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题式教学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中的实践探索

2021-01-12 07:08:49林世进王荣瑞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1年12期
关键词:高三化学复习课

林世进 王荣瑞

摘  要:高中化学知识点多、容量大,复习课不仅要让学生能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要能使学生形成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基础差、能力弱,以及教师单一、常态化的复习形式,使高三化学复习课效率低下。为改变这一状况,以类题式教学替代传统的逐章、逐节复习课型,分解、细化考点知识,寻找类题题组,通过解决问题归因建模理解知识本质,达到知识的结构化、网络化,促进学生主动、高效复习。

关键词:高三化学;复习课;类题式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所在学校是福建省宁德市一所二类学校,生源学业水平在地处于中上水平,高一、高二化学成绩也能在当地排名前列,但是进入高三复习后,进步步伐严重放缓,甚至出现倒退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缺乏突破旧有的教学模式,复习课采用最简单的“讲记背练”模式,教师受教辅材料的牵制,复习课往往只重面的铺开而不重点的突破,课堂上几乎就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记的形式,这样的复习学生缺少自主建构知识网络的机会,无法形成自我诊断与拓展知识的习惯。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大部分学生反映高三化学课记不住、做不来、学得累,复习效率低。笔者提出合理地采用类题式教学方法,试图通过按照考点逐个突破的复习形式,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复习效率。

二、类题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类题式教学是一种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研究性课程开发模式,更是一种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学习模式。它是指教师根据知识的重、难点,问题的易错点,内容的可创点和思维的困惑点设计相应的题型,使学生在解题后反馈问题,进行归类、归因,寻找到类题解题的相关规律。其方式包括习题的归类变式和训练方法的变式,教师通过同类题组层层递进的引导,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练习形式和变式的训练方法,逐步地建构、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解题模式而达到学力的提升。

三、类题式教学模式的建构

类题式教学模式倡导以“学”为主,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和“题海式”高三复习模式,通过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潜能。建构“归类习题—解题析题—建模运用”的教学模式,它包括“解题—析题—思因—寻规—建模—运用”六个阶段。该过程可由图1表示。

四、类题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

类题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组题,这是类题式教学实施的基础。全国高考化学考试大纲是高考化学试题的命题依据,它对考试内容、考试范围、试卷结构等都做了具体规定,教师要深度研究考试大纲,明确考试的内容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对考试内容做加法,分解、细化各考点,对每个考点能编组出系列类题进行复习教学。二是用题,这是类题式教学实施的关键。教师收集学生作业反馈的问题,根据知识的重、难点和易错点,对习题内容进行编创重组变式,在课堂上采用一题多问、问问递进的教学,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发现类别错因,寻找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够达到自主变式,开拓思维,这无疑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运用能力的提升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三是变式,这是最后要达成的目标,是学生在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实践力的体现,建立思维模型后能够对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能将实际问题进行分解,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类推、计算、表达或论证,提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五、类题式教学模式的课型探索案例

类题式教学是以发现学生的问题为导向,围绕问题的解决和思维模式的建构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能够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文章以“隔膜在电化学装置中的运用”专题课为例,初步探索类题式教学实践的运用。

1. 教学内容与目标分析

带交换膜的电化学装置是近几年的高考热点,也是高频题目。交换膜的使用使操作更加简约,生产更加高效。由于情境真实、新颖,造成了学生对此类题目感到困惑棘手,解答耗时长、准确率低,通过对这类题目的归类研究和解法指导,引领学生建构合理的认知模型,有效帮助学生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加快解题速度,节约答题时间。

2.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根据类题式教学流程的“六阶段”“三环节”展开设计。

(1)解题、析题环节,即发现问题环节。

本节课以一道习题引课,对工业上电解法制备高锰酸钾的装置(如图2)设计如下四个问题:① 写出阳极的电极反应式。② 该装置选择哪种交换膜?③ 电路中通过1 mol电子时,阴极室溶液中离子变化?④ 若出液口中KMnO4,K2MnO4和KOH物质的量之比为a∶b ∶c,进料口的溶液中K2MnO4和KOH的物质的量之比是否为[a+b]∶[c+a ?] 通过四个思维量层层递进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产生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机。

(2)思因、寻规环节,即解决问题环节。

进入回归教材环节,展示教材中氯碱工业的装置图(如图3),设置以下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交换膜的相关问题。① X,Y分别是什么物质,判断依据是什么?它们混合会有什么后果?② 由左室生成X,判断进料口a和出料口c分别为什么溶液?③ 由右室生成Y,判断进料口b和出料口d分别为什么溶液?④ 该装置选择阳离子交换膜,说明哪些离子可以通过?这些离子通过后对两室的溶液起到了什么作用?

问题①复习了电解的电极和离子移动等核心知识,理解交换膜能阻隔两极物质接触,防止发生反应;问题②、问题③引导学生会用元素变化去发现分析问题;问题④则是引导学生会用电荷变化去发现分析问题。通过四个问题的分析,初步建立了运用电荷守恒和元素守恒思想分析隔膜的作用,以及隔膜类型的选择。此时,再去思考、讨论解决电解法制备高锰酸钾四个问题,便能有更加清晰的思路和解题的方法。这种递进式的问题,既复习了教材知识,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又能使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找到问题的内在联系,以及逻辑推理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3)建模、运用环节,即提升实际运用能力环节。

初步掌握了分析隔膜问题的方法,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这个过程应该重点关注培养学生能够提出新角度的问题,学会对习题进行变式或再编制,以巩固、深化思维模型,提升运用模型去解决该类问题的能力。

这个阶段建议用高考试题去检验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一是真题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二是高三学生对高考试题有征服欲,自身的内驱力能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再通过一定量的类题巩固,继续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内化认识角度,完善、升华认知思路,实现学生的能力进阶,进而形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六、结束语

类题式教学是对考点的难点知识进行分散、细化,使重点知识复习更加凸显、集中,用“习题问题”为载体进行知识的复习,能降低难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知识,而且课堂提倡相互讨论与合作互助,注重思维的发散与模型的建构,强调知识的运用与巩固提升,更能够体现复习课的精准教学。类题式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学生存在的问题不同,复习侧重点也应该不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练习、测验、考试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題,根据学情有目的、有侧重地编制“类题”,帮助学生建构解题模式,提高解题效率。

参考文献:

[1]殷国俊. 一题多问教学模式的作用和操作案例分析[J]. 中学数学,2019(14).

[2]李晓明. 基于思维模型建构的高三化学复习:以“核心反应的条件控制”为例[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15).

[3]肖宏伟. “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初探:以“盐类的水解”为例[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9).

猜你喜欢
高三化学复习课
高三二轮复习中促进知识整合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化学教与学(2017年1期)2017-02-16 18:15:11
高三二轮复习中促进知识整合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化学教与学(2017年1期)2017-02-16 17:56:56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中学科知识逻辑的架构
浅谈高三化学试卷评讲课的有效性
考试周刊(2016年95期)2016-12-21 00:42:52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
以错题集提高毕业班数学复习课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青年时代(2016年27期)2016-12-08 07:58:32
试论高三语文复习教学的策略
谈谈如何上好小学英语复习课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7:10:31
在趣味情境中构建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