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一顺
摘要:加拿大具有欧美教育体制的独特优势,其国际化开展以自身为中心。阿尔伯塔大学主要通过联合学位和双学位方式开展国际合作,重点在于引进国外优质生源。中国高校大部分处于推动国际化进程中,优质生源偏向于单向输出。目前,中国高校通过暑期学校、学生交流交换、吸引留学生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等手段,提升国际化水平。
关键词:阿尔伯塔大学;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
一、引言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安排,笔者曾作为中国高校管理干部领导力培训团学员之一,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lberta,以下简称UA)学习,经过学习研究发现,在推进国际化过程中,中加高校区别较大,有各自的特色。本文主要介绍加拿大高校——以阿尔伯塔大学(UA)为例,探讨其国际化开展情况,并与国内高校进行比较研究。
UA成立于1908年,是加拿大U15大学联盟的创始成员。UA现有5个校园,18个学院,教职员工15000人,在校学生39800名,其中本科生32200人,研究生7600人。国际学生6500多人,来自160多个国家,占学生总数的16.33%。中国学生4000人,占国际学生的61.54%。学校每年的运营经费为17亿元(加元,下同),科研资金达到4.6亿元。
UA多年来稳居加拿大研究型大学前5名,世界排名前100名。2019—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113名,2020年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加拿大第5名。
二、UA国际合作的现状和不足
(一)UA国际合作的现状
1.专设部门,加强合作
UA一向注重国际化建设,其国际处设置了两个部门,专门负责国际招生和国际学生的培养,已与超过50个国家签订近400项教学与研究合作文件。
UA的合作重点是美国、中国、印度、德国、巴西等国。在亚洲,UA国际处的重心工作在中国。据介绍,UA已与中国签订100多个合作协议,18个学院全部都有和中国的合作项目。大学层面,与中国8所顶尖高校签订有交换学生项目协议,例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与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和环境学科、西安交通大学商科、内蒙古大学商科、南京理工大學商科、福建农林大学农业和环境学科、西北农林大学农业和环境学科、浙江农林大学农业和环境学科设有本科生转学项目(2+2项目);与中山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有联合实验室。
2.深入论证,谨慎对待
UA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遵循地位相符原则,选择教育教学质量、排名相对等的高校。比如,作为合作伙伴的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在韩国排第3名。
目前中国处于高速发展期,与国外合作项目飞速增长,伴随而来的是合作伙伴的良莠不齐。一些合作项目开展时急功近利、仓促上马,一旦项目确定,更换合作伙伴的成本巨大。
此外,合作协议要充分协商,充分考虑到合作的复杂性,以维护学校声誉为根本出发点,谨慎对待。UA有时一个合作项目需要协商2~3年才能达到满意的结果。
3.以联合学位和双学位开展合作
UA国际合作目前主要采取两种方式,即联合学位和双学位。联合学位是指两所学校联合培养,授予学生单个学位,是此前采取比较多的国际化联合培养模式,主要是“2+2”或“1+3”的培养模式。双学位培养是当前发展比较迅速的一种方式,即合作双方互认对方课程和学分,符合双方毕业要求时,最后授予学生双方的两个学位证书。这种方式越来越多地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欢迎。UA国际处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已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中,84%是双学位项目。
(四)加大国际学生招生数量
UA的国际化除传统的合作项目外,更多重心是国际学生的招生和培养,校方以录取更多优秀留学生作为国际化的重要指标。目前UA已有留学生6500人,占学生总数的16.33%。
数量庞大的留学生给学校带来了可观的学费收入,留学生学费一般为普通学生的3倍,本科留学生按照2万元/学年计算,仅学费收入一项可以达到1.3亿元/年,数目可观。此外,招收留学生也配合国家政策开展,加拿大目前工作签证更加倾向于对留学生发放,既可以吸引优秀人才,又减少语言培训成本,还能将本国的价值观输出给留学生群体,一举多得。据估计,留学生中约1/3学生会选择留在加拿大,1/3回到所属国家,1/3会选择去别的国家继续就读或者工作。通过此种方式,UA在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同时,又可以在全球发展校友资源,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助力。
(二)UA国际化的不足之处
UA在国际化开展过程中亦有弱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与中国双向交换项目开展并不顺畅
UA与中国签订交换学生协议的学校很多,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加拿大学生出国留学较少,该项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在校内甚至有反对声音。首先,加拿大学生对中国不熟悉、不了解;其次,由于汉语语言学习难度大,学生对语言环境无法适应;再次,加拿大大学5—8月是春季和夏季学期,本科生一般不上课,以打工赚学费为主,学生一般不愿外出学习,认为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因此,目前在UA大部分是中国交流来的学生,没有太多学生愿意交流到中国,出现了单向流动。而交换生学费并不支付给UA,长久下去,势必造成资源的占用,这在UA看来是不划算的。
2.合作项目以科研项目为主
科研合作是UA合作的首要出发点,鉴于学生合作项目开展出现不畅,UA继续签订联合培养协议的意向不足,而大多以科研合作项目或短期访问学者项目等开展。
三、中国高校国际化开展情况
中国高校非常注重自身国际化水平的提升,目前主要采取以下四种方式进行。
(一)开设暑期学校(summer school)
暑期学校是高校全面提升国际化的重要举措,学校利用暑假期间,开设国际小学期,邀请国际师资授课,除本校学生外,也接受国际學生听课,一般4~6周。通过国际小学期,本校学生不出国门就可以接触国际一流教师、聆听国际一流课程,与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学生自由交流,实现“在地国际化”。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学校自2009年设置国际小学期,每年7月份开始,为期一个月,采用全英文授课。2019年,开设有中国研究、学科通识和学科前沿、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中国文化普及、语言培训等5大系列共127门课程,共有来自海内外的26个国家和地区的127名教师授课。同时,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568名外校学生以及1281名本校学生参加了国际小学期。除开设课程外,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文体体验和交流活动。
国际小学期在扩展学生国际视野、促进学生把握学科前沿、提升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各高校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下了扎实基础。此外,国际小学期通过招收留学生和促进中外教师交流对话,将本校一些优势及特色课程推向国际,有效地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实现了“双向国际化”。
(二)学生交流交换项目
学生交流交换项目的实施主要是根据校际项目合作协议,在保留本校学籍的前提下,到国外大学进行学习,体验不同文化。学生一般不能获得对方学位,时间为1学期至1学年。
交流交换生一般是双方高校对等选派,学费互免。其操作比较便捷,一般双方院校达成合作意向、签订相应协议后即可实施。学生在对方高校获得相应课程学分后,需要回原学校进行学分认定和转换,作为原学校毕业的学分条件。由于门槛低、操作便捷、成效较为显著,国内大部分学校与国外高校签订了相应协议,进行学生的交换培养。
(三)吸引留学生来校学习
随着高校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外学生开始选择到中国留学,中国高校也愈来愈重视留学生招生工作,除加强传统亚洲学生招生外,还进一步加大欧美等发达国家留学生的招生力度和数量,进一步提升高校国际化水平。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字,自1950年我国接收第一批来自东欧国家的33名留学生,到2000年的51年里,我国有关高等学校累计接收来自160多个国家的约40.5万人次各类留学生。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学生来华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1979年到2000年的22年里,就累计接收了约39.4万人次各类来华留学生。
如表1所示,除2003年外,近20年来华留学生总体数量呈较大幅度上涨趋势,年均增长率达13.35%。其中,2004年最高,达42.63%。2018年,我国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比2017年增加了3013人,增长比例为0.62%(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这个数字对比1999年的44711人,20年时间来华留学生规模扩大了11倍之多。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招收留学生的高校,中国人民大学同样重视留学生招生和培养工作。根据《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2019-2020学年初)》的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9月1日,学校在校留学生共1563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5.62%,留学生人数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茅。其中,学历留学生占全体在校留学生的84.5%,非学历留学生占15.5%。从学历层次看,博士留学生121人,硕士留学生538人,本科留学生662人,培训留学生242人;从来源看,亚洲留学生占63.0%,欧洲留学生占20.2%,非洲留学生占7.4%,北美洲留学生占5.7%,其余留学生占3.8%。学校设有45个用汉语讲授的本科专业、7个全英文硕士项目、72个硕士专业、68个博士专业向外国留学生开放。非学历项目包括语言进修项目、普通进修项目、高级进修项目和预科项目。
(四)开设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中外合作办学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一个时期,尤其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布局更加合理,学科专业结构逐步优化,向着快速、平稳和高质量阶段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有机构合作和项目合作两种形式。其中,机构合作又有法人设置和非法人设置两种形式。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公布的数字,截至2020年6月,由教育部审批和复核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有1298个,其中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含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000个,硕士及以上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含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298个。由地方审批并报教育部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含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972个。综上,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计2270个,其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70个,合作办学项目2100个。
从办学层次来看,除义务教育和军事、警察、政治、宗教外,涉及其他各个办学层次;从办学类别来看,涉及理工、人文社会科学等12大学科门类;从地域分布来看,相对集中在北京、上海、山东、江苏、广东、浙江等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大城市,而宁夏、青海、西藏尚无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从合作对象看,外方合作者主要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法国、英国等经济发达、科技及教育先进的国家和地区;中方合作者主要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从办学规模来看,截至2019年底,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每年招生超过15万人,在校生超过60万人,其中高等教育占90%以上,毕业生超过200万人。
四、中国国际化合作办学实例
中国高校国际化合作办学项目种类繁多,层次也各不相同。近年来,教育部着力推动设立一批办学起点高、合作基础好的机构和项目,形成和保持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趋势。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方面,教育部已批准设立7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并且实施本科以上高等学历教育,分别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上海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温州肯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和昆山杜克大学。教育部批准设立了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丹学院等一批高起点的中外合作二级学院,具有很强的示范引领作用。
下面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西交利物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进行举例分析。这两所办学单位,均位于苏州独墅湖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是中外合作办学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和典型代表。
西交利物浦大學(XJTLU)是经教育部批准,由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于2004年在苏州创立。据2020年8月学校官网消息,西交利物浦大学面向海内外招收本科生、研究生,目前已有包括43个本科专业、44个硕士专业(含非全日制)和16个博士专业在内的103个学位项目,有17000余名国内外注册学生,其中包括在利物浦大学学习的学生。现有教研人员超过920人,其中多数为外籍教师。大学课程除公共基础课外,均采用全英文授课。专业课教师均具有国际知名大学博士学位和丰富的教学与科研经验。
从办学性质上来讲,西交利物浦大学为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办高校,隶属于江苏省教育厅,是一所省属重点本科高校,其学生通过高考统一招生,属于本科一批。本科毕业生同时获得中国教育部认可的西交利物浦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和国际认可的利物浦大学学士学位证书。研究生可获得中国教育部认可的利物浦大学硕士学位。
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由中国人民大学与法国巴黎索邦大学、保罗—瓦莱里大学、KEDGE商学院共同合作创办的第一家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隶属于中国人民大学的非独立法人办学单位,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二级学院。
中法学院的师资团队由中国人民大学本部、法方合作院校派出的骨干教师组成。中法学院坚持中文、英语、法语3语教学,2/3课程聘请国际师资授课。学院努力营造国际化的校园环境,接受法国留学生来校学习,创造中法两国学生直接交流的环境。中法学院围绕中国人民大学和法国合作院校的优势学科,目前开设了金融学专业、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和法语专业。2020年,教育部批复同意中法学院增设数学与应用数学、人力资源管理、传播学3个专业。
中法学院学生毕业时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学士学位证书、学历证书以及法方合作院校学士学位证书、硕士学位证书。学生第一学年、第二学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学习,其中包括法语和英语的强化学习,以及专业课程的学习等;第三学年赴法国合作院校学习,合格者获得法国学士学位;第四学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学习,合格者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这一学年特别补充法方合作院校硕士阶段第一学年课程;第五学年,学生可自愿选择赴法方合作院校进行硕士第二学年的课程,合格者获得法国硕士学位。
五、UA国际合作对中国高校国际化合作的启示
中国高校应围绕国家建设和“双一流”发展目标,在国际化开展中,立足自身特色,借鉴国外高校有益经验,加紧推进“人民满意,世界一流”高校建设进程。
(一)健全专业机构,打造高质量队伍
国内高校普遍设有国际交流处、留学生办公室等机构,安排专人负责国际化合作事项,包括校际合作、联合项目开展、留学生招生和培养等工作。但受编制人数的限制,人员紧缺现象比较普遍,一人兼管多头业务,有时疲于应付,达不到精、专的要求;有时人员更换比较频繁,不利于工作的延续性和资源的有效传承。合理的机构设置和充足的人员配备、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是多数国内高校努力的方向,科学规划机构设置,配齐建强管理队伍,形成专门的体系、机构、制度,真正满足专业化、精细化的工作要求。
(二)强调服务理念,淡化管理思想
UA行政人员数远多于教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思考如何帮助学生,如何和学生一起获得成功,如何学习、分享、庆祝学生的成功。国内高校也应继续加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强化“服务为主、管理为辅”的意识和思想,根据学生的需求完善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
(三)加大海外宣传力度,提高品牌影响力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国内高校的影响力逐步提升。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重大进步,共有51所内地高校入围世界前1000名榜单,2019年则为42所。作为中国排名最高的学府,清华大学全球排名第15位,这是清华大学所取得的最好排名。北京大学排名第23位,复旦大学上升到第34名,上海交通大学排名第47位,首次进入全球前50名。酒香仍怕巷子深,国内高校要继续加大海外宣传力度,可以通过海外校友会活动推介、孔子学院文化推广等方式,让更多的海外学生了解中国教育,扩大来华留学生数量,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留学生数量。
(四)提高合作高校质量,降低二次调整成本
国内高校伴随着“世界一流”目标的逐步实现,办学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需要更加增强文化自信和办学自信,在选择海外合作高校和项目时,应加强与优质对等高校合作,避免选择“野鸡”高校、建设劣质项目。一定要擦亮双眼,更充分、全方位地论证和考察,充分考虑到项目的复杂性、多变性,减少因合作伙伴更换带来的巨大调整成本。
六、后记
再次感谢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实施的高等行政管理人员出国研修项目和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Global Academic Leadership Development项目的支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的支持。文章部分资料来源于培训中阿尔伯塔省政府和阿尔伯塔大学行政领导的报告,同时也有项目学员间交流和学习的成果,报告人和出处未一一提及,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李岚清.出国留学政策要长期坚持不变[J].神州学人,1999(03).
[2] 韩小杰.自费出国留学人员的就业路径分析及对策建议[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7).
[3] 贺俊杰,聂庆艳,白晓丽.留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策略探析[J].未来与发展,2015(03).
[4] 李立国,陈岚,赫文婧.为什么留学中国?——以中国人民大学留学生调查为例[J].复旦教育论坛,2015(01).
[5] 韩瑞霞. 外国留学生中国认同研究:基于对中国十所高校留学生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5).
[6]邵巍.当前出国留学形势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6(22).
[7] 费克文,吴俊文.我国高校公派出国留学政策现状与特点分析[J].教育财会研究,2015(05).
[8]方守江.中国学生国际流动:驱动力及风险防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9]崔庆玲.来华留学教育的历史发展及原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02).
[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XND008]
(责任编辑:吴延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