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整体化构建学校体育体系研究

2020-12-29 17:43王佳民滑露莹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19期
关键词:树人学段立德

王佳民滑露莹

(1.上海大学体育学院 上海 200444;2.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与教育科学学院 天津 301617)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更多新时代国家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让德育纵向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学段,横向贯穿于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学校教育的育人价值。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为我国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道德实践与培养的特殊载体,在学校教育的大发展下面临着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然而如今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大多分别按照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新修订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2012年教育部推行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规定实施。从“育身”和“育德”效果来看,大中小学在体育课程改革中整体规划和协同推进不足,与立德树人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在施行过程中表现出各学段教学目标层次不清,教学内容低水平重复不连贯,课程改革呈现出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与一体化的现象。鉴于“立德”、“树人”与学校体育“修心”、“练身”的关联性和德育与体育的长期性和系统性特点。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对三个学段的德育和体育问题进行分析,促进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有效衔接对体育学科的发展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立德树人与学校体育之联系

1.1、立德树人应立足于与学校体育的协同效应

现代社会的快速变迁发展,造就了物质的极大丰富,信息的无处不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信息时代,人时常面临着金钱、美色、权力的种种诱惑并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受着各种虚假信息的影响。人们道德信仰和精神理念的缺失成为这个时代的忧虑。在校园中学生暴力、自杀事件成为学生情感和精神缺失的真实写照。可见传统的德育与思政课堂教育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应对这一挑战,从教人做人的教育概念出发看,本无完全脱离教育价值的教学,更无没有德育的智育、体育和美育,因此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类课程的教学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发挥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从德育的角度来看,为提高工作成效应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使之贯穿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各领域。最后从体育的角度来看,体育的实践性特点对德育有自身独特的作用,他不像课本上那些抽象、枯燥、死的价值灌输,而是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竞赛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找到具体的、生动的、活的存在样态。从而有助于促成德育的人性转向、实践转向和学科融合转向。

1.2、体育是“立德”和“树人”的特殊载体

立德树人在不同的学科中都应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现,作者认为在体育中应从“修心练身”的范畴来理解其内涵。首先“德育”之于“修心”,“修心”乃品德与精神的构建。在人的发展历程中,德性的培养始终与体力活动互融互通。在原始社会孩子们只有在狩猎中才能体会互相合作的重要价值,才能培养出耐心、无畏的性格品质。至今非洲的马赛部落仍以猎杀狮子来证明自己的勇敢,象征孩子的成年。在古代希腊社会,人们通过“赛会”的竞技和角逐,建立起广泛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使德育寄于竞赛之中,在中国古代也形成了那种路见不平一声吼的侠客气概和点到为止,以武会友的武术精神。说到现代的学校体育,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运动竞赛培养规则意识、公平公正意识、正确的胜负观意识而且通过技术学习与实践可以养成团结互助,不惧困难,勇于挑战的观念。这些体育品德和精神,正是学生“修心”的成果。

其次“树人”之于“练身”。树人即培养造就人材之意,要通过教育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在体育中的独特表现为塑造人的身体、提高体质、学习运动技术。依照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主张,练身既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然而据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与2018发布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学生身体素质仍然存在下降趋势,肥胖检出率和视力不良率在学生各年龄段都在持续上升并表现出低龄化倾向。所以,我们应有健康第一的教育意识。正如清华大学提出的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主张,钟南山院士指出自己年轻时打破全国400m栏纪录,并坚持进行体育锻炼,这成为自己能完成大量工作的法宝。而且我们知道袁隆平院士89岁高龄仍然奋斗在科研的第一线,可谁知他还是一名游泳健将。可见练身对于树人之重要,体质不强,何谈栋梁。

2、立德树人与课程衔接之关联

2.1、修心的长期性对课程衔接的必然要求

作者认为修心即修养心性,就是在感受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反思,成长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的性格品质的过程。从心理发育特征来看,人的成长要经历几次心理阶段的变化,各阶段之间有明确的特征界限,每个阶段表现的心理状态也大不相同。小学阶段学生更加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容易受到各种新奇事物的吸引。其思维活动以形象性思维为主。中学阶段由于青春期的到来,他们的心理处于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表现为内心世界逐渐复杂、不稳定,更加关注自尊和个性。大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趋向成熟是学生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学生的心理发育存在连续性和交叉性,不管在那个学段出现任何心理问题,都会影响学生三观价值的建立。从品质与精神的养成来看这个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如少年儿童在学习武术的抱拳礼、跆拳道的鞠躬礼以及羽毛球的握手礼时,只通过老师简短的讲解,学生无法理解其深厚的内涵,只会使动作停留在表面形式,只有通过不断的竞赛与情景重现,学生才会掌握其尊重对手,谦虚乐观的精神价值。同样,孔子在《论语》中阐述了其为政以德的思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见只有经历长年累月的道德体验才能够形成稳定的价值认可和情感倾向,才能将体育品德与精神内化于心,在生活中做到思想与行动的统一,从而达到习以成性的自由状态。所以说,修心的长期性对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衔接提出了要求。

2.2、练身的系统性对课程衔接的必然要求

上文中已经对练身对于树人的重要价值展开了论述。并提出练身主要包含两个内容:增强体质和学习运动技能。首先,从增强体质来看,青少年的体质锻炼主要是通过学校体育来进行训练,而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得侧重,比如,田麦久教授在《运动训练学》中对少年儿童力量、耐力、速度、协调和灵敏等多种身体素质的发育特征分别做出了论述。其中对于力量素质,他写道男孩绝对力量增长的敏感期大概为11-13岁,然后增长变缓,到25岁时达到最高。而女孩的敏感期为10-13岁,在13-15岁增长变缓,15-16岁回升,16岁后再次下降并于20岁时达到最高。对于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邓树勋等人在《运动生理学》中指出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是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存在某种素质发育的敏感期,但又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有规律地进行衔接。前一个阶段为后一阶段奠定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延续。所以只有做好素质锻炼的衔接工作才能更好的完成提高体质的目标。其次,从学习运动技能来看,为解决“前滚翻,从小学到大学一滚到底”这类运动技能教学中出现的低水平重复现象,教育部已提出让学生通过体育学习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的教学目标。但是,从运动技能形成特点来看,技能的学习分为泛化、分化、巩固与自动化阶段,要想熟练掌握运动技能必然需要一定的持续学习与练习时间,这同样需要做好各学段运动技能教学的递进与衔接。所以综合来看,“练身”的系统性特点也对大中小学的体育课程衔接提出了要求。

2.3、各学段体育课程特点与立德树人境界提升的同向同行

立德树人境界的提升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根据其发展可以分为明德、树德、立德和行德4个阶段,依次来看明德是基础,注重知晓、树德是标志,注重养成、立德是巩固,注重积累、行德即行动,注重实践。各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目标。而各学段体育课程的教学也需要递进发展,循序渐进。自2012年起上海市教委即开始进行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之后又陆续进行了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大学体育个性化的学校体育改革实践。即根据小学生爱玩的天性,以体育游戏为重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初中阶段以兴趣为前提学习多种知识能力、高中阶段化多为专、注重特长的形成、在大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的成熟和自主能力的提高,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经过多年的发展,改革成效已显示出各学段学校体育层层递进,有效衔接的重要作用。鉴于新的历史形势,应在上海市一体化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与体育学科的深度融合。通过小学体育游戏的兴趣化以明德、初中体育兴趣的多样化以树德、高中体育多样的专项化以立德、大学体育专项的个性化以行德。与之相对,将两者融合的内涵与要求进行概括即:明德,德之基也,辩是非也,明游戏之规则、树德,德之标也,统身心也,树兴趣之成长、立德,德之固也,化内心也,立专项之发展、行德,德之情也,释外义也,行个性之擅长。由此可以形成了体育教学与立德树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协同效应。

3、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实现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有效衔接的思路

3.1、建立大数据体育教学管理平台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其容量大(Volume)、价值大(Value)、种类多(Variety)、变化快(Velocity)的4V特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留痕”也成为发现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有效手段。而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很少注重数据的储存和整理。尤其是学生升学后,学生犹如一张白纸,教师只能进行重新了解和挖掘,为修心练身的延续造成了阻碍。所以,应整合学生在体育教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课外活动、体育竞赛中的各种数据,对每位学生的各项身体指标、健康状态、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育习惯与品德的养成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以此为基础建立大数据体育教学管理平台。这一策略有以下优势,首先大数据的建立可以有效解决教师盲目依靠教学大纲,忽视学生体质和技术水平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整体划一,群体性教学的问题。有利于推动分层教学方式的开展,起到规避运动风险和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其次,数据的储存为学生学习成绩的过程性评价提供数据支撑,解决过去无法判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只能用结果性评价的弊端。进而提高了体育评价的全面性和多维性。总之,大数据管理平台的建立实现了各种体育教学决策和体育政策制定的动力,由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经验和直觉向数据驱动的转变。使得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有效衔接体系的构建更具科学性。

3.2、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推动学校体育教材的建设与发展

学校体育教材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是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载体。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统筹推进体育学科教材建设。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教育质量的提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起着基础性、支撑性作用。然而通过对比当前大中小学三个学段课程标准可以看出,从体育学科的德育目标来看,各标准只是对德育这一目标做了顶层规划,对学生各学段德育的具体要求并没有提及,而且学段间的教学内容衔接不畅,前后重复,层次划分不清。可见,各学段教材内容的选编存在着严重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不连贯,缺乏逻辑性问题。因此,应以归纳、总结、建构学校体育的德育过程图式为前提,充分考虑各个学段学生身理心理发展水平与要求,遵循学科知识逻辑特点,整体规划体育学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标准,按照学段纵向衔接的要求促进体育教材的建设与发展。

3.3、提高教师德育意识和能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称赞的话语,阐明了教师在学生“修心立德”、“养精塑魂”等价值塑造方面的重要地位。所以应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以大数据体育教学管理平台为依据,以体育教材为指导,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合理的把握各个学段、各水平、各类教材的核心内容和德育要求。避免进行单纯的说教,出现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德育目标空洞化现象。而是要将教学内容和方法具体化,让学生有真真切切的情感体验。比如,通过讲述和观看我国优秀运动员的先进事迹、精神风貌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拼搏精神、通过体操动作学习时的保护与帮助环节使学生建立合作和责任意识等。其次,还要求教师把握德育的时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所处环境,合理的选择采用情感诱导、启发教育、激励教育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提高德育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改革大环境下,学校体育改革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应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赋予体育学科“修心练身”的重要任务。解决体育学科学段间课程衔接不畅的问题。依据“修心”的长期性、“练身”的系统性和立德树人境界提升的阶段性要求,加强学校体育课程整体化设计研究,构建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有效衔接体系。从而提高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完成国家、社会、学校赋予的时代使命。

猜你喜欢
树人学段立德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