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空间想象力是数学核心组成的一部分,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可以为儿童的思维和创造奠定基础。虽然数学立体几何部分的核心内容一直强调对大班幼儿空间想象力的培养,但大班幼儿处于发育阶段,
对具体的直观事物有着强大的接受学习能力,但在较为抽象的几何概念认知方面便有一定的困难。文章通过分析大班幼儿空间想象力的现状,依据大班幼儿的发展规律,结合幼儿园实际,详细阐述了大班幼儿乐高积木游戏中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方式,如数形结合,建立空间概念形象;探讨玩法,启发幼儿想象空间;联系生活,拓展思维空间维度;巡回指导,引发立体空间思考;分组合作,挖掘空间思维潜能;多元评价,增强空间观念意识。
关键词:乐高积木游戏;大班幼儿;空间想象力培养
一、 引言
空间想象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在幼儿园的日常观察中发现,大班幼儿在学习中较少有机会接受到规范化、系统化的空间想象力的训练,因此大班幼儿对立体几何的学习存在障碍,通常表现为对事物的空间形式观察能力不足、缺乏事物立体结构分析能力,难以进行对二维图形到三维结构的转换。基于学习立体几何内容存在种种困难,教师可以巧用乐高积木游戏的趣味性、特殊性,提高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二、 幼儿空间想象力培养的重要性
空间想象力的三个层级,即空间观念、建立空间表象和对空间表象的操作。空间想象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空间几何形体)进行观察、分析、认知的抽象思维能力。
对大班幼儿来说,空间想象能力,是一种基于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分析、判断而在大脑中形成的抽象思维能力。人眼的构造提供了幼儿立体视角的条件和可能,幼儿凭借大脑想象形成的立体图形决定了其空间想象力水平的高低。幼儿大班阶段是儿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黄金时机如未能科学合理地进行空间想象力的训练,幼儿在日后的学习中会出现空间、几何理解及运算能力方面的短板,不利于幼儿自信心的维持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培养幼儿良好的空间感知能力,能帮助幼儿提升运动力,创造力,为幼儿认识空间和在未来的数学立体几何学习方面打下基础。
大班幼儿在构建乐高积木结构的过程,就是在创造想象的三维空间里运用不同方位观察、图纸比对等视觉辅助手段,通过搭、拼、画等动作去感受从二维世界变为三维世界的空间变化,在回忆和想象中对所构建的乐高积木作品结构进行完善。然而幼儿的游戏,离不开幼儿生活经验,幼儿生活经验是空间想象力的基础。对幼儿搭建的物体,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生活中的各种几何图形或者物体、建筑物,让幼儿感受空间想象力。鼓励幼儿根据问题情境提出解决方案、搭建测试模式、探究模型中的科學知识,培养幼儿自主建构空间思维的能力。教师应在环境创设、任务情境设置、为幼儿铺垫相关经验、在幼儿探索中给予适宜指导、帮助幼儿梳理相关经验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三、 大班幼儿乐高积木游戏中空间想象力培养方式
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关于培养大班空间想象力的内容,从立体几何知识特点入手,促进大班幼儿空间想象力的发展。文章将介绍从以下培养方式,充分发挥乐高积木游戏在立体几何学习中的优势,以及其对幼儿空间想象力的影响。
(一)数形结合,建立空间概念形象
在培养大班幼儿抽象空间观念时,应先让幼儿认识到空间的内涵,教师可以运用数形结合这种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主要是通过乐高积木游戏利用插图、图片以及拼搭图纸角度作用,对大班幼儿的空间意识进行多种形式的数学引导,使大班幼儿展开有效的数学思考,自然地构建空间思维概念。
1. 投放图纸,幼儿根据图纸的提示进行搭建
教师投放一些已经拼好的乐高图纸,幼儿通过观察图纸中所需零件进行选取。接着根据图纸中,积木的摆放位置进行拼搭。投放一些固定积木以及图纸,幼儿根据图纸以及固定的材料组装成作品,提供计时器,记录幼儿完整拼搭所需时间。
2. 投放同种数量乐高组装玩具,幼儿拼搭
为提高幼儿的搭建兴趣,先从小的作品开始。随着幼儿对看图纸能力的提高,拼搭的耗费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再接着,将所有的小作品拆掉,组装成一个大的作品。这个作品幼儿需要跟着步骤进行拼搭。
3. 拼搭乐高作品,绘画记录
幼儿根据兴趣爱好,利用乐高积木搭建自己所喜欢的作品。除了教师将作品用照片的方式进行记录的方式,幼儿用几何图形将自己的作品绘画记录下来。
通过多种方法让大班幼儿对立体结构有初步认知,激发大班幼儿的兴趣,确保幼儿能进一步主动思考,在头脑中
自然产生空间意识,为空间能力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巧用乐高积木的三维特殊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立体事物设计的巧妙,让幼儿在寻找乐趣的同时收获知识。
(二)探讨玩法,启发幼儿想象空间
教师与幼儿探索用乐高积木玩的小游戏,让幼儿慢慢渗透图形和空间的思维。从平面到立体,帮助幼儿“立起来思考”。教师设置一些游戏玩法,巧用乐高积木让幼儿在游戏中提升空间想象力。
游戏一:复制达人
一个幼儿搭建一个不太复杂的立体模型,请另一个幼儿观察半分钟,然后把模型藏起来,另一个幼儿凭借记忆力搭建出对称的模型。在游戏中,幼儿需要找准对称的位置,还要注意高度、角度的变化,培养幼儿的是三维空间的掌握能力。幼儿在学会定位的基础上,再提升有序观察和瞬间记忆的能力。
游戏二:空间规律
幼儿观察已经建成的几何图形(金字塔、正方体等),按照其中的规律,请幼儿搭建出下一个几何图形。本游戏让幼儿总结空间规律,并进行推理,还可结合颜色变化,变成双因素的规律。
游戏三:方块推理
准备相同数量形状积木组合的不同两组模型,幼儿看一看、摆一摆,移动第一个模型的哪块积木,才能变成第二个模型的样子。本玩法提升幼儿的空间拆分和移动能力。幼儿都要对比两组模型,哪里相同哪里不同,不同的地方又是怎么移动的。
游戏四:多角度推理
教师或幼儿提前搭建一个简单的模型,然后用手机拍出各个角度的图片(如:前视图、左视图、后视图)。提供这些照片,请幼儿观察这些图,根据照片搭建模型。幼儿可以根据前视图,了解大概的模型结构,根据左视图,确定拼法和位置,最后根据后视图,确认被遮挡的部分如何拼搭,从而完成整体的复原,通过多角度观察——整合信息——复原模型。幼儿从中知道什么是遮挡、理解前后关系,想象重叠的样子。
让幼儿在玩中学,每个游戏都可以有不同难度的变化,设置出更多的游戏玩法。
(三)联系生活,拓宽思维空间维度
从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切入,为幼儿空间想象力发展建构情境。让幼儿从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建筑物、喜欢的玩具等入手,描述其空间几何体的表现形式。教师联系实际生活,以现实生活中关于图形与空间的问题作为主题,设置悬念,激发大班幼儿的兴趣,促进大班幼儿思考。幼儿动手用乐高积木进行操作,在游戏中建立和发展幼儿能力。例如,本幼儿园地处临港新城,周边靠近海沧港区多为集装箱码头,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搭建集装箱码头以及吊塔,利用积木特点为长方体,与集装箱的形体相联系,并将作品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四)观察指导,引发立体空间思考
教师要在不断地观察中发现问题,翔实记录幼儿的游戏情况,积累文字性资料,及时与幼儿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在观察引导中发现幼儿游戏中的各式问题。每个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尽相同,对乐高搭建也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在指导大班幼儿搭建乐高作品过程中,要与幼儿保持充分的沟通。通过观察和沟通,确保不同特点的幼儿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指导,促进幼儿提高对空间的感知能力。在“自主制作乐高作品”活动中,部分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的幼儿会出现杂乱无章地摆弄材料场面,教师应鼓励幼儿,耐心帮助幼儿找到解决办法,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引导幼儿通过利用以往的生活经验,学会运用材料搭建立体作品。
例如,幼儿在搭建立体跷跷板时,教师应多加进行适度指导,多方位引导幼儿观察跷跷板的外部形状特征,从整体轮廓详细分析一块块积木之间构建的关系,然后教师亲与幼儿一起交流跷跷板的搭建方法,不拘泥一个方位的指导,可以从左往右,从上到下,引发幼儿对物体的立体空间产生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立体跷跷板的搭建方法。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以幼儿为主体,注重调动幼儿的探索欲,赋予幼儿更多的空间来提高动手能力。这样可以避免幼儿一遇到困难就放弃搭建积木情况的发生,让幼儿对立体空间的认识在动手拼搭积木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五)互动交流,挖掘空间思维潜能
幼儿探索游戏,与同伴一起画设计图,搭建、測试解决方案模型。改变以往教师的评价方式,在游戏评价环节让幼儿自主交流。幼儿根据教师观察游戏所拍的视频或照片评价,或针对自己在游戏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自己的作品与同伴一起讨论,通过畅所欲言的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共同提升空间想象力。
在完成每次的作品后,教师提出问题:“你是怎么样搭建自己的作品呢?搭建的过程中发现什么问题?”引导幼儿讨论,了解搭建的办法,即可以从上往下也可以从下往上的搭建。幼儿在交流的过程中,好的创意和思路会迅速地被同伴相互借鉴,这就是一次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机会。在不断的交流和总结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下,激起幼儿更多灵感火花,更好地激发其他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六)多元评价,增强空间观念意识
在游戏中,幼儿对自己所处的空间环境形成心理表征,也能对其中的空间关系建立模型,并尝试用符号这样的抽象方式再现,以及初步理解空间方位示意图中的空间位置关系。幼儿自由搭建,教师对作品完成时间进行计时,将幼儿作品进行编号,并拍照保存。根据完整性、复杂性以及相似度三个维度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
首先,幼儿通过观察样品或者图纸后,完整地搭建、组装作品的结构;其次,幼儿不受作品的完整性和相似性的制约,进行创建作品结构的复杂性和使用积木的多样性;最后,幼儿在观察、模仿的基础上,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体现在新事物的作品中。每个作品都夹杂儿童的独特理解,教师在评价这些作品时,不应只局限于作品的完整性、颜色搭配合理等方面,更要注重对幼儿个人的空间想象力与是否具有科学创意进行挖掘,以鼓励性的描述性语言给幼儿作品进行评价,运用“富有创意”“色彩眼前一亮”“结构新颖”等鼓励词语,来根据幼儿的作品情况分别加以鼓励,激励幼儿不断探索、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四、 结语
在乐高游戏中,着重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立体空间、积极思考问题、动手制作立体作品,以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的现代化教学模式。通过乐高积木游戏的趣味性、特殊性,教师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与知识结构,将空间想象力与乐高积木游戏进行结合,激发大班幼儿学习兴趣,提升大班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空间想象能力的提升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需要教师运用多样的方法,将抽象的思维性的理论概念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事物相联系、相结合,对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进行引导。要减轻大班幼儿对这部分知识的畏惧与反感心理,让大班幼儿感受到空间几何图形的魅力,再通过生动有趣的材料操作,使大班幼儿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不自觉地完成空间想象能力与抽象逻辑体系的提升。
乐高积木游戏能够充分挖掘幼儿空间思维潜能,提升幼儿的合作意识。正如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潜在的科学规律,大班幼儿空间想象力的培养也要遵循科学规律,教师要去了解、把握好其内在科学规律,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将科学规律逐级、有层次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才能确保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游戏指导方法和措施,更好地提高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修订本全一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黄瑾,田方.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黄彦菁,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市海沧区第一科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