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习任务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对接

2021-01-17 10:01:31李莺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李莺

摘要:借助学习任务,有效对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基于语文学科素养,关注文本逻辑结构和语言结构的言语实践,精准地指向语文要素,帮助学生实现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提升;用学科来教人,关照语言情境,结合语言经验,前后关联,从学习的前后贯通和整体性出发,在言语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在综合性的实践迁移中,关注学生的完整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获得审美和文化的提升。

关键词:课堂学习任务;语文核心素养;有效对接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即学生学习语文学科之后获得的核心素养。课堂上,何以保证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得以实现?应该还是需要通过学习任务的实施。因此,在课堂现场研究“学习任务”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对接,是我们日常教学研究的主题之一。这次我以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卢佳芬老师三次执教二年级下册《雷雨》一课的研究过程为例,试图分析课堂学习任务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效对接之间的关系。

《雷雨》是统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大自然的秘密”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延续一年级的“提取信息,联系生活”的语文要素学习,这个单元将“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课文内容”作为贯穿整个单元学习的语文要素,因此,该单元的核心学习任务是“提取主要信息,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雷雨》一课,教材通过三道课后习题来落实核心学习任务。习题一“说说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变化”,关联“提取信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一要素;习题二“读句子,注意加点的词,再把句子抄写下来”,引导学生体会“压”“垂”“挂”三个动词的精准使用,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为下面的学习迁移做准备,承上启下;习题三“读一读,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雨,当時是怎样的情景(毛毛雨、阵雨、雷雨、暴雨)”,关联“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课文内容” 这一要素。三道习题互相关联,从学习、积累到迁移,在探究大自然、实践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圈。卢老师执教的《雷雨》一课,围绕单元核心学习任务,借助这三道课后习题,设计任务,组织实施教学。

一、学习任务与“语言建构与应用”的有效对接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语言建构与应用”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重中之重,思维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审美的提升,都是在“语言建构与应用”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学习任务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对接,首先一定是学生语言建构能力的发展。

在第一板块的教学中,卢老师围绕习题一“说说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变化”,分两步完成。

找一找:默读课文,边读边找一找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分别写了哪些景物?用笔圈出来。

说一说:看看板书,想象课文,说说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变化。

“找一找”环节,老师以第一自然段为例,示范找出了“乌云、叶子、蝉”这些景物。三位学生分别找出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任务呈现非常精准。教学中,卢老师不断调整教学过程,帮助学生迅速提取信息。

“说一说”环节,在学习任务设计中,老师给了一个填空提示:

雷雨前,       ;雷雨中,         ;雷雨后,        。

这个环节,老师一共和六位学生进行了课堂交流互动。

生1:雷雨前,“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雷雨中,“吹得树枝乱摆”。

师:别急,“吹得树枝乱摆”到底是什么时候的呀?

生1:雷雨中。

师:是雷雨中吗?你再看看课文内容。

生1:雷雨中。

师:再看看课文。

生1:雷雨前。

师:这是同一种景物带来的不同变化。

生2:雷雨前,“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雷雨后,“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师:别急,“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到底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生2:雷雨中。

生2:雷雨前,“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雷雨中,“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生1、生2 对课文中关于雷雨前后的描述有点混淆,老师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仔细读课文,学生很快都纠正过来。但是,生1的表达,老师小结为是“同一种景物带来的不同的变化”,这和老师设计的填空意图并不一致,填空指向的是“雷雨前后的景色变化”,现在学生的回答是“雷雨前同一种景物的变化”。生2的表达,指向了雷雨前和雷雨中的变化,看似准确了,但学生的答案连起来会觉得有点怪,因为雷雨中部分,文章是按照“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雨声也小了”这样的逻辑结构来表达的,先有大雨如注的过程,然后“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课文通过三个“越来越”、两个“渐渐地”细致地写出了这个变化过程,而大部分学生在提取语言信息时,跳跃了这个过程,导致自己的表达逻辑存在问题,不符合语言的建构规律。不过,在生2的基础上,生3、生4还是发现了景色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了。

生3: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雷雨后,“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

生4:雷雨中,“雷声小了”;雷雨后,“太阳出来了”。

师:你也关注到了这些不同景物发生的变化。

生5、生6的学习比较聚焦,老师的引导也更清晰。

生5:雷雨前,“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雷雨后,“蜘蛛又坐在网上”。

师:像这样可爱的小动物还有谁?还有蝉,对吧?它是不是也在变化?

生6:雷雨前,“蝉一声也不出”;雷雨后,“蝉叫了”。

老师小结:要仔细观察大量景物。

从整个学习片段可以看出,前期学生的信息提取有点凌乱,没有分清雷雨前、中、后,对景色变化的过程性感受不强,没有聚焦同一事物雷雨前后的变化,更没有能够关注文章本身的逻辑结构,但到第5位、第6位学生时,开始比较清晰地从蜘蛛、蝉的变化中感受到雷雨前后景物变化的条理性。老师在呈现任务的时候,借助填空题帮助学生梳理脉络,引导学生从众多信息中“提取主要信息”,从照搬课文语言到整合课文语言,逐步实现语言的建构。

薛法根老师也曾执教这一课,他是这样处理的:

师:看看小朋友读书,会不会一边读一边记笔记。雷雨前,蝉怎么样?雷雨后,蝉怎么样?谁来说一句话:雷雨前,蝉(  );雷雨后,蝉(  )。

生:雷雨前,蝉一声也不出;雷雨后,蝉叫了。

师:你看,蝉在雷雨前和雷雨后是有变化的。哪个小朋友再来说说变化?雷雨前,蜘蛛(   );雷雨后,蜘蛛(   )。

生:雷雨前,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雷雨后,蜘蛛又坐在网上。

师:谁还能说说变化?雷雨前,天上没有太阳,有乌云;雷雨后,乌云散去了,太阳出来了。

生: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雷雨后,天亮起来了,太阳出来了。

师:还有发现吗?

生:雷雨前,天空中只有乌云;雷雨后,天空中挂着一条彩虹。

师:我们来看看黑板上刚才贴出的词语,你还发现了什么变化?

生:雷雨前,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雷雨后,风停了,树也不动了。

如何帮助学生梳理并提取信息?我们发现,两个课堂的孩子,学习过程正好相反。薛法根老师的课堂片段里,从同一动物雷雨前后的变化入手,再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的变化,老师强调的是“变化”。学生从最容易提取信息的蝉和蜘蛛开始,有针对性地提取课文原句,逐步到借用课文的句子重组语言,把文本内容前后贯通起来。对于学生来说,一年级先后经历了“从课文中寻找明显信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根据信息做简单推断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表达”“根据信息做简单推断,训练逻辑思维”的学习过程,二年级这个单元,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梳理众多信息并从中提取主要信息,在这样螺旋上升的实践过程中,实现语言的建构。卢老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从技术上分两步呈现学习任务,提高了任务呈现的精准度。薛法根老师基于语文学科素养的循序渐进,在关注文本逻辑结构和语言结构的基础上,将卢老师的第二步进行了更深入的细化示范引导,从而更精准地指向语文要素,帮助学生真正实现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二、学习任务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有效对接

“为思维而教:让课堂成为思维的乐园。”“获得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绝不仅仅只是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更重要的是借助语言实践,发展和提升思维能力。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语言的外壳。杨九俊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学习要从作者的心智上把握。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的一种表达,具有特定的逻辑性和思想性,传递出特有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也正是语文学科育人的特质。

第二板块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关注动词使用的精准性。卢老师首先给予示范,出示课文第一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通过一张非常形象的PPT,借助乌云密布的画面,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感受“压”。学生体会到“害怕的感觉”“厚厚地压下来”,从而引出动词使用“用得好、用得妙、用得呱呱叫”的评价标准,并将这一标准贯穿始终。接下来,卢老师通过四个学习宝盒的探秘任务,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还有四处这样“用得好、用得妙、用得呱呱叫”的地方。整堂课中,教学任务的组织、实施、评价过程很有技术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了“垂、扑、挂、坐”四个动词。那么,学生是否真的能够理解并使用好这个“好、妙、呱呱叫”的评价标准,有自己的思辨分析能力呢?

下面以“扑”字和“坐”字的交流學习为例来分析。

生:我找到了“扑”。

师:你觉得好在哪里、妙在哪里?

生静默。

师:有点难哦。别急,想一想,清新的空气是在雷雨前、雷雨中还是雷雨后?

生:雷雨后。

师:下大雨前一般会把窗户怎么样?

生:关上。

师:雷雨停后,一打开窗,清新的空气就——

众生齐答:扑面而来。

师:就进来了对不对?速度怎么样?

众生齐答:快。

师:你从哪个字感受到速度的快?

众生齐答:扑。

师:就是这一个字,一个动词,在这里用得好不好?用得妙不妙?用得呱呱叫。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动作,打开窗户(生边读边做动作),你闻到了吗?深吸一口气,让我们舒服地读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你看这个字,好啊,妙啊,呱呱叫啊。

学生提出“坐”字用得好。

师:为什么找这个字?

生:因为雷雨前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雷雨后蜘蛛又坐在网上。

师:雷雨前蜘蛛是怎么样的?

生:害怕。

师:雷雨后呢?

生:悠闲自在。

师:蜘蛛之前慌慌张张逃命去了,现在悠闲自在。这个字用得好不好、妙不妙?

在“扑”的教学片段中,老师一直在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体悟“扑”字之快,感受这个词的好、妙所在。但实际上我们发现“用得好、用得妙”的评价标准,是老师在使用。其实,在上面第一个板块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发现: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雷雨后,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这为“压”“扑”两个字的推敲预设了一个很好的情境——语言文字的学习一定是在具体情境中的,脱离了语言情境,文字就缺少了生命和意义。雷雨过后,“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一个“扑”字,既有形象感,也表达了一种心情的愉悦,与前文的“压”正好是对应的。这其实也是雷雨前后的变化——景色变化带来的心情的变化。语言文字的传情达意,是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慢慢体会的。这种语言的敏感度,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感”,也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语感绝非凭空而来,它是在围绕语言文字的实践中,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在“想一想”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的理解力、分析力和综合力。

前文中 “压下来”的压抑感,不仅仅在于一个“压”字,更在于“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带来的沉重感。因为这样的“压”,“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爱吵闹的蝉“一声也不出”,这样的反常与“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共同为这个“压”字营造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压抑感。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压”,才有了后面“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的愉悦。所以,“扑”写出了一种感觉和情绪,而不仅仅是速度之快。这段文字的前后语境,和“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蜘蛛又坐在网上”中“挂”“坐”两个字拟人化的用法之妙是不一样的,也是学生语感培养的关键所在。思维的发展是需要在前后贯通的比较联结中,通过学习分析、研判、体会来实现的,而不仅仅是生活经验的阐述和联系。

而在“坐”的教学片段中,学生自觉地将动词放到前后语境中比较体会,提取到了文字背后的意义,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学习任务与“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有效对接

说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和文化,很多人觉得似乎离小学有点距离,应该是初高中语文学习的任务,其实不然。从语文学习者的学习完整性来讲,每一个任务的学习过程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学习经验,一如杜威提出的“一个经验”——必定是最终指向审美的综合的经驗。这也和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不谋而合,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维综合。“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传递美、传承文化的载体。王尚文先生曾专门著书谈语文品质,引经据典,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纵横捭阖,提出了“情态美、节奏美、洁净美”三个层次,可见语文审美与文化品质的重要性。因此,只要是语文学习,只要是语言文字的实践,必定有审美和文化的存在,而不应该只是文字符号的阅读与交流,只不过低年级的审美可能更多指向的是童趣和童真罢了。

卢老师安排的第三个教学板块是写一写。

写一写

淅沥沥、淅沥沥,毛毛雨下起来了,都会有哪些景色的变化呢?仔细看图,为“春日细雨图”配上一段话。

淅沥沥,淅沥沥,毛毛雨下起来了。

老师出示了四幅图做提示,分别是细雨中的嫩芽、牵牛花、蜗牛、蝴蝶。

从任务设计角度来看,任务本身在“课后习题三”的基础上加入了审美的暗示——“春日细雨图”的主题,还有细雨中的嫩芽、牵牛花、蜗牛、蝴蝶图,都充满春日的生机。因此,学生自然而然地用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语言进行表达,指向了审美,同时也考虑了学生综合迁移的言语实践。这从课堂上三位学生展示交流的写话中能明显地感受到。

学生写话一:嫩芽探出头来,喝了一口水。牵牛花在雨中洗了一个舒服的澡,变得更美了。蝴蝶把一片叶子当作伞,躲在下面。

学生写话二:嫩芽从土里探出头来,挺了挺身子,喝了一口雨水。这时,牵牛花露出了美丽的笑容,好奇地打量着四周。

学生写话三:蝴蝶在叶子下听雨水唱歌,蜗牛在毛毛雨里洗了一个澡,在里面探险,把泥土全洗掉了。

卢老师为这个学习任务设计了很清晰的量化标准:

(1)我至少能写两处景物。

(2)我至少能用两个动词。

从三位学生的写话看得出来,“至少两处景物、两个动词”,对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评价标准并没有难度,都能达到甚至超标。其中,“探”“躲”“挺”“打量”等动词的使用,都非常精妙,充满童趣,传递着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和友好,也表达着对雨中小景的喜爱。这与老师的前期引导是密不可分的。这一板块的任务评价标准以清晰的数量化方式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很好的导向。但是,我们发现,学生早已普遍超越这一标准,因为这一标准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信息提取”的层面,没有反馈这个单元的“对主要信息的筛选”这一学习任务,没有对应老师第二板块的“用词精妙”的学习反馈,更没有指向审美和文化,显然标准略低,不能很好地评价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经验,发现课文语言和自己语言的差异,将课文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这样,语文核心素养的建构才能真正实现。本课教学的前面两大板块,老师都在围绕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根据学习任务有效组织和实施,但第三板块“学习任务的评价标准量化操作”,没有将语言和思维、语言文字和情感表达的一致性统一起来。笔者认为,不妨将第二板块的“好、妙、呱呱叫”的积累,运用到第三板块写话的语言运用中,让学习任务的评价标准前后产生关联并一致,这样学生的语言素养才能真正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郅庭瑾.为思维而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3]王尚文.语文品质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中“统合力”的本质内涵是什么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研究
给语文核心素养一个操作边界
语言建构的策略
精妙设问:论述文写作运思之道
基于“多重内化”构建语文翻转课堂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实践
今日教育(2016年5期)2016-06-02 09: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