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思琼
【摘要】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至关重要阶段,不仅在于成绩的体现上,更在于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一些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学困生”,主要表现在成绩方面不尽人意,在学习上取得的成果没有达到各方的预定期望。因此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可能会产生焦虑担忧的心理,这是很正常的,我们要想到这只是暂时性的问题,或是由于学生学习习惯养成上的偏差,或是由诸多的偶然因素导致的,要正确去看待,并且谨慎踏实的来帮助此类学生调整改变。本文就是我在日常教学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感,简单的谈一下小学阶段“学困生”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阶段 学困生 成绩不理想 习惯养成
小学阶段是未成年人受教育阶段至关重要的基础部分,是孩子人生开启的起跑线位置,我们的学生在这个阶段如果能过培养起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果,增强和保持信心,那么未来会是一片光明的。但是在实际的学校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像我们这种处在较贫困地区的学校,是普遍存在“学困生”的,非常令人担忧。
一、对“学困生”现状的认识
学困生通常是指在学校学习活动中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作为老师的我们只要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的学科学习中,学生就有可能取得一些进步甚至脱离学困生的行列。但是,这样的理解其实是片面且浅层的。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它只是表象,我们更应该看到学生学困的核心点在于学习能力的缺乏,而这又是源于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活动中耳濡目染而酝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因此,更深层的认识和介入学困生的问题,是作为小学老师的我们乃至家庭、学校和社会所亟需的。
二、“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心理方面
从孩子的出生到成人,他们的心理建设决定着诸多的走向,典型的是生活和学习的行为习惯养成上。从我长久的观察来看,学困生普遍的心理状况不佳,有过于自卑而不愿过多表现甚至交流的,有价值观失位而游离在学校学习生活之外的,有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厌学情绪的,甚至有心理状况不匹配学校生活而间断性失学的。而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首先,家庭教育的缺失,在我们农村地区,孩子父母迫于生计的压力离开家乡外出工作,孩子只能寄希望于爷爷奶奶辈的照顾,而他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难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缺乏及时的心理疏导和有效的价值观塑造,孩子只能放任自留。其次,学校教育缺乏精准度和深度,在学校,一位老师要同时面对几十个学生,因此,难以精准的把握学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更无法及时有效根本的重塑孩子的失真心理。最后,我们社会中的一些歪风邪气也会严重影响到孩子们心理建设,典型的就是纸迷金醉的娱乐风气让本就物质缺乏的农村地区孩子产生强烈自卑情绪,间而影响学习状态的保持。
(二)行为习惯方面
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好坏决定着做事的成败。同样在学校的集体学习生活中,一些学生有各种因素导致的行为习惯的缺失严重的影响着他们在学习上的进展。比如,在我的班上,存在着普遍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上课的时候三心二意,不能够全身心投入在课堂学习中。再比如在课余的集体活动中,个别孩子的行为习惯融入不了主流,游离在集体实践学习之外,导致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严重影响后续学习的开展。这些产生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家庭活动中家长对孩子行为习惯塑造的缺失和学校学习活动中老师对孩子行为习惯再塑造的缺位,而究其根本就是孩子塑造人的沟通不顺畅或者素质偏低。
(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小学阶段,学生的抗干扰能力偏弱,极易受到学校以外的干扰因素的影响。比如在我的班上,一位本来乖巧优秀的学生因为家庭的变故,导致注意力长期无法集中在学习上,情绪持续低迷,成绩一落千丈。再比如,一些学生在接触了手机和网络游戏之后,沉迷其中,情绪十分不稳定,产生对学习的抵触心理,一时难以转变。而这很明显就在于整个社会氛围的浮躁,对弱势群体缺乏关照,社会公益福利处理过于粗糙,娱乐化泛滥,政府组织对学校教育开展介入度不够等等。
三、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家校沟通,提高家长老师素质,增加心理导师岗位。
首先,我们要从问题的根源入手。因为经济条件较差,我们的部分家长不得不走出农村前往沿海地区务工,这也就导致了父母家庭教育的严重缺位,同时也阻碍了家庭和学校的直接顺畅的沟通,孩子们身上出现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了解和疏通,面临的困境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因此,建立一个长久稳定的家校沟通平台是很有必要的。借助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诸如微信、腾讯会议等高科技手段,及时和在外地的家长进行沟通,将学生在家在校的情况清晰的展现在双方面前,帮助家校更好的因时施教,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另外,适时开展教育讲座和教师素质培训,帮助家长和老師提升认识,增强教育本领,或者设立专业的心理导师岗位,通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加专一的辅助教育,也能够更为科学快速有效的帮助学困生走出心理困境,更加专注于学习能力的提高上。
(二)完善课程体系,再塑行为习惯。
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养成行为习惯的神圣之所,因此我们要充分的利用这个场所的天时地利,将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在校期间,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通过一些劳动、文体、娱乐等新奇课程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学校整体氛围的熏陶下,重塑之前随意散漫而养成的坏的行为习惯,养成有助学习能力提升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益终身。
(三)增强组织介入,匡正社会风气
孩子的教育三位一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缺一不可,前面我们讲了家校联合,同样,社会在其中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政府基层组织或者公益福利机构可以增强对个别家庭存在特殊状况学生的帮扶介入,更加精细化人性化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起到守护人的作用,避免孩子因故而“学困”。另外早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联合社会开展相关的认知教育,通过进入诸如博物馆、、纪念馆、少管所等正反面教育场所,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让孩子们既能对科学文化产生正向情绪,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也能起到自我约束养成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上层的政府管理部门要精准施策,譬如制定电影游戏分级规定,未成年人防沉迷规定,限制过于娱乐化等匡正社会风气,助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铲掉“学困生”的沃壤。
四、结语
“学困生”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单纯是一家一校一人的问题,这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所衍生的问题,我们应该着眼于大局,抓住学困在于学习能力缺乏而非单纯成绩差这一本质,做好全面的规划和打算,用积极的态度坚实的步伐,积聚全社会的力量,为广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用最大的善意帮助处在困境中的问题儿童,不偏不倚的走向精彩未来!
参考文献
张闵.2020,(04).学困生的转变案例.P83-P89.
刘章---学困生的心理分析.
曹晓花.2020,(04).儿童教育策略
小学学困生案例.道客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