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让智慧课堂更“智慧”

2021-02-04 07:54吕先锋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1期
关键词:复习课智慧课堂智慧

吕先锋

摘要:智慧教育、智慧学校、智慧课堂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平台,而智慧课堂又是智慧教育和智慧学校的核心内容。当前,安徽省正在大力推进智慧学校建设,这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以一节基于智慧课堂的小学数学复习课为例,就智慧课堂的教学目标厘定、学习障碍跟进、教学细节处理、学生人文关怀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复习课 智慧课堂

本文中的“智慧课堂”,特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智能化,创设富有智慧的课堂教学环境,与之相对的是使用传统手段的课堂”。为积极推动智慧课堂的常态化应用,优化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效果,安庆市宜秀区教研室和电教馆开展了一次智慧课堂应用教学研讨活动,其中一节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课《常见的量》的教学,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情景引入,紧扣课程目标,及时反馈评价,充分交流互动,信息量大、参与度高,展示了智慧课堂的魅力。但通过现场听课,笔者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本文试从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角度,寻找一些改进的切入点,以引起老师们对智慧课堂应用的关注和思考。

一、智慧课堂的教学目标应该更明确

传统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依赖于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的内部逻辑和前后联系,虽然也强调了解学情,但囿于教学手段等局限,关于学情的了解大多是教师站在成人视角、基于以往教学经验的主观、大致判断。而在智慧课堂的教学中,合理厘定更为精准的基于学情的教学目标,就有了有别于传统课堂的抓手和依托。比如复习课《常见的量》的教学,一方面可以利用安徽省资源应用平台“学生空间”中的学生学习档案,通过调取学习记录,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应用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资源进行课前线上调研,从而更好地进行学情调查分析并明确教学目标。

在《常见的量》的教学中,有两个环节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一个是“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名称”,另一个是同类计量单位的“化聚”。从学生的课堂反馈来看,学生的数感和量感均表现优秀,诸如“北京至上海的铁路约1463( )、小虹家的冰箱容积约有240( )、刘翔的110米栏成绩约13( )”等问题,答案正确率达100%;而对于同类计量单位的“化聚”,如“2时40分=( )时、2元4分=( )分”等题,答案错误率均在10%以上,个别题的错误率甚至超过20%。对此,授课教师显然缺乏准确的预计和有针对性的准备,对于错题的归因分析也基本停留在运算失误这一层面,且并未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回到“目标厘定”这一话题上来,学生面对两类基础题的反差,充分证明了解学情对于智慧课堂教学尤其是复习课的重要性:唯有真正基于学情的教学预设,目标才会更明确,教学才会更有效,智慧课堂的优势也才能更好地凸显。

二、智慧课堂的障碍跟进应该更精准

对于学生而言,出错几乎是无法避免的,甚至可以说,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出现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过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抓住了学生的错误,才会有正确的教学。而智慧课堂的教学,在应对学生错误上有着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在复习课《常见的量》教学中,当学生出现较大面积的计量单位“化聚”错误时,教师可以通过教师端设备及时向出错学生推送跟进练习。跟进练习的设计,既要针对错误类型进行重点跟进,又要涵盖同一知识点的不同题型。以“2时40分=( )时”为例,跟进题型可以是“20分=( )时,45分=( )时,1时50分=( )时”,还可以是“2.5时=( )分,323时=( )分,1.5时=( )时( )分”,甚至可以补充不同类型计量单位间“化聚”的练习,以便巩固效果,举一反三。推送的跟进练习原则上供出错学生训练,也鼓励其他学生选用,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完成,也可以课后完成并线上提交,以便检测和巩固教学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分析,类似“2时40分=( )时”等题,学生出现较大面积错误,原因一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既可能是对相邻计量单位的进率不熟,也可能是“化”“聚”不分,还有可能是运算能力问题。面对学生的错误,为了正确地归因,在推送跟进练习前,教师至少应该提出3个基础问题——1小时等于多少分?将“分”转化为“时”,用那种运算方法?40除以60,结果是多少?在错误的原因已找到、障碍已基本扫除后,再出示相应练习予以跟进训练,方能取得最优效果。

三、智慧课堂的教学细节应该更适切

智慧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最大不同,可能在于先进设备和手段的运用,也可能在于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革新。但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智慧课堂与传统课堂对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的目标始终是一致的。

復习课《常见的量》的教学中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教师出示判断题“一张课桌大约宽52厘米”,全班同学都选择了“正确”,教师给出的参考答案也是“正确”。毫无疑问,在这个问题中,“厘米”是唯一合适的计量单位,师生的判断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据笔者现场测量,教室里课桌的实际宽度是40厘米(±1厘米)。基于此,这个判断题还能说是“正确”的吗?小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最为核心的目标是建立起对计量单位的充分感知,并用以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以“厘米”这一计量单位的学习为例,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感知“1厘米”及若干厘米的实际长度。所以笔者认为,“一张课桌大约宽52厘米”这样的判断题,必须尽最大可能与生活中(或课堂上)的现实吻合,而不应该出现上述12厘米的差距。更进一步,在进行这样的判断时,还应辅之以现场观察、描述比较等教学环节,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和巩固关于“厘米”这一计量单位的认知。这一思路,同样应该在“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名称”这一环节一以贯之,而不应该仅仅让学生一填了之或一判了之。

四、智慧课堂的互动评价应该更人文

智慧课堂的教学评价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我们看到,在《常见的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端的功能自然不必细说,仅就学生端而言,每个学生都可以实时查看全班同学的作业提交进度,还可以查看全班任何一名同学的作业,并可以根据教师要求对其他同学的作业进行“点赞”。教师既可以点名回答问题,也可以让学生抢答,还可以根据点赞数推举学生回答。

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平台和设备,笔者也感觉到了一丝隐忧。传统课堂上,学生作业的呈现对象主要是老师,虽然也有“学生板书练习”等等,但一般不是常态,且覆盖面也较小。而在智慧课堂的教学中,每个学生的作业都同时向全体师生同步呈现,也就意味着每一个错误都将无所遁形。仅仅站在纠正错误和提升教学效果的角度看当然没问题,但我们或许没有充分考虑到个体学生尤其是作业出现错误学生的心理感受。特别是在“我来帮助你”环节,我们目睹了一个学生的错误被多个学生提及。实在难以想象,此时犯错学生是在认真听取同学们的帮助和建议,还是沉浸在懊恼和自责的情绪中。

因此,在提交作业环节,教师应当允许学生自主决定是否呈现给全体师生。比如在学生设备端,从技术层面上,应该允许学生提交“仅教师可见”的作业等。同时,在教师点评学生作业环节,一般也不宜直接点名让犯错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而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乐于表达、自主表达,从而让我们的智慧课堂评价多一些人文关怀的气息。

参考文献:

[1]刘邦奇.智慧课堂(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43.

[2]华应龙.错若化开,成长自来[J].人民教育,2017(20):77-79.

猜你喜欢
复习课智慧课堂智慧
浅谈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探究数学奥秘,创生智慧课堂
谈谈如何上好小学英语复习课
在趣味情境中构建知识体系
追求高效的数学复习课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