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双减主要是指针对中小学生要减轻作业负担,还要减轻校外培训的负担,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身心健康成长。如何基于五项管理并在双减政策指引下确保授课活动能提质增效成为教师要探究与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探析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方略,以期为推动小学数学育人活动稳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 引言
双减政策在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中的渗透价值如下:第一,指引学困生从题海战术中抽离出来,能在轻松的身心状态下提高数学素养,以免过重的课业压力浇灭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为学生主动探知奠定基础;第二,双减政策为五项管理助力,这利于小学数学作业提质增效,从作业难度、类型、数量上加强管控,使学困生能在优质作业加持下提升数学素养;第三,教师为达到双减目的会改进育人举措,在此过程中赋予教育活动发展性,为学困生趣学、乐学、会学给予支持。基于此,为实现学困生转化的育人目标,探析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二、 基于双减的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要点
(一)分层教学
学困生指的是在数学学习中有一定困难的学生群体。通常情况下该学生群体具有基础薄弱、计算能力较差、缺乏抽象思维及数学学习兴趣的特點,若教师将学困生与非学困生摆在同一个位置上将很难转化学困生,两大学习群体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基于此,教师要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做到分层教学,为学困生创设趣味自学的环境。例如,教师在进行“加减法”教学时,可渗透分层教学思想为数学素养处于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设计难度各异的数学问题,如题:小红拿了100元钱买衣服,袜子10元、裤子50元,请问她还剩多少钱。上述问题侧重夯实基础知识,学困生可从中提炼信息并列出算式,100-10-50=40(元)。教师可为计算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相对复杂的问题,继而将学困生的问题与非学困生的问题区别开来,在减轻学困生学习负担的基础上予以转化。
(二)兴趣带动
学习兴趣是转化学困生的必要条件。兴趣能帮助学困生开启乐学之门,这利于其减轻求学压力,能用健康的心态看待数学学习中的困难与失败,使学困生能在提升抗挫折水平的同时自主完成转化。基于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增强数学作业的趣味性,同时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例如,教师在进行“认识人民币”教学时,可鼓励学困生回到家中与家长玩“换钱”的小游戏,用教学用币代替真钱。教师亦可指引学困生自制纸币,继而达到认识人民币的作业布置目的。值得一提的是,学困生在“换钱”的过程中还能强化数感及运算能力,同时小游戏可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使学困生能对作业充满期待,并在做作业的基础上掌握知识,为学困生转化助力。
(三)教材深耕
为在双减背景下提高学困生转化质量,数学教师要做到深耕教材,为从多角度、多元素、多内容转化学困生给予支持。例如,教师在进行“认识图形”教学时,可依托数学教材引入美术学科的内容,教师将篮球、三角尺、笔筒、魔方等物品摆在讲桌上,而后指引学生观察,将物品形象化成图形并画出来。在这些物品中三角尺、篮球转化为平面图形较为简单,适合学困生思考与绘画实践,助其认识图形并逐步强化抽象思维,继而为学困生转化奠定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生活元素还是多学科内容教师均需依托教材加以选用,相关内容还需能被学困生接纳,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压力。
三、 基于双减的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原则
(一)生活化原则
学困生之所以对数学知识提不起探知兴趣,与其对数学的陌生感较强有关。为使学困生能了解、走进、热爱数学,教师要在生活化原则助力下高效育人。例如,教师在进行“找规律”教学时可安排一项作业,即在生活中将存在规律的事物找出来并在课上与其他学生分享。有些学困生通过观察发现学校花坛里的花种植的很有规律,即一排红色、一排黄色;还有的学困生发现家里的灯亮的很有规律,即弱光、渐强光、强光,这利于学困生解答“找规律”相关的数学问题。教师利用生活场景、实践经验拉进学困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困生改变对数学的固有印象,有效减轻学困生的求知压力,并为学困生的转化给予支持。
(二)启发性原则
因为学困生思维活跃度较低,在课上还可能注意力不集中、搞小动作、走神,所以教师需在课上按照启发性原则,一方面指引学困生保持高效学习的精神状态,另一发面及时消除学困生的困扰,以免教师在重复的知识点上不断讲解,在浪费教学时间的同时亦无法实现转化学困生的教学目标。基于此,在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上的有限时间,通过启发学困生思考、探讨、解题的方式将其转化。例如,教师在进行“角的认识”教学时可引导学困生找出周边的“角”,期间教师可给予其启发,如“你看你的桌子上是不是有角?”在教师启发下学困生会将注意力放在桌子上,结合角有一个顶点及两条边的特点能将角指出来,同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角”还利于学困生用感性认知理解所学内容,继而利于教师转化学困生。
(三)持续性原则
学困生转化并非朝夕之功,也许在现阶段的学习中部分学困生能跟上教学进度并独立做题,然而在数学知识逐渐复杂的过程中学困生还可能出现丧失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不当等现象。为避免学生“返回”学困生群体,教师要在数学课上按照持续性原则,使学困生转化活动能持续开展。以提升学困生的运算能力为例。教师可设计口算题卡,将一些算式写在硬纸板上,如30-25=、100-80=、50+0=等,在每节课快下课的时候抽出5分钟的时间用“开火车”的方式利用口算题卡进行计算练习,这种练习方式过程轻松、效果较好、可持续展开,学困生能积极参与,可使之不断增强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等,继而达到转化学困生的小学数学教学目的。
四、 基于双减的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路径
(一)改进转化学困生的教育理念
双减政策引领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堂教学活动的科学设计层面上,而非通过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完成育人任务。学困生普遍不爱做作业,这更需要教师在课上达成转化学困生的教学目标。除将教学精力放在课堂外,教师还可运用STEM理念增强数学教学活动的参与性、启发性、有效性。例如,教師在进行“图形的运动”教学时,可鼓励学生运用旋转、轴对称、平移等图形运动方式创作手工艺品。有的学困生用废纸壳做成了七彩风车,还有的学困生用易拉罐及木棒做成了摩天轮,继而在创新实践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能助力学困生创造力、思维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学困生在做成手工艺品后会获得满足感与幸福感,对体验类的数学学习活动(包括课后作业)更为期待,能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怕困难,继而从心理上转化学困生。
(二)创新转化学困生的育人方式
为使双减政策能有效渗入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各个环节,教师应改进育人方式,为的是摆脱“填鸭式”“满堂灌”等让学困生感到压力较大教学方法的束缚,使课上的育人效果不断优化,并无需通过布置过多的作业提升育人水平。例如,教师在进行“测量: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教学时,可采用“合作互助+任务指导”的教学方式,鼓励各组成员用工具测量自己感兴趣的物体,如橡皮的长度、教师的身高、花坛的宽度等。在此基础上选用合适的测量单位,继而通过实测优化学习体验,使学困生能在动手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如毫米、米等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等,有效提高学困生转化的质量。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师参与少、学生合作多的课堂上,学困生通常更为积极主动,并不会担心因说错话、解错题被教师批评,更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想要在实践活动中多做尝试,这利于学困生自主转化。再如,教师在进行“位置与方向”的教学时,可采用“信息技术+翻转课堂”的育人方式。利用小视频、图片创设自学情境,通过观察与思考学生会获得一些信息:小明一家去动植物公园玩,这时妈妈、小明、爸爸三人走散了,分别在图片A、B、C三点上,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帮助小明一家聚到一起,并阐明A、B、C三点的运动轨迹。其中,学困生思考、观察、探究、表述的过程,就是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数学知识的学困生转化过程。因为此情境性数学问题答案不唯一,所以学困生能大胆表述观点。教师要在鼓励学困生多说多做的同时指引其找到最佳的运动路线,继而在多思路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位置与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方法,学会在平面图上测量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保障翻转课堂上学困生转化与数学目标的落实能保持同步。
(三)加强转化学困生的成果反思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保障双减政策能渗入学困生转化育人全过程,需将教学反思摆在与教学设计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为的是针对基于双减的学困生转化效果加以诊断。在此过程中预判教育趋势、归纳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制定教研方案,继而弥补基于双减的学困生转化缺陷。例如,教师在应用“合作互助+任务指导”育人方法转化学困生后,通过自省反思发现个别小组中的学困生并不能参与实践活动,这与学困生心理状态、小组长的能力、教师的指导有关,为优化该育人方式,教师应渗透心理学方面的教育内容,指引学生将互帮互助视为美德,在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时强调公平的重要性,不能对学困生差别对待,以免其心生自卑并排斥合作学习。小组长亦需在教师指引下肩负策划实践活动的责任,为学困生重回数学课堂奠定基础,这是学困生转化的第一步。为保障在合作互助中学困生能不断成长,教师还需注重学情的动态研究及小组的科学划分,其目的是打造生态化的数学合作学习场景,期间渗透“支架教育”理念,保障学困生能在同组成员的帮助下端正求知态度、夯实基础知识、产生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继而提高学困生转化的实效性。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渗入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育人活动具有打造优质育人环境、减轻学困生学习负担、加强作业管理的价值。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能贯彻双减政策,在此背景下将分层教学、兴趣带动、深耕教材视为转化学困生的教学要点,还要立足转化学困生的数学课堂持续性原则、生活化原则及启发性原则,在此基础上教师需改进转化学困生的数学教育理念,以落实教学目标及提升学困生综合素养为导向创新育人方式,还需加强转化学困生教学成果的反思,达到“以思促改”的教学活动可持续发展目的,继而提高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育人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岳兵兵.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转化路径[J].中外交流,2021,28(2):1559.
[2]林芝清.小学数学学习困难生转化策略[J].科教导刊,2021(2):221.
[3]钱明海.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J].魅力中国,2020(8):27-28.
[4]程晓艳.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策略[J].科学咨询,2020(13):133.
作者简介:孟海霞,甘肃省陇南市,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西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