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服装产业的结构调整,导致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产业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存在差距。本文对服装高等教育现存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具体探讨了如何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来培养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服装企业所需人才。
近几年,随着我国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着进一步的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品牌的缺乏,劳动力和原料成本低廉的优势消弱,市场竞争模式转变、电子商务和“个性化定制”的新局面以及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影响,在这样一种全新视角下更新换代的时代背景中,服装行业需要大量优秀人才和新鲜血液,人才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
产业变化对服装人才需求不断变化
服装行业对人才需求不断变化表现在对人才的需求不断细化、企业对口人才需求增加且对接内容丰富。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除了从事设计工作以外,还从事行业其他方面的工作,企业在用的过程中有不同的体验。比如以往创意设计人才单纯注重顶尖的创意设计,现今注重专业设计训练的同时,对创意的市场转化能力需求也随之增加。因此,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企业需要人才非单一化,需要人才向着多元、复合型方向发展,向着交叉型方向发展。且企业对人才的专业度要求不断提高,并希望缩短人才与企业的磨合期。这些现象都基于一个大背景,即我国的服装行业正在进行大调整以适应国际化和转型升级的需要,服装行业正往更加专业化、细分化的方向发展。
在行业变化特点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驱动下,企业希望更多高级管理型、应用型人才加入,然而服装人才却大量缺失。服装高等院校应把握对未来的趋势发展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应对行业需求变化对人才的变化,应对现状。如果教学不能适时适度地进行调整,就不能培养适应现代行业需求的高端人才。
服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服装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存在一定差距,这说明我们的教育教学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有待合理
从人才知识结构的定位角度来看,一些高校具体课程设置缺乏依据,没有根据社会实际需求的岗位能力去设置课程,导致课程体系的学科交叉与融合性不够。理论和实践课时比例不匹配。
2.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教学团队的完善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点和重要保障。需构建包括校内外教师资源、社会资源、管理层面教师共同形成的教师团队。复合型教学团队结合课程体系特点教学,共同研讨项目、共同备课、共同授课。
3.实践教学基地与产业联动有待加强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一些高校开发出了各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但与产业的联动整体互动性还不够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高校与企业共建“工作室”。校企可以校内“工作室”、校外“工作站”形式共同构建创新平台,达到“双赢”目的。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
服装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
在现今“大数据”时代下,服装行业对既懂服装专业知识又熟悉国际商务文化等知识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步凸显。服装教学不仅需求学生在校内打下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人文修养,更需求其顺应行业发展,成为时尚高端应用性人才。因此,教学必须与行业同步甚至要赶超,以此来解决产业迅速发展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我校(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特色,紧扣“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这一核心,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与素有“时装界哈佛”之称的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纽约时装技术学院合作,引进美方先进办学理念和课程体系,站在行业最前沿,紧紧围绕整个服装产业链,培养了一批技术、管理、营销贸易相结合的应用型、复合型服装专业本科人才。
我校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时装技术学院合作的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在创新办学体质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科专业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并拉动服装类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提高。具体实践成果有以下几方面:
1.培养目标
明确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服装设计方向和设计与营销方向)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或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表达技能,或掌握服装构成原理、服装推版技术、服装材料应用以及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对服装产业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在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服装开发设计、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工作的艺术工学应用型专门人才。
2.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核心的部分,是培养目标具体化的依托。明确课程体系围绕三个准则去构建:(1)构建实用的基础课程体系;(2)构建适应行业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3)构建提高学生素质的选修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1)引进美方课程的比例占全部课程的比例为三分之一;(2)引进的专业核心课程占全部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为三分之一;(3)美方教师承担的专业核心课程门数占全部课程门数的比例为三分之一;(4)美方教师承担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时数占全部教学时数的比例为三分之一。
3.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坚持多样化、创新的教学方法,更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采用定向式和渗透式,形成学校与服装企业的需求、人、物等资源共享。
(1)定向式:以企业项目为核心进行定向实践活动,对接服装企业活动定向培养学生。
(2)渗透式:将行业需求、人、物资源渗入课程。将企业总监等请入课堂,形成企业导师制,定期讲座,形成导师讲座制,行业内容渗入课程对其改良,形成行业知识与理论教学高度契合。
4.师资建设
全年选派3名专业教师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时装技术学院进修深造,在借鉴美国服装专业教学经验、培养人才发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美方教师来校授课期间,学校都配备1名中方专业教师担任合作教师,以此借鉴吸收美方教师的最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此外还形成内营外联、复合跨界的协作式导师团队。该导师团队有企业导师、资深行业专家等组成,从不同程度不同层面提升教学内容的行业领先度和时效性。
5.校企合作
根据服装专业特色、课程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的特点,构建和扩充具有时尚产业特点的校外实践基地。建立了“企校合作实验室”和“学生服装工作室”,促使学生将课堂中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好地应用于生产实际之中,同时与企业合作共建研究或开发机构,使科研更好地为产业服务。
结语
服装高等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服装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出满足社会和行业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型、复合型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在多年中外合作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还要更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教学改革,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同时,不断完善我国高等服装教育体系,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专门人才,为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