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家教中传承国学经典探析

2021-01-03 16:26祁晓华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1年12期
关键词:儿童视角言传身教家国情怀

祁晓华

[摘    要]“互联网+”背景下的家教应该做到守正创新,应该基于传统与现代的糅合——依托“互联网+”而进行中华国学经典的传承。比如,多一些儿童视角,让传承更自然;多一些言传身教,让传承更温馨;多一些家国情怀,让传承更大气。家庭教育传承国学意义重大而深远——能够更好地在儿童的为人处世、品性滋养和道德醇厚等精神层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家庭教育;传统文化;儿童视角;言传身教;家国情怀

一、“互联网+”背景下家教中传承国学经典的意义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国学经典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了“全面复兴传统优秀文化”的重大国策。国学经典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优秀因子和养分,是青少年精神成长中的重要“维他命”。挖掘和诠释中华国学经典,对于学生的内在成长和二次觉醒意义重大——国学经典中包含的朴素、劝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正是“互联网+”背景下青少年所应该树立和坚守的,正是学校德育和家风家训中的重要来源。长期浸泡在国学经典的根系中,以文化人,必将达到养气,养性、养心的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坚实孩子们的精神底座。

无疑,中华国学经典的传承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因为优良家风与国学经典是成正比的——优良家风就来源于优秀的传统文化。诸如“尊老爱幼、谦恭礼让、责任担当、爱与宽恕、家国情怀”等,无不是中华国学经典代代沿袭或传承的结果。在人生的源头——青少年时期就播撒中华国学经典的种子意义重大,不仅仅关乎青少年知识层面的收获,也关乎他们为人处世、品性滋养和道德醇厚等精神层面,真正让青少年的“灵魂散发出香味”。

二、“互联网+”背景下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背景下,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和新特點。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大众媒体(包括快手和抖音等)的传播,“网红现象”呈蔓延趋势。尽管“一夜暴富”成为可能的概率那么微小,但就有部分学生想跃跃欲试;“动动手指就能赚钱”,对于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学生而言,就是一种致命的吸引;随意开一个网络直播间靠颜值和娱乐试图挣大钱的,部分网络主播轻松“月赚几万”的说辞,轻易地就浸润与蔓延到学生的价值观念中,让学生迷茫矛盾的同时,产生了诸多价值观困境。

要求孩子不能玩手机,而部分家长自己却“机不离手”;教育孩子要多读书,而自己却一直沉浸在网络游戏中……还有一些家长看着孩子参加书法绘画竞赛,但可能因为技法的生疏与功力的不足而拿不上奖,于是家长“捉刀代笔”,或者从网络中下载类似的作品冒充原创之作进行竞赛。这样功利性很强的行为,与优秀文化传承的初衷相悖,得不偿失。

现实中不乏一些“神童”:三岁就背会了几百首唐诗宋词、五岁就写出了令成人自叹不如的书法、八岁就熟稔顺畅地演奏《梁祝》……面对“神童”,部分家长不顾实际情况纷纷效仿,非要让自己的孩子在很幼小的年龄就绽放出“异样”的光彩。还有一些家长把自己未曾实现的“宏愿”强加给孩子。这样的“强加”换来的就是孩子的费时低效、家长“恨铁不成钢”的失望和急功近利的教育尴尬。

三、“互联网+”背景下家教中传承国学经典的方法

(一)多一些儿童视角,让传承更自然

对国学经典的亲近和传承,必须基于儿童视角。比如,孩子不喜欢书法而喜欢剪纸,千万不可强迫,不妨让他利用“互联网+”平台欣赏网络中五花八门的剪纸艺术,在现实中通过剪剪贴贴亲近传统文化。形式和内容也不做硬性规定,不加干预,均可以依据兴趣而自主选择、自主构思、自主创作、自主修改,从中体会“对生命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在传承一门技艺的同时发挥其创造性和灵敏性。

尽管传统文化是一座宝库,但我们不能想当然地想让孩子学什么就学什么。从儿童天性和兴趣出发,择其“一二”进行亲近,才是文化传承中应有的视角。家长应该引领自己的孩子对传统文化有所甄别、有所取舍。实践证明,愈是接近儿童视角的选择,愈有强大的动力源;愈是从儿童天性的角度触摸传统文化,愈能更自然地深入进去,从而发现更多、感悟更多、传承更多。

(二)多一些言传身教,让传承更温馨

“好的教育一定要对孩子产生第一推动力。”这样的“推动力”不是来自理论上的单项灌输,而来源于家长实实在在的言传身教。的确,“做”永远比“说”有用,行动上的示范永远大于理论上的引领。“言传身教”必须传播正能量,家长应该多一些大局观和长远观,从未雨绸缪的角度为孩子做出正向积极的榜样示范作用。家长的“说”必须落实到“做”中,在一点一滴的行动中,让优秀文化养分落地生根。

“孝于亲,所当执。”传统文化中关于孝敬父母的金句和实例比比皆是。家长应该引领孩子们上网查询这些金句的出处和渊源,搜寻网络中与此相关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家长在引领孩子们熟读此类句子的同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比如,饭桌上的第一碗饭永远先端给老人,削好的第一个苹果永远先让老人品尝……经常性地恪守这些生活细节,必将在孩子的心田播撒一颗敬老爱幼的种子。

(三)多一些家国情怀,让传承更大气

屈原、李白、杜甫、范仲淹、陆游等,都不只是文学造诣很深的文豪,也是具有浓浓家国情怀的典范。中华国学经典的传承中,一定不能少了“家国情怀”这一环节,一定要使其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钙质。“家国情怀”的滋生首先应该在“家”中,其次,才一点一滴地扩展到“国”的层面。

1.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文化氛围的影响。如果家庭中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国学经典,都在无声地传播着“爱与宽恕、责任与坚持、诚信与正义、家国一体”等,如果一墙一壁,一字一画都意蕴十足,蕴含着丰富的家风内涵,暗藏着家国情怀,那么,从中走出来的也必将是儒雅书生和俊秀之材。因此,家庭中特意渲染或营造浓浓的家国情怀氛围不可或缺,而这离不开家长的“用情、用心、用意”。

比如,家长不妨多购买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书籍放在书柜里,包括适合于青少年阅读的唐诗宋词、《千字文》《三字经》四大名著等等,也包括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歇后语、童谣、棋谱、乐谱等;墙上悬挂的不一定是电影明星的海报,也可能是有相当功底的书法作品和名家名画;空闲地方可能是笔墨纸砚;装扮住房墙壁的不是“铜臭味”,而是浓浓的书香味,是真正意义上的书香盈室。

2.引导娱乐节目欣赏。如何甄别娱乐节目,如何选择频道,如何弘扬正能量,如何渗透家国情怀,如何传承国学经典,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当学生更多地欣赏传统文化名人,被他们的“才高八斗”所折服时,自然,对时下网络明星的追捧也就会“降温”。

作为家长,与其欣赏打打杀杀的武打电视剧,不如欣赏在中华诗词大赛中冉冉升起的明星武亦妹;与其在娱乐至死的肥皂剧中消磨时间,不如在国学经典的频道中沐浴身心。对于电视剧的选择或者“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内容的选择,家长不是任孩子们想看什么就是什么,而是该關闭的关闭、该弘扬的弘扬、该屏蔽的屏蔽、该凸显的凸显。必要的时候切断所有“互联网+”的管道,安上一道“过滤网”和“防护墙”,尽力促使孩子们的娱乐欣赏朝着国学经典靠拢,朝着家国情怀靠拢。

3.规划生涯理想选择。家长的选择一定会影响孩子的选择。把“小家”和“大家”联结在一起,将“家和国”糅合在一起进行人生规划,才是新时代青少年奋发有为的必然选择。传统文化中从家国一体的角度进行人生规划和理想践行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妨引领学生沉浸进去,在反复涵泳和内心警醒的过程中寻找自己人生的方向盘和理想路标。

家长不是一味地让学生憧憬“能挣大钱”的生涯理想,而是从传统优秀文化出发,注重家国情怀的点滴渗透。不妨借助“互联网+”,将“风云人物的人生规划”和“我的人生规划”结合起来,比如,引领孩子了解范仲淹的“后天下之乐而乐”,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然后在这样的精神传承中进行自我人生规划,真正做到既兼顾自己的爱好兴趣,又肩负着建设祖国的光荣使命。

“互联网+”是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家长应该挖掘网络优质资源,服务于家庭教育,让家庭环境更加温馨,育人效果更加理想,让家庭教育进入一个摇曳多姿的新时空。在“互联网+”的助力下,在各种家教思潮的耳目濡染下,家长的教育理念更新了,教育视野开阔了,不再仅仅拘囿于孩子的成绩和名次,而是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关注他们的身心成长和快乐与否。如此,亲子关系更加亲密,家庭生活愈加幸福,社会也就会愈加稳定和谐,有助于中华国学经典的有效渗透。

参考文献:

[1]徐建芹.家庭教育中渗透中华国学经典的教育方法分析[J].试题与研究,2015(26):41-42.

[2]常作印.让灵魂散发出香味[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7(2):1.

[3]蔡兴荣.什么是好的教育[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7(1):39.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 “‘互联网+’支撑下国学经典传承之家校对接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01984。

猜你喜欢
儿童视角言传身教家国情怀
班主任工作中的立德树人·教书育人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尊重儿童视角 生成个性阅读
“基于儿童”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增进亲子关系的小方法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从儿童出发,构建生态化语文课堂
词语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