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二轮复习不但是一轮复习的有效延伸,更应是三轮复习的高效铺垫。随着高考日益临近,二轮复习的作用举足轻重。依笔者见,二轮复习高效与否与二轮复习练习题的精选与精做关系重大。
首先,应着眼习题的效度精选二轮复习习题。怎样的二轮复习习题能够最大限度地贴近高考真题?恐怕不只是难度相符,还应深研一步,考虑到效度因素。一套习题的效度主要在于表面效度和内容效度两个方面。表面效度包括整卷及各个题型的词汇量、构词法内生词量、纯生词量、词族词块时新程度和灵活程度、语篇所含语法知识和句式的综合程度、语篇逻辑复杂程度等,甚至包括阅读理解题选项的浓缩程度。例如,2019年全国卷Ⅱ阅读理解B篇第25题选项B.Appeal to feelings.和C.Promote good deeds.;阅读理解D篇第35题选项B.Space:The Final Homework Frontier和选项D.HUNCH:A College Admission Reform等。内容效度包括题材和体裁以及试题的考查角度等。例如:针对词义猜测题,考生不但要练习猜测纯生词的词义,还要练习猜测原本熟悉的代词或某些词块在语篇中的具体所指。2019年全国卷Ⅱ阅读理解A篇第21题设题为Who does “I” refer to in the text?;2018年全国卷Ⅱ阅读理解B篇第26题设题为What is “a juicer” in the last paragraph?;2018年全国卷Ⅲ阅读理解D篇第32题设题为What do the words “more is more” in Paragraph 1 probably mean?
二轮复习习题的处理策略和习题的选择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二者同等重要。下面,笔者介绍两个二轮复习中习题处理的策略,旨在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二轮复习初期的语法专项或题型专练。何为阶梯式层进法?举例说明:假设我们计划就定语从句语法专项为学生精选30道题作为课上练习,我们最好不要求学生一次性做完这30道题然后统一讲解,而是依据学情将其分解成10+10+10或15+15这样三组或两组练习,学生水平越差分组应越多。做完第一组后以教师讲解为主,做完第二组后的错题订正以学生自我反思为主。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第一组题成为第二组题的脚手架、进步的阶梯,使学生在吸取了第一组的教训、实现了能力提升之后再战第二组题。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又可以减少学生的错题量,缩减练习讲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课堂结构常常是闭合式的:在处理某知识专项或能力专项时,将课堂结构设置为“例题——概念——练习——概念”。这样的课堂结构注重概念、规律,即使中间穿插了大量习题,但常以老师或学生总结规律作结,最后被强调的仍然是抽象的概念、规律;开放式课堂结构常常是“例题——概念的明细——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外延即指概念所涉及的题型。开放式课堂结构重视的是试题的分类,常以试题的多角度分类做结,最后强化的是具象的题型变化。久而久之,开放式课堂不但会使学生形成知识概念的网络,而且会形成由高考真题、经典名题组成的题网。并且,这个网络是动态的、开放的,学生可以通过不断做题而自主增补,有利于学生经过二轮复习提升综合做题能力,更好地为三轮复习做好铺垫。而闭合式课堂使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网络形成长久记忆,因为概念本身就是严谨的、闭合的、无法更改的,所以止步于此不利于学生掌握题型的多样化、了解命题趋势的动态化,从而导致二轮复习的低效。
二轮复习从时间角度而言,是高三学子由“学生”角色到“考生”角色转变的关键节点,所以“精选精做”习题不只是精挑细选习题,也指在练习策略上多些“精明”,以期高效链接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