沿线国家的行业标准、法律法规、国情与习俗以及新技术、新案例有机融入课程内容。着力打造与企业、沿线国家院校、区域高校、研究院所等多层次、全方位合作的平台,与“走出去”企业深入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校外培训基地。完善校本培训內容体系,加强数字化研修平台建设,集在线培训、教学与创新、资源与项目管理于一体,满足教师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多方互动、交流迅捷的学习要求,全面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信息化教学能力、双语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3.健全常态、长效师德修养体系。为使高职教师政治信念坚定,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筑牢“信仰”防线、坚定“四个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前提。为此,应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为重要内容,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支持教师坚守“学业至上、以生为本”的初心,开展培训模式改革是重点。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及时、集中开展院校专项培训,提升教师做好疫情防控宣传、教育学生尊重和热爱生命、激发学生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等教育能力。为满足生源生命体验和精神诉求差异化等要求,创新教育形式是关键,可通过学习先进榜样与警惕落后典型等,增强教师的大爱情怀,尊重不同个体、文化之间的差异。
(五)以科技精准扶贫为抓手,推进共享发展
1.强化院校脱贫攻坚主体责任。统筹院校智库优势,为贫困地区制定扶贫发展规划和扶贫政策提供决策咨询,引导院校优质科技资源与贫困地区资源优势的对接及集聚,推进贫困地区优势产业的发展。借鉴德国、英国等国家在职业教育服务弱势群体和贫困人口的体制机制、运行体系、专业设置、课程与教学体系、职业培训等方面的经验,积极构建扶贫命运共同体。
2.构建特色产业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以需求为导向,通过优化专业设置、调整专业结构、扩大专业面向等,强化专业人才培养结构与贫困区域产业的对接,支持贫困地区打造特色产业;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区域特色产业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加强产学研建设,加大专业人才培养与农民队伍培训力度,形成教育链连接产业链的人才培养新路径,为特色产业提供有力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以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为指导思想,以科技扶贫项目为载体,在具体的扶贫项目实践中,使科技应用观念入心入脑,树立知识、科技改变命运的观念,营造科技精准扶贫的文化氛围。
3.对接贫困地区产业路径。在积极承担和参与扶贫地区产业规划的基础上,依托优势专业技术优势,以引进、打造、推广重点项目为载体,利用科技创新资源,促使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的双提升。例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茶叶特色专业优势,联合区内外茶叶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集聚行业主导型学院理事会、广西产业职教集团、广西物流职教集团、中国—东盟边境职教集团、中国农垦职教联盟等多元合作的办学资源,发挥以科技为核心的集成优势,牵头建立起校、政、企联动模式,完善产教融合扶贫框架,与贫困地区企业共同打造校企研发基地,加强技术培训和新技术示范推广的力度,为贫困县的企业、茶农提供茶叶全产业链的技术服务,有效地提高了贫困地区群众的技术技能水平,促进了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科技精准扶贫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2]邱海平.新发展理念的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6):42-55.
[3]谢清理.成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时代构建[J].成人教育,2019(7):20-24.
[4]姜大源.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现状、愿景与当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25-33.
[5]李孝更,平和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自我办学定位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8(23):52-58.
[6]朱乐平.公办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混合所有制办学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8(15):23-24.
[7]李东航.产业升级背景下高职专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4):66-71.
[8]周瑜,杨智勇.高职院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定位与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9(2):123-127.
[9]辛宪章,张岩松,王允.高职院校治理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8.
[10]曹晶晶.“一带一路”视野下高职人才培养支撑与转型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19):17-24.
[11]李琼,裴丽.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政策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20(1):17-24.
[12]贾海刚.共享发展理念下高职院校科技精准扶贫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